网络文化内涵探究
——文化维度的本真意蕴

2011-04-08 03:36吴毅君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11期
关键词:网民维度文化

吴毅君 蔡 洁

(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院,湖南 湘潭 411201)

网络文化内涵探究
——文化维度的本真意蕴

吴毅君 蔡 洁

(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院,湖南 湘潭 411201)

随着信息技术在改造人类生产、生活的广泛应用,互联网已经全方位的进入我国国民的生活,网络作为“第四媒体”对民众的价值观念、政治意识、行为方式予以强有力的影响,我国正进入一个全方位的信息化社会。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对人类文化的进化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依托网络这种新型载体,文化与网络技术产生了交融,网络文化应运而生。论文以全新的视角,从物质、精神、结构维度对网络文化的概念和特征进行全方位的解析,力求在全面认识文化的基础上,能够一瞥网络文化的全貌。

文化;网络文化;概念;特征

一 网络文化概念新说

网络文化并不简单是“网络”与“文化”的并列组合,更侧重“网络的文化”,是网络区间里的文化现象,强调网络对于文化的修饰。这样,对“文化”的内涵的界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文化”的解析

最先对“文化”下定义的是英国的人类学家泰勒,在其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中指出:“文化或文明从一种广泛的人种学的意义上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他所有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1]这显然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定义。在社会学上“文化”分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特指精神活动及其成果。在心理学上“文化”也有两种解释,一是指“一个群体具有某些相同特征,成为一个民族或区域性群体的标志”,这种解释重点不是研究文化过程,而是文化形成的社会背景和基础;另一种解释是强调文化符号的中介调节功能,文化以“符号”的形式存在,而文化符号“是产生心理距离的手段,使意义与它所代表的客体相分离,使人将自己从所处的环境中分离出来,从一个自发的行为者,成为一个反思者。不断地自我客体化,从而超越自我”[2]。

综上,“文化”的内涵一直没有统一的界定,纷繁复杂。而我们认为,“文化”更关乎的是人的活动,是一种本能,是人们在物质、精神和制度影响下产生的共同的价值观体系以及这些价值观体系在物质层面上的呈现。所以,我们认为,文化也必然要从物质、精神和结构三个维度进行解读。

(二)“网络文化”的界定

基于虚拟的赛博空间,人类传统意义的文化渗透其中,产生了巨大的张力,在互联网的使用者之间固化成一种特殊形式的共同理念,这种理念在网民中建立起一种崭新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影响着网民的价值观的构建。在人类脑能力不断升华的今天,人类社会的发展仍是“沿着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在不断创造的进行”,人类各领域的规模化和系统化的构建,也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在结合不同领域的特殊内容和特殊方式时建立起适应具体领域需要的“交叉文化”。根据我们对“文化”的定义,对网络文化我们也从三个维度进行全方位系统的解析,认为网络文化是以网络技术为依托,以制度因素为作用纽带,以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为其发展的阶段性成果。具体来说:

1.物质维度。物质维度,是对网络文化最表层,最浅显但却是最基础的认识。英国学者马凌诺斯基认为,“从木杖到巨舰或飞艇,所有的意义都是依它在人类活动的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它所关联的思想,及所有价值而定。”[4]所以,对于网络文化所依托的小到“比特”大至计算机硬件的配备,都是网络文化发挥作用的前提。从互联网在中国的规模化发展状况来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网络服务费用的降低和宽带接入量的增加,网民的规模越来越大,网络上一系列虚拟社区和专业论坛及SNS网站技术的成熟,使得网络上形成特殊的话语权分配方式,交流模式,生存方式,思想交流方式,在网络平台虚拟性,交互性,平等性等等特质的影响下,在网民中形成不同于现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而这都是以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前提的。而网络文化的不断发展又使得基于网民网络生存的需要,开发出更多人性化、便利化的网络传播新的技术。

2.精神维度。就精神维度来讲,是网络文化的核心所在。在所有的文化界定中,有一个共通的地方,那就是强调了精神层面的价值。同样,网络文化以迅猛发展的网络传播技术为依托,以广大网民为对象,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在网络中意识流的碰撞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多元的价值理念在互联网中迅速的进行汇总,网民处在空前平等的地位上进行无禁忌的信息交流,人们在网络中建立联盟,对不满进行随意的批判,学校纷纷在网上建立远程教育课堂,这些都使得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得到根本改善。强大的搜索引擎可以在一输一点之后找到任何自己想要的信息,“民主”得到根本实现的可能。没有现实中政治意识的强大控制,网民自由的抒发自己的政治言论。当然网络中的道德规范的缺失,使得人们的道德底线模糊,人们现实生活中建立起来的世界观、价值观、政治观在网络中受到挑战并进行重组,进而又在现实的行为中得到体现。

3.结构维度。结构维度,是网络文化的作用机制。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人和人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社会与社会的关系甚至是国家和国家的关系都在网络中发生着变化,社会的整体结构也在网络文化的作用下变革,也包括网络空间里的技术规范、网络运行和使用过程中的各种规则、政策、法规和道德规范等。所以,网络文化的结构维度就在物质维度和精神维度中起着中介的作用。

二 网络文化的创新型特征分析

文化在进化的浪潮中,在任何阶段都突出的表现出内在和外在两个层面上的特质。网络文化基于其搭载平台的多角度和全方位的视野,使得网络文化的特征可以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结构层面来理解。

(一)物质层面

1.高速性和全球性。在人类几千年的文化传播中,纸张的发明对文化的进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脱离了原始的口口相传,通过纸张,人类对知识的内部继承和外部移植有了实体化的介质。而网络的出现则使得实体与虚拟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文化的传播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的电子信箱,电子图书馆,网络教程等等信息化的文化形式出现,使得文化的交流摆脱了文本化的束缚。一种超文本化的形式将文化传播的更为广泛和迅速,打破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各种有形与无形的壁垒,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这种文化传播可以在瞬间传遍全球。

2.开放性和共享性。网络的本质是一种开放式的联系,从互联网技术的特点来看,采用的是一种分布式的网络系统,没有中心可言,通过若干节点相互连接再向外无限扩展,所以网络文化也体现出了开放性,而正是由于其开放性又引申出网络文化的共享性。网民可以在网络上公开发布各种图片、文字资料,而其它网民可以通过访问网站和下载等方式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共享。没有国家和地域的限制,在翻译软件和万维网的帮助下,网民可以到各个国家的图书馆查阅电子信息,可以到各国的门户网站去感受异国的文化氛围,各种层次的文化得到共享。

3.虚拟性和交互性。网络技术实际上是利用电子信息对真实存在的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的虚拟,“它综合运用计算机三维图像技术、模仿(仿真)技术、传感技术、显示技术和伺服技术,把文字、图像、声音、数据等媒体集成起来,具有综合处理音频、图像、文字等类信息的功能”[5]。在这种强大虚拟技术的支撑下,传统的人人交往和行为模式进行了变革,人们不再受到时间、距离、语言的局限,聊天工具、语言转换工具,网络通讯工具的发达,使得“一对多”甚至“多对多”的交流模式变得可能,同时人机对话,机机对话也都能自如的变成现实。网络虚拟技术大大提高了人们交流的自由度,全世界的网民在网络这个广阔的平台上进行对话,也使得网络文化的构建变成可能。

(二)精神层面

1.网络文化的多元性与平等性。网络的“无中心化”模式的建立,使得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地域的民众自由的参与到网络生活中,没有现实中的物质基础和政治意识的差异,各个层次和群体的多元文化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进行构建,体现自己独特性、发挥自己个性。同时,抛弃现实中的偏见和歧视,不同文化在平等的地位上,没有优劣之分,无障碍的平等的进行交流。

2.网络文化的政治性及隐蔽性。各国在进行文化灌输时,都免不了一个共同的意识现象,那就是统治者对文化的专制和引导。在传统的传播媒体中,比如报纸、杂志、广播或电视节目都可以看到政治意识对文化的一种引导和渗透,对于“敌对”的政治意识往往能通过言论的监管和媒体的堵截进行控制。而在网络文化风靡的今天,网络文化对政治局势和人民的价值观念起着重要调控的作用,各国政府也不会忽略网络的力量,“不同的行动群体、运动及‘虚拟’社区将成为政治议程中特殊事物的协商参与者”,[6]网络政治活动家正在逐渐进入稳定的政治体系,成为其中重要的决策力量。当然在网民主体性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对网民的政治意识的控制不能“赤裸裸”的进行,这样只能引起网民的反感和抗拒。所以,网络的政治活动带有极强的隐蔽性,往往渗透在网民所乐于接受的娱乐轻松的信息中,比如在游戏或视听节目中,向网民宣扬且直观感受资本主义的民主理念等等,这些其实都是政治同化的手段。当然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会牢牢把握住网络阵地,使我国急剧增多的网民能自觉的抵制西方政治意识的腐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政治倾向。

3.网络文化的霸权性和渗透性。美国微软公司的前总裁比尔·盖茨说过:“信息高速公路将打破国界,并有可能推动一种世界文化的发展,或至少推动一种文化活动,文化价值观的共享。”网络文化基于其载体的物质基础特征,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文化,虽然在网络上各种文化都得到平等的呈现和交流,但计算机技术及互联网技术都是由美国最先研制出来的,互联网上90%的信息都是英文的,网络上英语文化的势力是如此的强势,以至于英语文化逐渐成为网络文化的代名词。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利的转移》指出:“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和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人的手中,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7]目前,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甚至有学者认为全球化就是美国化,而借助新型网络电子技术,美国文化在在全球范围内推行文化霸权,对于这一新霸权威胁,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树立好防范意识。

(三)结构层面

1.网络文化的整合性。网络文化在协调各种有机体的关系时,会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影响人类文化的整体构成。在制度建设,法律构建,甚至是经济结构的变迁都会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就法律构建来说,网民如今在网络上进行各种法律行为,形成各个领域的法律关系,有民事法律关系,如签订电子合同,网上购物等;也有刑事法律关系,如网上诈骗,在网络上侮辱诽谤他人;更有行政法律关系,如政府的电子信息公开。这些都不是一个或几个部门法就能解决的问题,网络法律行为此时必须综合所有部门的相关法律,并结合网络行为的特殊性进行相应的规制。而在调节国家和国家之间关系时,网络文化的交互性和平等性,能提供宽容及和谐的网络环境,促进了国家和民族文化在网络上的互动,加强了国家间的友好睦邻关系,让“地球村”不再是一个设想。

2.网络文化的多维度性。网络传播工具集合了传统报纸的可保存性,传统广播的可听性,也有电视的可视性,使得信息完整的进行传播和接收,使信息的传播更具有立体型和全方位性。同时网络也使得现实文化,民族文化在网络的平台上得到继承和创新。人们在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民主的空间里,在网络中建立联盟和虚拟社区,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排解自己的压力,相互交流意见和看法,人性得到了回归,不用“戴着面具”,真实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在相互深刻的交流同时,现实的文化模拟成的虚拟文化得到了兼容和共存,并相互影响和促进。而民族文化也得益于网络立体型的传播技术,多样化、娱乐化的网络文化形式,深入网民的内心,加强了对网民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使民族文化的瑰宝更负生命力的传承下去。

三 结 语

网络文化具有文化的一般特征,但也具有一些迥异于其他文化现象的特征。通常,在某一文化的影响区域内,人们的生活规范和思想方式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但是,网络文化既有区域性的特征,也深受全球化的影响。由于网络消除了时空的限制,在地球这一端刚刚出现的网络文化现象,很可能迅速在地球另一端引起激烈的呼应。一个新出现的网络文化现象,其参与者可能来自全球的任何一个角落,其影响者也可能遍及世界各地。这种打破地域限制、打破语言屏障、具有强烈共时效果的全球文化互动,是以往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曾有过的。这也正是网络文化作为信息时代最璀璨的文化现象的魅力所在。

[1]王天德,吴吟.网络文化探究[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

[2]瓦西纳.文化和人类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王贵声.人类文化进化论[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

[4]马凌诺斯基.文化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鲍宗豪.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6]让-查尔斯.拉葛雷.青年与全球化——现代性及其挑战北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7]鲍宗豪.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C05

A

1673-2219(2011)11-0187-03

2011-06-20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立项重点资助课题(项目编号XJK08ADY002)。

吴毅君(1964-),男,湖南临澧人,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校:张京华)

猜你喜欢
网民维度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年味里的“虎文化”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谁远谁近?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光的维度
人生三维度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