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在阅读教学中的操作与实践

2011-04-08 02:50任朝科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刘姥姥阿Q陌生化

任朝科

(廊坊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河北廊坊 065000)

文本细读在阅读教学中的操作与实践

任朝科

(廊坊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河北廊坊 065000)

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了“泛语文”“反文本”“无中心拓展”等倾向,这不仅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体验,更严重地影响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脱胎于新批评的“文本细读”与中国传统“点评”相结合,经过孙绍振先生“文本微观分析”的发展,形成了“尊重文本”“立足语言”“注重方法”的特色,这与新课程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在文学文本的阅读中去认真细致地触摸语言、发现语言、品味语言,走进文本深处与文本对话。

文本细读;阅读教学;留白;陌生化

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如“泛语文”、“反文本”、“无中心拓展”等。这一方面是对“新课标”的错误理解,另一方面是当前快餐文化的负面影响;当然更多的是以往语文教育的一些积弊在新的条件下的恶性发展。如果任由这样的倾向发展下去,将在很大程度上消弭语文教育的价值和根本内涵。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谈美》结束的时候送青年朋友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人生是这样,其实阅读也是这样。语文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世界,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从而建构学生个体的心灵空间。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文学文本的阅读中去认真细致地触摸语言,发现语言,品味语言,走进文本深处与文本对话。这一切只有通过对文本进行“细读”才能真正实现。

在欧美“新批评”、中国传统“点评”法、当代孙绍振先生“文本微观分析”等方法的启发下,我们所倡导的“文本细读”就是要在课程教学语境下,对我们可以借鉴的中外相关阅读理论进行有益改造,使之成为立足文本,融入生命体验,由狭隘走向开放的一种阅读。那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让他们从中接受熏陶、感染,发挥想象、创造呢?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应该成为文本细读的先行者,掌握一定的文本细读方法。

一、通过比较体会文本语言的变化妙用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思维的基础。可见,比较是使思维深化的重要手段。我们强调比较细读,就是主张让学生细读不同的文本,并且在仔细研读的过程中,努力发现文本之间的细微差别,感悟不同文本的文学风格,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马拉美的门人瓦莱里曾把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比作跳舞和走路,“走路毕竟是一种比较枯燥的、不容易达到完善的行为,而跳舞这种新的行为方式却可以有无数种创造、变化或花式”。他的意思是向世人表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是独立自主的,其意义是可以在语言中创造的,因此,细读首先要识字辨义。成功的作家在写作中的用字必然有一定的技巧,于是我们在阅读时一个字都不能放过。王羲之手书的《兰亭序》全篇共23个“之”字,人们评价说这些“之”字写法各不相同,气象万千。其实阅读中我们看一些字也是如此,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同样的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其意义与情感也是变幻莫测的。比如在对鲁迅《阿Q正传》的阅读中,我们可以找出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些字来进行比较。如在文中出现的20多个“好”字,我们在找到这些字后,根据其上下文来分析“好”在文中具体的意思是什么?

(1)(阿Q)“打虫豸,好不好?……还不放么?”

(小 D)“我是虫豸 ,好么 ?”

第一个“好”是要求谅解,第二个“好”却是向阿Q挑衅。

(2)“好了,好了!”看的人们说,大约是解劝的。

“好!好!”看的人们说,不知道是解劝,是颂扬,还是煽动。

在阿Q与小D僵持的时候,他人的第一个“好”是在调解,第二个“好”却是在煽动。

(3)(阿Q)“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

(阿Q)“好,你造反! ……满门抄斩!”

第一个“好”是革命的风声传到未庄时阿Q所说,此时的他满心欢喜。第二个“好”则是假洋鬼子不许他造反,一个字里充满了仇恨的发泄。

除此外,还有十多个“好”,随着语言环境的改变,它们的含义和感情色彩,没有一个是相同的。这充分说明,当一个词语频频亮相于文中时,一定不能等闲视之。在细读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发现这样的词语,它往往就是文本的一个绝妙的切入点。在揣摩这些文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走进作者心灵;我们可以找到解读作品的钥匙。这样,通过对作为文本细部的字词的探幽发微,通过对细部与细部之间关联的推究,就可以品味出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通过阅读主体的想象对“留白”进行填补

留白是一种艺术,它能创造出一种“无画处皆是妙境”的境界,这种技巧遍及戏剧、音乐、绘画等各个领域,给人以美的享受。无论是中国戏剧的“虚拟”,音乐中的“休止符”,泼墨山水画中的“飞白”……这些留白都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构成一种独特的美。

在文学文本中同样有许多这样没有实写出来的“留白”。波兰当代著名美学家罗曼·英伽登认为作品自身之内包含着诸多“不确定领域”,即“空白”,他说,“文学作品描绘的每一个对象、人物、事件等,都包含着许多不定点,特别是对人和事物的遭遇的描绘。”

由于文学创作中使用的语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作家为了克服它便在创作中进行留白、空缺的艺术处理,从而使作品在有限的篇幅中表现出几近无限的内容,使难以言说、难以言明的内容在读者参与填补中得到较完善的表现。这就是司空图所说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叶圣陶先生也指出,“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倒筐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而且“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反而是极关重要的一部分”。

想象作为一种心灵的再创造,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的创造性,弥补和补充文本留下的空白。如陶渊明的《饮酒之五》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处戛然而止,“真意”究竟指的是什么?面对这样的空白,我们可积极发挥自身的审美能动性,对其进行创造性的阐释和填补。它可以是诗人安贫守拙、寄情山色的自娱;它可以是诗人古朴平和、乐天知命的闲情逸致;它可以是诗人的保守退避、不思进取;它可以是诗人的隐居僻野而心怀天下事……当我们只有充分调动起自己的想象和情感体验,主动走入文本深处时,才能实现文学阅读的目标。

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前面三句完全由名词构成,这些名词分别指向一连串各自独立的意象,其间完全没有任何语言形式的连接与过渡。但我们在细读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些看似孤立的意象之间是作者有意的“留白”。当我们进入作者所展示的艺术世界当中时,当我们完成了对“留白”的填补之后,原本孤立、凌乱的意象通过我们感性思维的积极参与,通过我们情感意识的主动把握,通过我们想象联想的全面整合,最终这首小令不再是毫无关联的意象拼接,而是一幅围绕着“断肠人”展开的完整的秋行画卷,它色彩鲜明而又意境苍凉。

三、通过“陌生化”的视点进行审视

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习惯性与固定性,具有一定的规范要求。这一特性与文学的创新性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矛盾,作家在创作中使用这种固化的语言来表达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必然会遇到极大的障碍。因此,在文学创作中语言的意义往往存在于它的开放性与可变性,而不是封闭性与确定性。为了创作的需要,作家会不遗余力地展开对语言独创性、表现力的追求。在这样的追求下出现了一个个“陌生化”的文本,超越常规的语言、别出心裁的结构、新颖奇异的写法……诸多的“陌生化”特质融化并重塑成一个有机的和谐整体。

作者在创作中用“陌生化”的形式给我们提供了可供欣赏的文本,因此,作为读者的我们也应该循着“陌生化”的踪迹,去发现一个又一个新奇的语言世界,更真切地感受文本给我们带来的独特审美感受。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荷塘月色》中的名句来探析“陌生化”形式对审美感觉的激发。“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花的清香是要依靠人的嗅觉来感受,但朱自清在此用了一个诉诸于听觉的“渺茫的歌声”来描写荷香那种若有若无、隐隐约约的香气。“听”味道,这是完全异于我们日常经验的一种陌生化体验,我们只有在艺术的想象当中,在欣赏者的艺术幻觉中,才能体会到这种感觉。正是“陌生化”的艺术表现与“陌生化”的阅读使得我们能够把看似无关的荷香与音乐出乎意料地黏结在一起,使习惯上被动的接受过程变成了积极主动参与的艺术欣赏活动,进而大大丰富了审美活动的内涵。

在文本叙述中采用特殊的视角进行描写同样会形成“陌生化”的效果。在《红楼梦》中“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有一个细节:“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地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作者用乡下“没见过大世面”的刘姥姥那陌生的眼光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神奇”的事物——挂钟,这远远超过了“柱子上有一个挂钟”给人们带来的艺术感受。正是通过刘姥姥惊奇的眼光,读者得以摆脱日常自动化感觉的羁绊,重新经历了对挂钟的认识过程。这一方面突出了挂钟的形象性,唤醒了我们麻木的感觉,引发了新奇的审美感知,另一方面也引发了相应的思考,为什么丫鬟小姐们习以为常的挂钟,刘姥姥却感到这么新奇呢?原来刘姥姥的乡下生活与贾府的贵族世界是根本不同的,有着天壤之别。这样通过一个细节的阅读,读者获得了独特的审美体验,作品的批判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在此要强调的是,文学创作中“陌生化”无处不在,但读者在阅读时不必面面俱到,要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阅读中只要找到典型的地方,挖出独具匠心之处,在广度和深度上扩展,真正读出韵味、读出感情即可。

“文本细读”理论在阅读接受的维度,为语文阅读教学开拓了一个崭新的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可能性。在“文本细读”理念关照下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的过程,是践行“新课标”理念、实现课堂教学优化的理想选择。在“文本细读”这个平台之上,教师在掌握了相应的方法之后,更要恰当地引导学生亲近文本,使学生也能徜徉于言语之途,走进文本深处,与作者对话,进而建构起学生个体的心灵空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王元骧.文学与语言[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0,(3).

[2]罗曼·英伽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M].陈燕谷,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3]龙协涛.鉴赏文存[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4]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The Operation and Practice of Close Reading in Reading Teaching

REN Chaok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Langfang Normal College,Langfang,Hebei 065000,China)

In current teaching of reading appear such tendencies as“generalized Chinese”,“anti-text”and“non center expansion”.It not only ignores the feelings and experiences of students,but also seriously hinders the teaching goal to be effectively reached.Close reading,reborn from New Criticism and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Comments”,has taken the features of“respecting text”,“footing on language”and“method orientation”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Mr.Sun Shaozhen’s text micro analysis,which has an internal consistency with the new curriculum,so as to carefully touch the language,find the language,taste the language and go into the depth of the text to make dialogue in a literary text reading.All this can only be achieved through close reading.

close reading;teaching of reading;blank;strangeness

G642.421

A

1008-469X(2011)04-0071-03

2011-05-22

任朝科(1978-),男,河北邢台人,文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语文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刘姥姥阿Q陌生化
刘姥姥吃鸽子蛋
刘姥姥
阿Q和老A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沈鹏《读鲁迅〈阿Q正传〉(四首选二)》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论描写辛亥革命之于《阿Q正传》的意义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
浅议J.K.罗琳作品的陌生化艺术
阿Q“国民劣根性”的误植与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