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2011-04-08 02:50:30杜宗蔚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跨文化内涵词汇

杜宗蔚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02)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杜宗蔚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02)

世界上的每一种语言由于根植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而体现着不同的文化内容。英汉两个民族由于在生态环境、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民族文化也就迥然不同。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只有掌握好文化背景,才能教好语言,因此,必须将语言和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英汉词汇;文化内涵;跨文化意识;英语教学

世界上任何语言都是根植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每一种语言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即使同操一种语言的不同国家,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也反映着不同的文化。下面笔者从英、汉语言中的动物词汇、植物词汇、颜色词汇、数字词汇等方面例析两种语言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的差异。

一、动物词汇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及差异

英、汉文化的差异,往往导致人们产生不同的语义联想,对同一动物赋予不同的情感和喻义,有时可能相去甚远。这种例子不胜枚举。例如:中国人对“龙”怀有至高无上的尊重,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龙凤呈祥”、“龙腾虎跃”、“生龙活虎”、“望子成龙”、“龙马精神”等说法一直沿用至今;而西方人却把龙看作怪兽,是邪恶和恐怖的代表,是灾难的象征。因此,在《圣经》中把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称为“the great dragon”(巨龙)。在现代英语中,“dragon”用以指“凶狠之人”或“严厉透底、令人讨厌之人”。中国人却自称“龙的传人”。对此,如果我们不加以文化上的解释,英美人士可能会觉得无可理喻。鉴于这种差异,于是有了“Chinese dragon”(中国龙)的说法,以区别于英美人士头脑中被赋予了凶残形象的dragon(龙)。另外,我们所说的“亚洲四小龙”被英译为“the Four Tigers”而非“the Four Dragons”,这种用“tiger”(虎)取代“dragon”(龙)的翻译成功地进行了跨文化信息的加工和处理,显示出译者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再如,英语中“magpie”(喜鹊)用来比喻爱唠叨、喋喋不休、令人生厌的人。而在中国,喜鹊被视为“吉祥鸟”,人们把它与喜事、吉利、好运联系在一起,“喜鹊叫枝头”被看成有喜事出现,让人欢欣鼓舞。英语中“fish”(鱼)含有贬义色彩,如“a poor fish”(可怜虫),“a dull fish”(蠢汉),“a loose fish”(生活放荡的女人),“fish in the air”(水中捞月)。而在汉语中鱼与“余”谐音,有富余的意思,所以,中国人过春节时,除夕夜的餐桌上不能没有鱼,它象征着来年富裕有余。特有的社会习俗赋予了鱼丰富的文化色彩。中国生产的“山羊”牌闹钟曾出口到英国遭到滞销,原因不是价格问题,更不是质量问题,而是在于商标的用词上。英语商标用的是“G oat”(山羊)。“山羊”一词在汉语中除了指代山羊这种动物外,还蕴涵着“顽强拼搏”、“勇于攀登”、“博学”的意思。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山羊要比绵羊勇敢。另外,故事书中的山羊胡子一大把,往往是以“有学问”的老者姿态出现的;但“G oat”在英语中却含有“好色的、不正经的男子”的文化内涵。这样一来,一向被冠以“绅士”美名的英国人当然不愿意使用所谓的“山羊”闹钟了。无独有偶,“白象”牌电池在英语广告中被直译为“White Elephant”(白象),结果该产品在西方市场上也遭冷遇。在中国人印象中,白象力大无比,敦厚可爱,代表着“高贵、纯洁和富态”;而英美人却将“笨拙、大而无用”的东西称为“白象”。在西方人眼里,“白象”牌商品总让人联想到“昂贵但无实际用处”这一文化含义,自然它在国外市场上只能落得个无人问津的下场。狮子在英美人心目中享有至高地位,于是有人就曾建议将“白象”牌电池英译为“Brown Lion”(棕狮),笔者也赞同这种译法 ,因为“Brown Lion”有助于英美消费者产生积极的心理情绪,让他们联想到产品的“威力无比”,而不再是“大而无用”了。商标语言的不得体带来跨文化交际的障碍,而文化的障碍又导致经济价值的流失。由此可见,准确把握并恰当地运用外语词汇的文化内涵,不仅能使人产生美好的联想,更能为商家在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时代带来无限商机,创造经济价值。

当然,英、汉文化也具备一定的相通性和思维方式的相似性,有时也会对同一种动物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喻义。如“as sly as a fox”(像狐狸一样狡猾),“as busy as a bee”(像蜜蜂一样繁忙),“a duck’s egg”(大鸭蛋 ,零分),等等。

二、植物词汇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及差异

中国人受老子“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习惯于人与自然的融合。花草树木本无情、原无意,但在人们的情感世界中它们既有情、又有意,使人的感情与花草树木的特性相合为一,从而构成了植物的文化内涵。梅花与兰、竹、菊在中国文化中被誉为花木中的“四君子”。梅花迎霜雪,抗严寒,傲然挺立。中国人素有赏梅咏梅的爱好,以诗咏梅,借梅抒情,例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不是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再如,兰花淡雅清香,象征高雅;竹高俊挺拔,象征正直、坚贞、廉洁、有气节、有骨气;菊花凌霜耐寒、清香飘逸,象征坚毅、淡泊。与梅、兰、竹、菊相对应的英语词汇plum,orchid,bamboo,chrysanthemum,却只是一些植物名称,并不具有汉语词汇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莲生长在中国很多地区,中国人与莲素来有着不解之缘。远古时代,中国的《诗经》就有莲花的记载,例如:“彼泽有陂,有蒲与荷。”莲象征着纯洁、美好的爱情。唐初王勃《采莲曲》中“牵花恰并蒂,折藕爱连丝”,便以并蒂莲和藕断丝连,表示男女爱情的缠绵。莲还象征清廉,因青莲与“清廉”谐音,人们便以莲花比喻为官清正,一尘不染。古人常在诗歌中赞扬其纯洁高尚的品格和道德情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孟浩然集》)另外,莲花还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传说,释迦牟尼曾盛植莲,并借莲花阐释佛经。因而佛经也称“莲经”,佛座也称“莲座”。“two lotus flowers on one stalk”意为并蒂莲。在汉语里它有着传统意义上夫妻恩爱的象征,而在英文里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伴随意义。荷花引进欧洲不过数百年,由于欧洲夏季气候凉爽等诸多原因,荷花种植并不普遍。比起中国人,欧洲人对莲缺乏深厚的感情,产生不了太多丰富的联想,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英语里也有一些以植物为名的文化词汇,但其文化内涵与汉语却相差甚远,如daffodil,意为“黄水仙”,在中国人看来仅仅是一种花而已,但在英语中,它是春天和欢乐的象征。英美诗人常以水仙为对象来描写春天以及春天所带来的欢愉心情。例如,莎士比亚的诗歌《冬之歌》中就有这样的诗句“When daffodils begin to peer/with heights,the doxyover the dale/why,then comesin the sweet o’ther year…”。类似daffodil的词汇还有oak(橡树),olive tree(橄榄树),white birch(白桦),rose(玫瑰),tulip(郁金香)等 ,这些词汇在英语中均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意义,但在汉语中却缺乏等值的意义。由此可见,这类词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特点,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体现。

三、颜色词汇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及差异

社会语言学家杨永林教授认为:一个特定语言中色彩词汇的构成,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一语言所根植的社会文化特质,因此,它的色彩词库是由这一特定的文化传统所决定的。不同文化,对于色彩所代表的情感意义,可能有截然不同的理解,例如,在西方文化中,黑色代表哀悼;而在中国文化中,白色代表哀悼。

红色是中华民族最常用的颜色之一,多含褒义色彩。在古汉语中,赤、朱、丹、紫等均属红色的范畴。古人云:“红紫不以为亵服”,可见红色被人们认定为是富贵、权势的象征,后来逐渐被人们赋予了吉祥、喜庆的语义色彩,如结婚被称作“红喜事”。在现代中国文化中,红色含有进步向上、欢快喜悦之义,还可让人联想到事业的兴旺发达,顺利成功等,如“披红挂彩”、“开门红”、“红利”、“红包”等。但英语国家对“红色”却有着不同的联想,红色意味着流血,所以他们视“红色”为残暴、战争、愤怒、不吉利。人们往往把“红色”与“暴力革命”和“危险”联系在一起,含有贬义。“red battle”表示“血战”;“red ruin”表示“火灾”;“red alert”指“空袭等警报”;“red-handed”指“双手沾血的”、“正在作案”。再如,黄色在古代中国被认为是帝王之色,班固《汉书·律历志上》上说:“黄色,中之色,君之服也。”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黄色被赋予了尊贵、至高无上的文化联想意义。但是随着时间的变迁,词汇意义也发生了改变,“黄色”在现代中国已有了贬义色彩。人们用“黄色”指称色情、淫秽、低级趣味的东西,汉语中有“黄色电影”、“打黄扫非”等说法。有趣的是,英语中也用颜色词汇表示这种语义,但不是黄色,而是蓝色(blue)。

有位语言学家说:“世界各族人民看到的同一客观现象,不同的民族却给它‘刷上了不同的颜色’。”例如,汉语中的“红糖”在英语中变成了“brown tea”(棕色糖),“红茶”变成了“black tea”(黑茶)。色彩是丰富的,汉、英颜色词词义的非对应也是多方面的,这反映出巨大的文化差异,稍有不慎很容易误解误译。例如,《西游记》英译者把书中一个人物“赤脚大仙”误译为“red-legged immortal”(红腿的不朽之神),译者显然把汉语里的“赤”仅理解为“红”。这就需要我们在对颜色词语的学习和理解时结合语境,仔细推敲,谨慎处理。

四、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从以上对英、汉词汇方面文化内涵差异的对比可以看出,所有的文化词汇都根植于肥沃的民族文化土壤中,并深受其影响与制约。一个词在一种文化语言中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和联想意义,而在另一种文化语言中很可能只是一个符号或代表着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概念。语言交际是为了沟通思想,而相互了解对方所说的话的内容是思想沟通的前提,但文化障碍恰恰妨碍了人际沟通。由此,我们认识到在英语教学中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教师在讲授词汇字面意义的同时,有必要把词汇所蕴涵的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即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帮助、引导他们挖掘和理解特定文化背景下词汇的深层含义。

但是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观点:外语教学主要是解决学生掌握外语技能和外语知识的问题,至于那些与语言有关的文化知识则可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或其他方法去自行获得。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常常忽视与之相关的文化内容,孤立地教授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这就给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学生在运用语言时,常常以“中式思维+英文模式”来套用所学词汇,从而拼凑出许多不得体的句子,闹出很多误会和笑话。

胡文仲教授曾说过:“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将语言和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和文化观察能力,进而培养学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使用语言的能力。

[1]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廖光蓉.英汉文化动物词对比[J].外国语,2000,(5).

[3]杨永林.社会语言学研究:文化·色彩·思维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Cultural Connotation Differenc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Vocabulary and Its Inspiration to Teaching of English

DU Zongwei

(Foreign Laguages School,Urumqi Vocational University,Urumqi,Xinjiang 830002,China)

Every language in the world reflects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nt as rooted in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s are very different due to different nation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religious belief and other aspects of culture.Language is part of the culture.Only by mastering the cultural backgrounds can language teaching be done successfully.Therefore,language and culture teaching must be organically integrated.

English and Chinese vocabulary;cultural connotation;cross-cultural awareness;teaching of English

G642.1

A

1008-469X(2011)04-0061-03

2011-04-21

杜宗蔚(1975-),女,新疆乌鲁木齐人,英语语言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跨文化内涵词汇
活出精致内涵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山东医药(2020年34期)2020-12-09 01:22:24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挖掘习题的内涵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8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学习月刊(2016年2期)2016-07-11 01:52:32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现代企业(2015年1期)2015-02-28 18: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