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人格教育思想及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研究

2011-04-07 23:31:42许丽英李映泉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志向曾国藩人格

许丽英,李映泉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娄底417001)

曾国藩人格教育思想及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研究

许丽英,李映泉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娄底417001)

曾国藩的人格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修身养性以进道德术业、立定志向以成丰功伟绩、反省迁善以求谨慎治事以及豁达冲融以圆人生百态等方面。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缺陷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心理失衡;缺乏志向,目标迷失及自负心理,社交障碍等。曾国藩人格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有很重要的启示作用。

曾国藩;人格教育;大学生;价值

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成就了其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功业”,后人多从他善于读书、修身、治军、行政、用人及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等方面,探讨他成功的原因。梁启超则强调曾国藩的人格特质对他的成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他认为曾国藩“功成业定之后,论者以为乘时际会,天独厚之;而岂知其停辛伫苦,铢积寸累,百折不回,而始有今日也?使曾文正毅力稍不足者,则其为失败之人,无可疑也。”[1]什么是人格?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意识、情感等特征的总和。人格教育是以发展受教育者的健全人格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即以个体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陶冶其道德情操,优化其气质性格,培养其强健体魄和健康心理,提高其认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等手段来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今天,认真探究曾国藩的人格教育思想对当今大学生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曾国藩人格教育思想的内涵

(一)立定志向以成丰功伟绩

曾国藩在《复李宗羲》书信中曾说:“而人力可以自为主持者,约有二端:一曰以志帅气,一曰以静制动。人之疲惫不振,由于气弱;而志之强者,气亦为之稍变。如贪早睡,则强起以兴之;无聊赖,则端坐以凝之;此以志帅气之说也。”[2]因此曾国藩认为一个人要想成就丰功伟业,就必须先“立定志向”。他认为立定志向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一是志大人之学。大人者圣人矣,所谓“志大人之学”,在于立志读圣贤书、学做圣人的事业。“大人之学”藏于典籍之中,想要了解圣人如何成就事业,就只有勤于读书。曾国藩曾发下宏愿:“读书之志,须以困勉之功,志大人之学。”[3]曾国藩还认为在学习圣人时,还必须有坚定的志向,永不放弃的决心。二是学习困知勉行的功夫。曾国藩以自身的经历教育子女,“‘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4]1945“打脱牙,和血吞”便是曾国藩“困知勉行”的最佳写照,也是他以此作为教育子弟的准则。三是建立积极进取的心态。曾国藩认为只有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才能最终取得胜利。他常在诗中表述他的志向和不气馁的个性,“竟将云梦吞如芥,未信君山铲不平。偏是东皇来去易,又吹草绿满蓬瀛。”[5]77此时曾国藩两次会考落第,诗中并未反映他因名落孙山而怠惰消沉的心态,反是以更积极进取的心态,追求成功的到来。

(二)修身养性以进道德术业

曾国藩认为修身养性是一切学术事业的基石,他曾说:“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4]58曾国藩提出了几种修身养性的方法。一是八德自勉,内外兼备。曾国藩提出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八德作为道德规范。他在给曾纪泽、曾纪鸿书中说:“余近年默省之‘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八德,曾为泽儿言之,宜转告与鸿儿,就中能体会一二字,便有日进之象。”[4]1643后来,曾国藩把“忠”换为“孝”,“恕”换成“信”,他认为能实践八德的纲要,便可达内外兼备的修养。二是穷究事理,慎独自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方面是读书人修身养性的纲领。曾国藩最看重“格物”和“诚意”,他在给弟书信中说:“其条目有八,自我观之,共致功之处,则仅二者而已:曰格物,曰诚意。”[4]65三是淡泊无求的内在修养。曾国藩曾劝诫子弟应谨守“不忮不求”。“不忮”是指不嫉妒他人,“不求”就是不要贪得。他说:“余生平略涉先儒之书,见圣贤教人修身,千言万语,而要以不忮不求为重……尔等欲心地干净,宜于此二者痛下工夫,并愿子孙世世戒之。”[4]1676四是敦厚稳重的外在表现。曾国藩认为修身进德,除修养心性品德外,在行为举止上也要有所修养,他在给纪泽书中提出:“尔之容止甚轻,是一大弊病,以后宜时时留心,无论行坐,均须重厚。”[4]1509

(三)反省迁善以求谨慎治事

曾国藩认为“反省改过”最难,贤与不肖当以有无“改过的勇气”来判断。曾国藩每天以日课册记一言一行、一事一物,做为反省切身的准则,以求无愧疚于心,减少自我的过错,使行为举止可趋于谨慎自谦,这就是曾国藩才贤过人之处。曾国藩说:“君子懔其为独而生一念之诚,积诚为慎,而自谦之功密。”[5]181《日记》是曾国藩改过迁善的依据:“凡事之须逐日检点者,一日姑待后来补救,则难矣!况进德修业之事乎!”[6]461曾国藩不仅认为“迁善改过”是人最可贵的心性:“凡人一身,只有‘迁善改过’四字可靠;凡人一家,只有‘修德读书’四字可靠。此八字者,能尽一分,必有一分之庆;不尽一分,必有一分之殃。”[4]364而且还必须做到内俯仰无愧,外谨慎谦让。他提出:“大抵人常怀愧对之意,便是载福之器、入德之门。如觉天之待我甚厚,我愧对天,君之待我过优,我愧对君。父母之待我过慈,我愧对父母……便觉处处皆有善气相逢。如觉我已无愧无怍,但觉他人待我太薄,则处处皆有戾气相逢。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6]50

(四)豁达冲融以圆人生百态

人生观建立于人格养成时。阅历经验的积累也会影响和改变人生观。在面对各种人际关系时,曾国藩将人生体悟和读书养性的体悟,条列清楚,作为诸弟子侄修养性情的参考,主要体现在:一是养得心胸浩大。曾国藩以心胸应“平淡无所求”,“便无纷争”来教导子弟,且列举朋友的例子,让子弟能知道“牢骚太多”,无法“反躬自省”的坏处。他曾在《日记》上反省自我说:“近日心绪之恶,襟怀之隘,可鄙可耻,甚矣变化气质之难也。”[6]501曾国藩认为心胸狭隘是变化气质的的阻碍,故应保持心胸浩大通畅,“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怀浩大是真正受用。”[4]1222曾国藩认为要养成浩大的心胸,应以“平淡”二字为开始,“胸襟广大,宜从‘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几胸怀日阔。”[6]469二是效法古人心性。曾国藩在给纪泽、纪鸿书中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4]1553曾国藩认为效仿古人,主要学“古人”豁达冲淡心胸,学《庄子》顺其自然态度。“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有志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以诗言之,必有豁达光明之识,而后有恬淡冲融之趣。”[4]1128“尔熟于小学,试取在宥二字之训诂体味一番,则知庄、苏皆有顺其自然之意。”[4]1640

二、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缺陷

(一)重智轻德,心理失衡

多数大学生,过惯了优越的物质生活,父母平时过多强调学习成绩和文艺特长。大部分双休日及假期,孩子们都在父母的压制下在培训班,特长班中渡过。造成孩子有种扭曲的竞争观念,很多时候为了避免父母的责骂,或者为了奖励,而盲目的重视自己的成绩,特长。甚至为了达到自己想要的成果,作弊或者产生嫉妒仇恨等恶性心理,而忽视了德育的培养。在大学阶段,心理失衡也越来越成为人格缺陷的重要部分,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懒惰心理。懒惰是不少大学生为之感到苦恼而又难以克服的一种人格发展缺陷,是意志活动无力的表现。一进大学的门,大学生只想放松自己,过多的注重自己感官的快乐和开心,心情浮躁,难以集中精力进行学习,考试临时抱佛脚,日子得过且过,缺乏进取心。二是孤独心理。大学生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习惯思维定势的影响下,在与人相处时,难以接受别人,也难以被别人接受,加之自己独处的闲暇时间也比较多,孤独感也就陡然而生。三是焦虑心理。焦虑是大学生常见的一种情绪困扰。很多大学生发现现实社会和他们所想象的社会存在很多区别而无法应对时,就会引起较大的情绪波动,常出现厌恶、痛苦、羞愧、自卑等情绪体验。四是自卑心理。一部分大学生性格内向,高中由于学习成绩很好,一直成为宠儿。到了大学,见到一些成绩比自己好,特长比自己多,人际关系比自己好的同学,一种自卑心理油然而生,特别是农村的学生。其次还有一些大学生很注重自己的形象,一些认为自己形象不理想的学生,会产生一种自卑心理,久而久之就会因为自卑、自闭、不愿意或者是害怕与人打交道。

(二)缺乏志向,目标迷失

有部分大学生胸无大志,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唯我独尊,生活迷茫。主要表现为:一是自我中心主义。现在在校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越来越多地把关注的重心投向自我,无视周边的人,尤其是那些有较强自信心、自尊心、优越感、独立感的学生,就比较容易出现自我中心倾向,忽略自我志向的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二是生活迷茫。随着全球社会多元化进程的加快,年轻的大学生对以前的理想价值观和政治价值观产生困惑、怀疑甚至否定。继而转为一种功利性的个人价值实现机制,不太关心政治时局和社会生活,甚至追求享乐主义和实用主义,共产主义价值观在这种功利性追求中严重削弱。所以无理想、无兴趣、无追求的三无主义在大学生中日益增多。

(三)自负心理,社交障碍

有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种种困惑,这样就加深了对人际关系网的厌恶,从而使许多本来就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大学生更加迷茫。以下两种心理也加剧了大学生社交障碍。一是自负心理。一部分大学生自认为是“天之骄子”,应得到优待,于是在思想意识中抱有自负、自傲心理。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高人一等的姿态,很难与人接近。自负加剧大学生的自我中心主义,自我认识盲从等缺点,使得大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交往中举步维艰。二是攀比心理。很多大学生为了追逐潮流,如名牌服装、高档化妆品、手机、电脑、数码产品等,产生了攀比心理。就连电视剧里面这种现象也屡见不鲜,像《流行花园》,网上也不时报出,某某大学出现大学生开奔驰宝马等现象。这就使得大学生在交往过程形成一种畸形的人际关系,不良嗜好的同学走在一起,加剧这种病态友谊的形成,造成社交障碍。

三、曾国藩人格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曾国藩的人格教育思想对当今的教育实践有着行之有效的借鉴作用,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更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内修品性,德术兼备

当代大学生在人格方面日渐暴露的缺陷和导致的心理问题,追根究底是自我要求不严谨,自我定位不明确的结果。曾国藩的人格教育思想和实践为大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指明了方向。一是要完善美德,自省自励。曾国藩认为塑造完美人格的方法之一就是要八德自勉,内外兼备、穷究事理,慎独自谦、淡泊无求。曾国藩坚持每天书写日记以省身,见善则迁,内俯仰无愧、外谨慎谦让。正是由于曾国藩这种反省迁善的精神,才使他的人格在不断完善。当代大学生虽然本身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但是大部分仍生活在我行我素的自我蒙蔽之中,只要像曾国藩一样重视德育的完善,一日三省,不断认识纠正自身缺陷,就能在奋斗中使自己的人格不断完善。二是持之以恒,目标明确。凡事贵在坚持,曾国藩坚持写日记,坚持读史书等。看似简单,却需要惊人的毅力。大学生之所以会形成懒惰、焦虑、自卑、孤独等心理。除了家庭、学校原因外,最重要的是自身浮华,没有坚定的志向,没有一种持之以恒的执着精神,没有对自身约束的一种坚持,自我提升的一种坚定。像曾国藩一样时刻不忘自己的志向,不管何时何地身处何职何种情况下都应有自己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不虚度年华,永葆一颗奋进的心。

(二)外练性格,处世圆融

曾国藩的为人处事给我们启示。一是广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择交是第一要事,须择志趣远大者”[6]446,“凡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将,俱要好师好友好榜样”[6]476,“安得一二好友,胸襟旷达,萧然自得者,与之相处,砭吾之短;其次则博学能文,精通训诂者,亦可助益于我。”[6]475他深知师友的重要性,无论何时,都要结交德才兼备的师友。他从自身的经历和体会中,深感不可低估朋友对人的陶冶和影响。因此,大学生要以一种稳定积极的心态去结交那些志同道合或者欣赏的人,他们以后也许会成为终身密友,或者事业帮手,工作伙伴。二是注重诚信。曾国藩认为的诚信就是不欺人不自欺,他曾说:吾辈总以诚心求之,虚心处之。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其度,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心虚则不动客气,不挟私见,终可为人共谅。曾国藩坚持这理念,在一生之中知人、识人、用人,使得天下英雄豪杰都钦服他的“诚信”。现在,有一部分大学生越来越漠视人际关系的交往,认为周围没有对自己坦诚相待的朋友,或者道听途说一些朋友之间背叛的事迹,丘吉尔的政治术语“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也成了现在交友的口头禅,也变成了现在大学生的一种自我防御的意识,在与人相处的潜意识里就把别人置之门外了。曾国藩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诚为贵。对待别人,首先就应以诚相待,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真诚。三是谦虚谨慎。曾国藩认为“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6]50。大学生应该反思借鉴,在待人接物和处理问题时,一定要持谨慎态度,切忌急躁轻率、鲁莽冒失。只有做一个谦虚的人,做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才能比较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能够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能够正确处理个人和他人、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只有做一个谨慎的人,才能观察事物深入细致,分析问题缜密周全,待人接物热情而不轻浮。这样在社会交往中就会游刃有余。

(三)完善自我,健全人格

曾国藩人格修养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立志以达到内备圣人之德,外具王者之风的完人人格为目标。在生活中做到精益求精、孜孜不倦、尊老爱幼、注重积累、沉重稳重、心胸开阔、谦虚谨慎、勤俭持家、乐于助人,不断地完善自我,健全人格。当今社会讲求速度,很大一部分人不思考切身问题,对人格价值茫然不知。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忽略人格价值的培养。现今教育普及,学校教育和家长往往注重学科成绩,忽视人格培养的教育,训练出来的只是一个个缺少人文素养、有人格缺陷的高材生。现今,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把力气花在了正面的、显性的教育上,如找学生谈话、政治课教学、校内政治活动等,花在外部灌输上。而很少从人格的和人的心理的角度来深化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失去日常化和潜移默化的效应。因此,我们必须在人格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上来一个根本的转变,应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优势和效益,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个健全人格的人。在新形势下,人格培养显得越发重要了。知识、能力、人格和谐发展,是近年来我们对新世纪教育目标的新认识,也是多年探索成功教育理论的新感悟。多次的反思让我们得到的是这样一个令人感慨的结论: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却也恰恰是我们不需要被知识束缚手脚的时代。拥有人格魅力和综合能力才能真正驾驭知识,将之变为走向个人成功的力量;反之,徒有满腹无用的知识,只能成为知识的奴隶,也只能永远走在时代的后面。

注释:

[1]梁启超.饮冰室文集·新民说:卷14[M].台湾:台湾新兴书局,1962:6.

[2]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M].长沙:岳麓书社,1987:1515.

[3]张辉.曾国藩之谜[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5:459.

[4]曾国藩.曾国藩家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5]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M].长沙:岳麓书社,1987.

[6]曾国藩.曾国藩治家全书[M].长沙:岳麓书社,1996.

G122

A

1673-0712(2011)04-0124-04

2011-05-17.

教育部基金项目(07JD880005);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07JD30).

许丽英(1967—),女,湖南双峰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曾国藩教育思想。

(责任编校:松仁)

猜你喜欢
志向曾国藩人格
跟曾国藩学修身
做人与处世(2022年6期)2022-05-26 10:26:35
有志向就一定就能成功吗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1:38
脑洞超市 志向高远的猕猴桃归来
幽默大师(2018年4期)2018-11-02 05:38:56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
发明与创新(2016年5期)2016-08-21 13:42:54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学习月刊(2016年20期)2016-07-11 02:00:14
你还是贼,他已是曾国藩
天鹅de志向
终身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