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相承:周敦颐、程颐论颜子

2011-04-07 23:10朱雪芳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颜子二程程颐

朱雪芳

(湖南科技学院 中文系,湖南 永州 425100)

一脉相承:周敦颐、程颐论颜子

朱雪芳

(湖南科技学院 中文系,湖南 永州 425100)

文章依据程颐所撰《颜子所好何学论》,探析程子对周子倡言“孔颜乐处”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孔颜之乐”是一种人生境界,关乎人生体验及如何安身立命,故周敦颐教授二程学习“孔颜之乐”最为人所深究;“孔颜之乐”亦是儒学成德之教的一种验证,周子在《通书》中有一篇短文谈及颜子,尽管未作疏理分析。

周敦颐;程颐;颜子

孔子夸赞颜子能为自己所乐,而甘于贫贱。至宋代,周敦颐以倡言探寻“孔颜乐处”而闻名,二程亦追随周子“孔颜乐处”所乐何事;周敦颐教授二程学习“孔颜之乐”最为人所深究,因为“孔颜之乐”是一种人生境界,关乎人生的体验以及如何安身立命。《程氏遗书》证实了这个说法,程颢、程颐兄弟俩曾说:“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自十五六时受学于周”。可见,周子确实传授了他们要体验“孔颜之乐”,使得二程日后以如何体验“孔颜之乐”为职志,永记不忘。

一 点到为止:《通书·颜子篇》论“颜子亚圣”

孔子直截指点明白儒学真义、成德之教的基本宗旨。千年之下,周敦颐除了教授二程寻“孔颜之乐”以外,在其著作《通书》中也有一篇谈及颜子的文章,从文字可知晓周子对颜子的性格和人生态度十分赞赏。《通书·颜子第二十三》有下列文字:

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设问以发其端。(《周敦颐集》有此句。)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贼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

可见,周敦颐认为颜子性格纯厚,安贫乐道,不受物质生活之影响,自得其乐。颜子之所以有这种情操,是因为颜子能见到生命的“大”,能做到“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此“大”极可能是指生命的真正意义、人生的价值,如能获得这种真谛,自然心安,亦所谓心安理得,这说明颜子是“理得而后心安”,心安自然不慕不求,心足安泰。颜子能“见其大而忘其小”,表明他能够处富贵贫贱如一,保持“心泰”、“无不足”的精神境界。然何为“大”,何为“小”,如何“见”,如何“忘”?周子未有具体阐释。至程颐所撰《颜子所好何学论》一文,方才对颜子之德行涵养展开论述(当然后来朱熹《通书》注释也对全文作注疏,认为颜子是“私欲既去,天理流行”至“大而化之”,所以称颜子为“亚圣”),对周子未言之处予以解答,以致形成宋明理学关于从“孔颜之乐”到心性之学六百余年间的发展走向。

后来,程颐受周敦颐所启发并赋予颜子所好之学以新的涵义。(一直在思考颜子在孔门有何特别之处,什么是孔颜之乐,孔颜之乐乐在何处?)1051年,正值程子年轻“闲游太学”时遇上考太学,其时胡瑗执事于太学,所出题目为《颜子所好何学论》。《宋史·道学传》记载:“程颐,字正叔。年十八,上书阙下,欲天子黜世俗之论,以王道为心。游太学,见胡瑗问诸生以颜子所好何学。”程子答卷一出,令安定先生叹为观止,遂与以学职;程颐一生奉安定先生为师。

二 展开述析:《颜子所好何学论》论颜子“学以至圣人之道”

《颜子所好何学论》是程颐考场上所作,兹摘自《宋元学案》卷十六《伊川学案》,全文如下:

圣人之门,其徒三千,独称颜子为好学。夫《诗》、《书》、六艺,三千子非不习而通也,然则颜子所独好者,何学也学以至圣人之道也。圣人可学而至与曰:然。

文章显示,程颐陈述了颜子先天所具个人气质之佳,且通过后天之个人努力改善不足之处,终能逐渐自我圆善,达到自然而合理的心态和行为,故被先生周敦颐誉为亚圣。在这里,程子对“大”、“小”、“见”、“忘”进行了特别阐释:智信。形既生矣,外物触其形而于中矣,其中动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惧爱恶欲。情既炽而益荡,其性凿矣。是故觉者约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养其性,故曰“性其情”。愚者则不知制之,纵其情而至于邪僻,牿其性而亡之,故曰“情其性”。凡学之道,正其心,养其性而已。

中正而诚,则圣矣。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故学必尽其心,尽其心则知其性。知其性,反而诚之,圣人也。故《洪范》曰:“思曰睿,睿作圣。”诚之之道,在乎信道笃。信道笃则行之果,行之果则守之固,仁义忠信不离乎心,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出处语默必于是。久而弗失,则居之安,动容周旋中礼,而邪僻之心无自生矣。故颜子所事,则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仲尼称之,则曰“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又曰“不迁怒,不贰过”,“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此其好之笃,学之之道也。视听言动皆礼矣,所异于圣人者;圣人则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从容中道。颜子则必思而后得,必勉而后中。故曰:颜子之与圣人,相去一息。

孟子曰:“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颜子之德,可谓充实而有光辉矣;所未至者,守之也,非化之也。以其好学之心,假之以年,则不日而化矣。故仲尼曰:“不幸短命死矣!”盖伤其不得至于圣人也。所谓化之者,入于神而自然,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之谓也,孔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也。或曰:“圣人,生而知之者也。今谓可学而至,其有

“学以至圣人之道也。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为人。其本也真而静,其未发也五性具焉,曰仁义礼智信。觉者约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养其性,故曰‘性其情’。”从人性的纯粹至善、义理之性上说,此为“大”。

“形既生矣,外物触其形而于中矣,其中动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惧爱恶欲。情既炽而益荡,其性凿矣。纵其情而至于邪僻,牿其性而亡之,故曰‘情其性’。”从人性的可善可恶、气质之性上说,此乃“小”。

“诚之之道,在乎信道笃。信道笃则行之果,行之果则守之固,仁义忠信不离乎心,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出处语默必于是。久而弗失,则居之安,动容周旋中礼,而邪僻之心无自生矣。集中精神关注自己的意志与行为,则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子“信道笃”,能“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故所事受到孔子称赞:“不迁怒,不贰过”,“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程颐对颜子学道的忠诚归纳成“此其好之笃,学之之道也”。从如何获得回复人性纯粹至善的方法上说,此即为“见”。

“忘”也是一种方法,跟“见”相反,指的是要扫除人性的缺点、陋习,故说“仁义忠信不离乎心,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出处语默必于是。久而弗失,则居之安,动容周旋中礼,而邪僻之心无自生矣”。因此,“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故学必尽其心,尽其心则知其性。知其性,反而诚之,圣人也”。

此外,据二程的学生端伯手笔记载,程颐平时态度表现十分严肃,做事战战兢兢,遵守道德法则诚诚恳恳。《二程遗书》有这样一段记载:有人劳正叔先生曰:“先生谨乎礼四五十年,应甚劳苦。”先生曰:“吾日履安地,何劳何苦?佗人日践危地,此乃劳苦也。”这说明,程颐的内心实际上是安然自得的。由此可知,程颐不但学到了周敦颐嫡传的学问宗旨,而且已达到周子那种“吟风弄月”、“幽游涵咏”之心境,两师徒对“孔颜之乐”的阐释由粗到精、由表及里,前后呼应,一脉相承。

[1]郭齐家,徐卫红.《颜子所好何学论》教育思想寻证与疑义[J].江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2]朱雪芳.周子“中正仁义”二重进路:“性焉安焉”与“复焉执焉”[J].文学界(人文),2009,(4).

[3]朱雪芳.论周敦颐的修养观[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0).

B244.2

A

1673-2219(2011)05-0029-02

2010-09-01

朱雪芳(1963-),女,香港人,中国哲学博士,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濂溪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宋明理学。

(责任编校:张京华)

猜你喜欢
颜子二程程颐
试论 《论语》 中的颜子形象
THE NUCLEAR OPTION
理学体用论视域下天的重新发现:基于二程的考察
《宋元学案》中程颐思想的诠释与评价——兼论二程思想的比较及其分派
二程对佛教的吸收和评价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
心学道统论——以“颜子没而圣学亡”为中心
道统的重建——二程“道统论”的政治自觉及其限度
考试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