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互动教学研究

2011-04-07 16:55:12侯继虎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1年11期
关键词:理工科理论课师生

侯继虎

理工科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互动教学研究

侯继虎

试从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入手,阐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的基础,从三个方面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设计互动教学环节提出构思,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与学的良好互动机制,从而达到和谐良性的课堂教学效果。

理工科院校;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师生互动

理工科院校学生工科基础扎实,思维严谨,人文功底普遍较为薄弱。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又相对抽象,理论深刻,甚至较为枯燥乏味,但又是全国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马列主义公共课。久而久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能和谐共进,还经常产生矛盾。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创新教学方式,形成互动机制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提升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所在。

一 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

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的政治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学习生活的正常进行,也同样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未来。目前我国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普遍存在下列一些缺点。

1.思想不积极主动,人文精神缺失。

理工科的一些学生缺乏远大的人生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思想消极,难以抵御各种错误思想和不良文化的渗透和侵蚀。有些学生更表现为感情冷漠,不关心身边的人和事,自我中心的倾向明显,还没有实现向“社会人”的转变。对于社会上的文化活动和热点问题,或者说对于他人的问题,缺乏应有的敏感和关心。事业心不强,思想不求积极进步,学习上显然没有兴趣,缺乏应有的文明礼貌,有的甚至连一点基本的公德意识都没有。还有部分学生奉献精神差,考虑个人利益多,考虑国家利益少。

2.知识面窄,表达能力差,人文基础薄弱。

部分大学生文字功底弱,错别字连篇,文字表达能力很差。有的连请假条和入党申请书都写不好。大多数的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差,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知之甚少,对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表现的相当的幼稚和浅薄。如有的调查显示,能完整的说出孔孟老等历史文化名人和他们的思想的学生不超过20%。有60%的学生没有完整地看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四大名著。理工科大学生在学习目的上大都存在着实用主义倾向。学生对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和教育,尤其是那些与就业无关的人文知识和人文教育缺乏兴趣。重技术、专业,轻人文、社科,即使有时间也不愿看人文知识类书籍。他们关心的是毕业后的就业,怎样能够迎合企业和社会的专业需求。把自己所学的实用性专业视为看家本领,而把人文学科看成是浪费时间的学科,看成是消遣娱乐的学科。

3.心理承受能力低,人文素质欠缺。

一些理工科的学生心理素质也很差,不能承受挫折和失败,社会交往能力差,适应性较差,部分学生存在焦虑、强迫、神经衰弱等心理问题和障碍,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压力的加大,使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由此导致的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及时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问题,甚至会演变成心理障碍。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疾病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而精神疾病已成为阻碍大学生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抑郁和情感危机等。

造成理工科院校部分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大学生中本身存在的问题、高校存在的问题和社会存在的问题。这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全面发展和生活学习的正常进行,也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作为多年从事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践者,笔者认为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改变以往理工科院校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步建立以师生互动为核心的新课堂教学模式,把师生互动的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中去,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有效地提高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机制的基础

互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互动是指一切物质存在物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我们通常所说的互动是相对狭义的互动,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与具体情境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师生互动是指发生在师生双方间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是师、生各自人际互动系统中的一种特殊和主要的形式。在现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在很大程度上与教育者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有密切联系。首先,一部分思想政治课的教师或多或少地抱着传统的教师观与学生观。教师课前对每一节课进行了周密安排,课堂上严格按进度进行讲解,从来不敢越雷池半步。有的教师为了完成课前的计划根本不去顾及学生的反应,忽视了教学活动应该是师生在互动过程中真实、精彩的动态生成过程。其次,将师生关系等同于师徒关系。认为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是学生的天职。课堂上,学生要做到“三到”,即眼到、耳到、手到,具体地说就是要认真看、认真听、认真记。教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听;教师负责写,学生负责记;老师讲到哪,学生就跟着亦步亦趋地学到哪。因此,教师的教学总是那么“居高临下”,脱离了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不可避免地造成教学的单调、乏味,而学生也只能被动地接受。如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教材的内容大都是引用十七大的报告以及相关的文献,假如教师对这些教学内容仅停留于教材,而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身边的事实体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理论,教学就没有了生命气息,理论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师作为参与者、指导者,与受教对象共同讨论问题,帮助他们作出自己的正确判断。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阅读、独立思考、相互议论,他们不仅能学得深刻,而且能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充分发挥主动精神。

2.师生之间对话的公平观。

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主要是借助于语言,通过对话实现的。但是,那种简单的“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并非真正的对话,因为这种形式下所谓的“对话”,包含着某种教师的权威在内。真正的对话意味着双方之间精神上平等的相遇,心灵的自由。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社会,看待世界,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果仅靠教师的权威,靠自上而下的填鸭式地灌输,是不能真正实现这些教学目标的,学生自然也就不会从心底真正信服教师所讲的内容。在平等对话中,允许学生表达疑惑和不同的观点,教师不能以“训导者”的面孔出现,简单地否定甚至训斥学生,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一些背景材料来引导学生共同交谈。通过这样的平等对话,学生感到教师能够倾听自己的见解,尊重自己的观点,才会从心底接受教师的观点。这种认知能够达到一致,正是建立在师生平等的情感沟通基础上的。所以,真正的对话式教学中的对话,发生在对话双方自由的探究中或自发的讨论中,发生在对话双方精神上真正的相互回应与相互碰撞中,发生在双方认知世界的真正融合中。

3.学生的情感认同观。

与其它学科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概念、观点较为抽象而枯燥,学生们很难一下子接受,加之社会上的某些重经济轻政治的不良倾向的影响,导致大学生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理工科院校的学生更是如此。有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一两年后,也心灰意冷,抱着“你们不愿学,我也懒得教”的思想,照本宣科,马虎了事,从而造成了恶性循环。由此,不可避免地激化了教与学的矛盾,个别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较为尖锐,几乎一触即发。甚至部分教师刻意在学生面前树立严肃冷酷的形象,造成师生之间人为的隔阂,使得原本就很难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得不到学生的情感认同。实际上,人们常常强调教师和学生是两种“社会角色”,而忽视了他们首先是有思想、有情感的现实的人。俗话说得好,“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动之以情,方能晓之以理”等等。可见,人的情感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方式。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情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互动教学制度的构建

研究表明,普通教师与专家教师在课堂教学方法上的一个显著不同就是后者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善于发现新问题,再及时解决新问题。但各高校现实教学过程中,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班级人数较多(我校本人主讲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最多的一个班近150人)等客观原因,也由于教师教学心态等主观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师生间的有效交流,加之教育者常把自己定位在传授者的身份上,这样的心理暗示造成了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笔者拟结合自身多年理工科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践,从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和社会主义法治观培育上结合典型实例谈谈如何在内容上进行师生互动教学环节的设计。

1.思想修养方面。

主要集中在教材的前三章,这一部分属于思想教育的内容。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主要是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它集中体现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这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就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多层面的统一体,其中,理想信念居于最高层次。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基本形成一个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正确的人生目的、端正的人生态度、科学的人生价值标准为基本内容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体系。

在这部分教学内容设计方面,教师可以就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出问题,让学生提前准备,课堂上就可以有效地进行互动教学。采用“提问”的互动教学方式一定得讲究艺术,提什么问题,怎样提问,为什么要提出这一问题等,必须做到准确清晰,切忌随意盲目,还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灵活互动。在学习理想与信念的有关知识点时,如果课堂上生硬地提问学生什么是理想,什么是信念以及他们的特征和关系等,学生们常常感觉茫然,即使把抽象的概念强行地灌输给他们,学生表面上没什么反映,可是内心里却往往接受不了,这样的教学就是失败的。可以课前布置每位同学就理想信念有关内容独立思考,认真准备,下次课上随机提问,再让学生们自己上讲台畅谈各自的理想。本来准备10个人左右上台的,可是最后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迫不及待地上台即兴演讲,应该说,效果非常好。当然,最后要由老师再来总结、提高,形成大家的共识。

随着课堂教学方式的推进,师生互动更多地被人们所关注,但有的教师把师生互动理解为师生之间通过简单信息交换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进而认为,课堂上多提问就是加强师生互动,导致很多教师为问而问,时而集体提问,时而个别提问,只注重形式,没有质量,很多问题没有价值。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也不能启迪学生的智慧。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是因为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观的影响下,没有充分认识到情感互动是师生互动的实质。课堂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课堂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人际互动的过程,师生双方在课堂上主要以情感作为载体进行交互影响,师生互动的实质是师生主体间情感的互动,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之间借助于一定的客体,产生情感的交互作用,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灵激荡、思想碰撞、生命体验的过程。学生之所以对我们的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正是许多教师让这些课缺少了情感互动。如果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能讲一些自己的经历,切身的感受,就会得到学生的认同。或者即便是举一些人们所熟知的例子,教师也要融入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教师动之以情,学生才会动之以容。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教师一厢情愿地、刻板教条地进行理论灌输,理论讲得再高深,学生也会有距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那么教师所发出的信息就很难被学生接受。可见,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师生的情感互动,没有师生双方发自内心的相互欣赏、认同和肯定,就不会有课堂的生气,不会有师生双方精神的汇合,更不会有学生对崇高的价值思想的追求。

例如,在学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学生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空洞地说教马上又要开始了,内容还没开始学,有些人就已经开始趴在课桌开始睡了。这时我就点了些要睡觉的同学,真诚地请他们谈谈他们的人生目的和价值观,这些人,无非说了些为自己更好地活着,还有些同学,觉得不好意思,加了句,还要为家人(尤其是爸爸妈妈)更好地活着。我总结后,说到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时,讲台下一篇嘘声,立即有个学生站起来问我:“老师,你的人生观是什么?”我没有犹豫,洪亮有力的声音回响在教室的每个角落:“为人民服务!”话音未落,教室里哄堂大笑起来。等大家安静了,我开始以和朋友谈心的姿态娓娓道来。我们每个人的存在都建立在别人提供服务的基础上,离开了集体的个体是不能生存的,还谈什么发展呢!我们吃的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穿的是工人兄弟辛辛苦苦织出来的,住的是师傅们一砖一瓦砌起来的……教室里渴望的眼神流露无疑,思考的神情开始出现,也慢慢接受了我们每个人应该是为他人而更好活着的观点,应该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局面。为了加深他们的理解,又把“为人民服务”做了两个层次的解析:第一层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对先进人士、领导者的要求,我说周恩来总理的人生观是“为人民服务”,并且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大家不笑了,总理真正地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第二层次,“爱岗敬业”,这是对我们普通人的要求,我们只要在我们普通而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就很好地体现了“为人民服务”。难道不是吗?我们普通老师的工作就是要教好书、育好人,一切为了学生服务,学生就是我们老师的“人民”,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切的岗位都在为“人民”服务,各行各业都有他们的“人民”,原来要对“人民”有个广义的理解。直到此时,学生才彻底懂得了“为人民服务”的真正内涵。这时,恰巧有个女生因受凉呕吐,弄得满地都是,有几个同学立即换了位置,我没有嫌弃,没有换教室,而是组织学生,看是否需要看医生,再开窗换气,找来清洁工具,亲自打扫,拖地,整个过程仅用了短短的3分钟,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大家被感动了,我以亲身实践解释了什么是“为人民服务”,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同时我们的这门课也得到了大家的肯定。思想政治理论课也由原来的最不喜欢的课程变成了最感兴趣的课程之一。

2.道德修养方面。

这部分内容涉及教材的第四章及第五、六章的部分内容,主要集中阐述道德观的有关问题,其逻辑思维遵循由抽象到具体的路径。第四章集中阐述的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理论和价值导向,如道德的本质、功能及其历史发展,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原则、基本要求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等,是社会主义道德观教育的理论前提,而第五、六章的有关道德的内容,主要论述的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在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等主要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具体要求,可以看成是第四章内容的延伸和具体化,是道德的核心、原则、基本规范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行为的具体要求。

在本部分内容教学互动安排上,笔者体会较深的是声形结合,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进行互动教学,效果相当好。“声”指语言声音,具有感染力,“形”指形象、形状,具有直观性。声形结合是以语言的信息传递和直接感知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采用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活动,或是结合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参观、观摩、视频录像等的活动。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特点,它集科学性、理论性、深刻性、方向性于一体,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在教学过程中若能科学地运用演示方法,常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或者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所讲授内容制作成各种实物、模型或挂图,就可使讲授的内容图文并茂,一目了然,教师讲授思路清晰,学生听课目的明确,边讲解边指导边观察,形象生动,教与学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互动,视听艺术完美的结合,学习效率肯定会大大提高。不仅如此,这种有机结合还能够扩大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节省教学时间,大大提高有效时间的利用率。尤其是对于理工科院校的学生来说,注重视听结合更是其它方法无法可比的。他们的人文基础薄弱,功底较差,所掌握的人文知识、信息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主题适时播放一些教学辅助篇,穿插播放电视系列教育片,通过声形结合,视听互动往往能够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产生震撼力。通过这种多感官的协同活动达到追寻记忆,自我教育的目的。

例如在进行道德修养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精心选取了与教学主题相符的2007年9月18日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的视频片段,53位感动亿万中国人的道德模范获奖者在中央电视台1号演播厅接受隆重地表彰。同学们用一节课的时间先学习关于道德的起源、概念、功能、作用等理论知识,及我国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观看了一节课的视频录像资料,即首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晚会。当进行到见义勇为模范时,晚会选取的是江苏常州金坛城南小学殷雪梅老师舍身救了6个小学生的感人事迹,我班上的很多学生眼泪开始在眼眶里打转,寂静无声啊,当《烛光里的妈妈》音乐声响起,一些人再也情不自禁了,任由泪水洒满衣襟,有个女生哭得出了声,这时没有人去打断他们,大家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正常。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这样的教学效果,无疑是任何优秀的教师仅凭一张铜牙铁嘴所无法说教的。它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深奥的哲理形象化了;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了,无休的说教人物化了……真的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辅助方法。但是也别忘了,课后再让同学们组织讨论、交流,谈体会、说感受,写一写类似观后感方面的文章、随笔等。

3.社会主义法治观培育方面。

该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在教材的第五、六章的部分内容和第七至八章。这一部分集中阐述法治观教育的有关问题,其逻辑思维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路径。

在本部分内容互动教学安排上,笔者采用的是案例分析提问法。案例分析提问是教师先介绍精选的案例,然后根据教学要求设计出一系列的层层递进,相互关联的知识点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提问方式。它是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学生听得入神,记得牢固,用的自如,可谓一举多得。然而这种提问法的关键在于找寻典型的案例,比如说法律是呆板生硬的,公平对待的,那么讲解法律基础时应该如何产生效果呢?当然课前的准备是关键,精心选取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经典案例是重中之重,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今日说法》的重点片段,《说法周刊》的重点节目,效果不错。例如在讲授刑法紧急避险制度时,笔者精选了这样一则案例:青年女干部李某下乡工作,在回城里的路上,天近黄昏,遇到抢劫犯张某,准备抢自行车,后来李某用车后的打气筒击昏张某,骑车去报案。派出所还较远,天全黑了,路途不安全,李某恰巧又借宿在张某家,在张某妈妈安排下,李某与张某的妹妹睡一间房,锁上房门。张某苏醒后回到家发现自行车,顿起杀心,与他妈妈商量怎样杀人灭口,老太太亲口告诉儿子,那个女的和他妹妹睡一头,头朝北,并且特地强调了一句,那个女的睡外面,你不要杀错了。就这一句话,提醒了李某,她悄悄地把张某的妹妹(19岁,年轻贪睡,又劳累了一天,在自己家里,上炕之后很快进入了梦乡)挪到外面,自己睡到里面,盖好被子。实际上,张某杀害的正是自己的亲妹妹,李某趁罪犯母子抬尸外出之际,赶紧去报案,天还没亮,罪犯母子就被抓获归案。这则真实的案例,扣人心弦啊,学生个个听得入神,整个教室那真是鸦雀无声,这时)老师及时提出问题:李某是否成立紧急避险?学生立即划分为了两派,然后老师再有序组织讨论,(1)认为成立紧急避险,为什么?(2)不成立紧急避险,又是为什么?进而再问,既然李某的行为不成立紧急避险,那么如何评价李某的行为?构成犯罪吗?构成什么罪呢?这个案例,根据我国刑法有关紧急避险的规定,保全的权益只能大于牺牲的权益,而不能等于,李某违反了该限度条件,不构成紧急避险。有的学生急了,尤其是一些多愁善感的女生,难道李某构成犯罪吗?那怎么办?根据刑法关于犯罪的规定,李某确实构成了故意杀人罪,接下来怎么处罚,又一次揪住了大家的心。后来我说,我们借鉴了别的国家一些妥善的做法,比如只定她罪,而免于处罚,同学们这才松了口气。本次案例还可以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价值的思考等。综上所述,一个简单的案例分析有效地串联了一节课程,甚至前几节课的大部分知识点,并很好地形成了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从中学到有关刑法中关于定罪的大部分内容,条理清晰,理解透彻,受益终生。

总之,课堂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生成的,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性的活动。面对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十分复杂困难的局面,探索出在新形势下行之有效的新形式、新途径和新思路显得格外重要,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互动机制更是重中之重,尽早探索出一条通往思想政治理论课终极目标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教学新思路。

[1]王恬.理工类院校大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径[J].新西部,2009(6):158.

[2]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2001(4):30.

[3]朱瑞华.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树立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理念[J].大理学院学报,2007(11):77.

On Interactive Teaching of Moral Cultivation and Fundamentals of Law in Colleg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ou Jihu

The paper tries to elaborate the interactive teaching for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Course from three aspects which ar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active links,the effective mechanism betwee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obtaining of the better teaching results in the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Course teaching.

colleg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moral cultivation;fundamentals of law;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G642

A

1672-6758(2011)11-0019-3

侯继虎,硕士,讲师,淮阴工学院,江苏·淮安。邮政编码:223003

Class No.:G642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猜你喜欢
理工科理论课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0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车迷(2018年11期)2018-08-30 03:20:28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麻辣师生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6:56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中国火炬(2014年8期)2014-07-24 14:30:26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中国火炬(2011年12期)2011-07-24 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