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方言与地域文化

2011-04-07 14:42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1年10期
关键词:歧路豫剧中原

柳 莹

河南方言与地域文化

柳 莹

多以河南地区方言口语为例,从方言与民俗以及豫剧、小说之间的关系上,分析方言与地域文化密不可分的特性。

方言;民俗;戏曲;小说

中国语言文字是中国人民使用的重要交际工具之一,它是中国文化的脊梁。语言是文化的承载者,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所孕育的语言和地域文化有千丝万缕、血肉相连的关系。方言作为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分支,是汉民族各类型的文学艺术和民俗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方言不仅反映文化的地方特色,而且促进文化多样化的发展。本文仅从河南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上,来分析方言对民俗,戏曲,小说的形成发展所具有的重大影响。

一 方言之于民俗

民俗是乡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而各地域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都充满了浓郁地方色彩,追根溯源,透过民俗文化,我们窥视到古往今来的人们盼幸福求和谐的美好愿望,语言作为世代相沿的社会民俗文化的产物,在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民俗要借助于语言而生,语言缺少民俗的支撑亦会大为失色,在某种意义上说,两者是互为依存,相互伴生的。《颜氏家训》中曰:“古今言语,时俗不同,著述之人,楚、夏各异”。大概是我国最早从民俗文化的角度解释方言的。

特定的方音“造”出了特定的习俗,“三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也说明了各种风俗习惯存在地区间的差异,人们通常是依靠方音的差异,使本来不联系的事物产生一种特殊关系。例如,在除旧迎新的春节,豫西南地区往往把“福”字倒贴,取“到”与“倒”字谐音,意为祈福,望来年福气降临之意,而在客家地区绝对不能把“福”倒贴,认为“福到”念成“福倒”便是灾祸的凶兆,除此之外,像还有在豫南南阳地区:“带个麦,活一百”的说法,正月十五早上,农家人早早起床,拔几棵麦子带在身上,普通话中,“麦”与“百”的声调不同,但豫南方音中,“麦”与“百”不仅调类相同都为去声,且调值也相同,都为314。因此,“带个麦,活一百”在这一地区琅琅上口,自然流畅,成为当地的风俗。

数字的应用也反映了不同的民俗文化心理,在豫西南地区(三门峡为例)一直有“七不出门,八不回家”的说法,“七”谐音“气”,“八”谐音“不”,“八”也有“发”之意,人们为讨吉利,对远行人的一种美好祝愿,便形成这样的习俗。常见的“六六大顺”的说法,也是对数字所寄予的美好愿望。明人陆容在《椒园杂记》中记述:“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幡布为抹布;讳离散,以梨为圆果,伞为聚笠;讳狼藉,以榔槌为兴哥;讳恼燥,以谢灶为谢欢喜”,大概是较早的记述民俗中的语言禁忌现象。

不管是语言的禁忌,还是民俗现象,其实是一种迷信语言力量的表现,是一种原始心理反应,这种根植于中国人心灵中的文化传统,也形成了不同方言区多姿多彩的、风趣各异的传统文化。

二 方言之于戏剧

汉语方言与地方文学艺术的多样化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最明显的例证是中国的地方戏,繁杂的方言土语,不同的风俗习惯,独特的地方音乐,都给千姿百态的地方戏曲的孕育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早在魏良辅的《南词引正》中就说到北曲有中周调、冀州调之分,沈德符《万历野或编》也指出北派声腔有金陵、汴梁、云中的不同,只此一端已可见方言研究对戏曲研究的重要性,我们只简述一二。

豫剧,原名“河南梆子”,俗称“豫梆”、“土梆戏”,十八世纪开始衍变,约在嘉、道两朝形成以板腔为音乐主体形式的梆子戏,经过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时间的交融合流,最终达成成型、成熟之际,特色鲜明的“河南梆子”才在实质上铸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豫剧”模式。作为地方戏曲,豫剧剧本的构成主要是具有中原地区特色的乡土语言。那些描写乡景乡风乡言、土语土音土腔土调,给人以亲切感,如《朝阳沟》中“前腿弓后腿蹬”、“亲家母您坐下”、“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等,

其次豫剧中大量运用了人们对话时的方言土语,如“咦”、“中”、“啥”、“咋”等,如《朝阳沟》选段:

(1)不愁当一个哪啥?啥?啥——当一个农业科学家。

(2)你拿个刀子把俺的猪肚子剥开,看看到底有没有红薯苗,要是没有,那咋说?

例(2)来自豫剧《李双双》的选段,唱词虽粗俗,却传递着中原乡野之民特有的粗直与憨厚。豫剧演唱时的词句浅俗,语言有农民倾向,传达的感情,让农民感觉亲切自然。豫剧博采中原民众的口语,豫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中原地域性文化派生出来的文化产物,对应着中原地域的特定审美观念。豫剧强调中原地域的乡音、乡俗、乡情,也是对中原广大群众审美要求、欣赏趣味的折射。它既受中原地域文化的决定和制约,又是中原民俗文化的体现与反映。

三 方言之于小说

小说作为语言的艺术,它在反应社会时代生活时,也必然会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有时甚至是语言和地域文化的联体,因此也往往能为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结合提供最好的例证。对于乡土作家来说,中原地区的地域文化是他们在家乡的土地上生活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母乳,地域文化已经化为血肉,渗透于创作当中。他们往往自觉地站在地域文化的立场上写作,其作品语言也就主动地浸染着地域文化而显示出它的鲜明个性。

打开清人李绿园(1707—1709)“用带有河南地方色彩的语言写清初河南生活”的《歧路灯》文本,人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中原地区的方言土语带着泥土的芳香扑面而来,以词汇为例:

(3)董:搞、闹腾、多含贬义。例:这事多亏我到,若叫你胡董起来,才弄的不成事哩。

(4)引:带、领。例:春暖花开,我好引着孩子们园里做活。

(5)萦记:牵挂、挂记。例:日后也像娄宅的少爷榜上有名,也不枉大爷归天时的一片萦记。

类似的如:

(6)发落:协助料理例:因向赵大儿道:“你发落我起来,扶我到东楼下,请大相公说话。我这些病会染人,不可叫大相公到屋里来。”

(7)恁:读 nèn,意谓那么;读 zhèn,意谓这么。“恁些人”,即那么些人。“恁般”,即这么样。例:如何会上有恁些人;书也不是恁般死读的。

(8)缘头上脸:豫语指借故生事,做事太过分。例:是我穷了,你就缘头上脸的。

读着这些方言词汇,自觉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这种亲切感主要来自读者对自己所熟识的河南方言的认同。董作宾在《李绿园传》中称李绿园是“吾豫唯一之方言学家”,以方音绘世相,地域文化深刻地影响着《歧路灯》小说语言的基本流向,浸透着中原地区地域文化精神,从整体的语言风格来看,《歧路灯》语言运用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将方言土语纳入雅正的文学语言,不失其特有的韵味与魅力,语言的地域文化韵味浓厚。也正是由于地域文化的浸润,《歧路灯》小说语言显示出浓烈的方音色彩。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语言资源,而且增强了小说语言的艺术表现力。

乡土文学作家们带着独有的“方言情结”,无不有意识地从方言宝库中提炼、采撷鲜活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词进入文学作品,用浸润着泥土气息的语言构建属于自己的一方文学殿堂。少年时代生活过的耙耧山成为阎连科创作的摇篮和源泉,他正是怀揣着对豫西这一片黄土地的魂牵梦绕和对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注,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富有独特地域特色并充满艺术魅力的文学世界。像《年月里》里“岁月被烤成灰烬,用手一捻,日子便像火炭一样样粘在手上烧心”的大旱描写,比喻形象贴切,方言词语“捻”字的注入,表现出农村人面对老天无能为力的心境;《受活》干脆把豫西方言搬到作品中,像“受活”一词流行于耙耧山脉的一个方言词语,按照小说的解释,所谓“受活”,意即享乐,享受,快活,同时也暗含有苦中之乐之意。《受活》中,有着对于方言口语的大量运用,诸如“受活”、“死冷”、“耳性”这些带有明显地域色彩的方言语词,来自豫西民间,来自百姓生活,各自担负着不同的意义,都与当地民间习俗生活息息相关,既有民俗文化心理的体验,又有岷县的地域乡土氛围。

无论是绿园先生在《歧路灯》中通过世态民像展示给我们十八世纪的浓郁方音,还是阎连科用犀利的笔锋触及豫西农村的风土人情为我们打造出的由“瑶沟”到“耙耧山脉”系列,他们都在向读者传递着乡土之民的文化共性以及中原方言的独特韵味。

四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认识到千姿百态的地域文化是方言生存、发展的土壤,而方言也造就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他们相互影响,共同推进了地域文化中的民俗、戏曲、甚至小说的发展,这些地域文化的产物就像一朵朵艳丽的奇葩,在向我们揭示着方言神秘的面纱,也在刻写着一代代的地域文化。

[1]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2]殷末之.论豫剧浓郁的中原民俗文化特色[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0(3).

[3]刘畅.歧路灯与中原民俗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

[4]艾素芬.论阎连科乡土小说的文化底蕴[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Study on Henan Dialect and Regional Culture

Liu Ying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alect and the regional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enan dialect,especially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alect and the folks,the drama and novel.

dialect;folks;Chinese opera;novels

H172.1

A

1672-6758(2011)10-0125-2

柳莹,硕士,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邮政编码:730070

Class No.:H172.1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猜你喜欢
歧路豫剧中原
沁园春·赞中原
歧路亡①羊
民国豫剧唱片探论
无题(5)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不老的豫剧
夜路吟
御中原 画饼充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