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代汉立新成功因素探析

2011-04-07 14:17:46王晓轩
关键词:王莽政治

王晓轩

王莽政权的存在是从公元8年(王莽居摄三年)定国号“新”始,一直到公元23年(地皇四年)更始兵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新朝灭亡止。这一短暂王朝共经历了15年,这一王朝存时虽短,但却是各种必然因素、王莽个人具备的因素及偶然因素共同合力下产生的。以下就上述方面的因素粗略谈一下笔者的看法,有不当之处,还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 王莽代汉成功的客观因素

1.阶级基础。西汉末年,社会矛盾日渐激化,政治统治危机四伏。尤其到了汉末的四个皇帝——元、成、哀、平统治时期,政治昏暗达到极点,上自皇帝下至官吏,谁都承认这是一个“极乱”[1]的时代。当时人们叹息“孝宣之业衰焉”[2],主要表现为:吏治一天比一天腐败。在中央、外戚、宦官迭相专权,各地方则贪官污吏横行不法。与此同时,地主、贵族一方面穷奢极欲,贪图享乐;另一方面,地主、贵族对人民群众残酷的剥削,导致愈来愈多的农民失去土地,出现两汉末年持续不断的流亡人群。哀帝时,鲍宣曾上书指出当时人民有“七亡七死”[3],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自汉元帝以来至西汉末年劳动人民的处境:“民凡有七亡:阴阳不和,水旱为灾,一亡也;县官重责,更赋租税,二亡也;贪吏并公,受取不已,三亡也;豪强大姓蚕食之厌,四亡也;苛吏徭役,失农桑时,五亡也;部落鸣鼓,男女遮迣,六亡也;盗贼劫略,取民财物,七亡也。七亡尚可,又有七死:酷吏殴杀,一死也;治狱深刻,二死也;冤陷之辜,三死也;盗贼横发,四死也;怨仇相残,五死也;岁恶饥饿,六死也;时气疾疫,七死也。”“七亡”“七死”逼得劳动人民走投无路,阶级矛盾不断激化,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冲击着腐朽的西汉王朝走向覆灭的深渊。

2.理论基础。早在宣帝时代,就有人利用谶纬学说鼓吹“汉运将终,应改朝换代”(谶纬学说是“天人感应”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学说乃是将自然界发生的一些异常现象与政治事件联系起来,成为对以后发生的政治事件的预言。)[4]面对西汉王朝日甚一日的昏聩腐朽和百姓对它的深恶痛绝,一部分政治家特别是一些儒生都认为“汉德已衰”、“气数将尽”,希望另有“贤德”的人来取代刘氏的帝位。甚至在政治和经济上占有优势地位的豪族地主和富商大贾也渐渐对刘氏王朝失去了信心。他们也希望最高统治者来一次大换班,以便在新王朝的形式下使自己的既得利益得到巩固和扩大。这样从西汉中期以后,“改朝换代”的思潮便潜滋暗长了。在这种大思潮影响下,整个社会期望新的政治形象能取而代之,以扭转危局,成为一种共同的心愿。在此之时,已做好充分准备的王莽正引人注目地出现于西汉政坛,整个社会把摆脱困境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

就这样西汉后期社会危机深重,政治动荡,人心思变,谶纬之说盛行,这种思潮为王莽代汉创造了一个舆论上的思想准备。

一 主观因素

1.个人具有的政治素质。王莽,字巨君,曾祖父贺,曾为武帝时绣衣御史,祖父曾为廷尉史。王政君乃其姑。王政君入宫为后之日,即王氏发迹之时。但是王莽之父王曼早死,不及与王凤等诸兄弟获封侯之幸。故王莽与诸叔伯兄弟相较“幼孤不及等比”[5],备尝冷落与孤寂。或许这种特殊境遇,使王莽一方面得迹于统治阶级最高层,同时又较一般纨绔子弟更加懂得权势之重要,以及如何取得的手段。

因而王莽在早期就已把自己打造成儒学饱学之士,不同于同辈的儒者形象。“(莽幼)孤贫,因折节而恭俭。受礼经,师沛郡陈参,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事母及寡嫂,养孤兄子,行甚敕备。又外交英俊,内事诸父,曲有礼意。”[6]从而赢得周围长辈及同辈中极好的声誉,为其登上政治舞台奠定基础。登上政治舞台的王莽仍以儒家标准自律克已,反而更加恭谨。具体表现:极力扩大自己的政治社交与在朝官僚、在野之名士密切交往。同时不同于其他官僚贵族的“乘时侈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的生活,也博得位尊权重的诸叔伯父及皇帝的赏识。而其乐善好施,勤俭节约自然也引起了下层穷苦人民对他的好感。比如其妻在接待宾客时,“衣不曳地,布蔽膝,见之者以为僮使”。“散舆马衣裘,振施宾客,家无所余。”再次赢得了朝野人士的普遍称誉。而在其以摄政的模式掌握朝政后,一方面他建议大封诸侯和功臣后代。另一方面,又“下惠士民鳏寡,恩泽之政无所不施”甚至上书“愿出钱百,乃献田三十顷,付大司农助给贫民”,这些无疑对当时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也是其政治上廉洁自律、心忧民众的突显。王莽女儿嫁给平帝后,有司奏请赐给王莽新野田二万五千六百顷,王莽辞谢不接受之事,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为此而上书要求加赏于安汉公的竞达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这些努力也进一步为他赢得了民心,吸引了很多追随者,如:王安石有诗《众人》“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颂声交作莽其贤,四海流言且犹圣。唯对人能轻重人,不能铁两为千钧。乃知轻重不在彼,要知美恶由吾身。”[8]其中“颂声交作莽其贤”是指社会各阶层普遍认为此时王莽具有优良的政治贤德。这在历史上也是很罕见的赞誉。

2.策略和手段。当然王莽除了具备代汉的“颂声交作”的儒君形象外,其本人所具备的政治斗争上的策略和手段是其代汉成功的重要的个人因素。

韩非说过人主最重要的东西,不是法就是术。术是什么?术是深深地藏于胸中,制驭群臣的法宝。纵观王莽一生的政治谋略和手段,大体体现在以下三个阶段,也正是这三个阶段的运筹谋划才使他代汉成功。

(1)从王莽被封为新都侯至被其免除大司马职务。此阶段的王莽的“节为恭俭”、“受《礼经》师事沛郡陈参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8]行为获得了世人好评,先是因王凤托附被“拜为黄门郎,迁射,声校尉”,后又因叔父成都侯王商和“当今名士”戴崇、金涉、陈汤的推荐于永始元年被封为新都候,有计划地实现了步入政途的活动。

(2)从公元前7年王莽被免除大司马之职至公元前1年王莽主持朝政。哀帝继位后,王莽因同哀帝外戚傅太后,丁姬斗争失败被免去大司马之职,继之被遣送回封国,回封国后,他并没有气馁,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杜门自守,其中子获杀奴,莽切责获,令自杀。”此举引起朝野很大震动,于是多人为他罢职不平,还有人上书为他歌功颂德,这在当时,贵族杀奴婢是不至于偿命的,更何况王氏这样的贵戚,体现了他严守法纪,以杜绝特权之风。在与外戚的政治斗争中,王莽始终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决断适时果敢,更善于观察时机,培植势力,把丁傅及董贤亲属皆免官爵徙远方。又把有可能干涉改革的江阴侯王立遣回封国,并免去了拥有实力的前将军何武,左将军公孙禄的官职。同时,他大胆提拔了为人善良谨慎的王舜,有才能的王邑,让名士甄丰,甄邯主击断,平安领机事,刘歆典文章,孙建为爪牙。并重用以材能幸于莽的甄寻,刘歆之子刘芬,崔发、陈崇等。“于是附顺者拨擢,忤恨者诛灭”。[9]

(3)公元前1年王莽为大司马领尚书事,到公元8年王莽即位定国号“新”通过前阶段的种种斗争,王莽已牢牢掌握了政权:此时主要是大造顺应天意王莽代汉的舆论,将符瑞作为一个重要的政治手段,利用符命谶纬为代汉工具。王莽派人制造了许多奇异的符命谶纬,他曾经派五威将军王奇等12人颁布《符命》四十二篇于天下,其内容有:“火德销尽,土德当代,皇天眷然,去汉立新民,以丹石始命于皇帝皇帝复谦让,未即位,故三以铁契……十以神井。十一以大神石,十二以铜符帛图。”通过这些符瑞紧紧与现实政治联系起来,用来昭示天意。他在一步步走向帝位时就是利用这种谶纬并从儒家经典中找根据的。如平帝在位的头一年(公元1年),他示意益州塞外少数民族,自称越裳氏,献白雉一、黑雉二、他这样做的根据就是在儒家经典《尚书大传》中有这样的一段话:“交趾之南,有越裳国。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成王以归周公。公日‘……吾何以获此赐也?’其使请日:‘吾受命吾国之黄者,日:‘久矣天之无烈风注雨,意者中国有圣人乎?有则盍往朝之’!”[10]王莽欲自比历史上的周公,所以根据《尚书大传》而导演了越裳氏献白雉诉喜剧。以此显示在他辅政时同周公之瑞千载同符。果然,熟悉儒家经典又窥知王莽心意的诸大臣说“周公及身而记号于周”,“莽宜赐号安汉公,盎户畴爵邑”。[11]王莽就这样成了安汉公。以后的每次扩大自己权势,王莽无不引经据典,以儒家经典和五行学说为根据。而当时的官僚、贵族、大夫对这一套也是十分熟悉的,那些替王莽鼓吹的人,也莫不依此为据。如平帝四年(公元4年)王莽要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十三岁的皇帝,就从经书中找到了根据:“请考论《五经》,定取礼,正十二女之义,以广继嗣。”当确定以王莽女为后之时,信乡侯王佟又趁机上书:“《春秋》,天子将娶于纪,则褒纪子称侯,安国公未称古制。”结果有司皆言“请以新野田二万五千六百顷益封莽,满百里”。就是王莽摄政,称“假皇帝”以至将孺子婴赶走自己当皇帝,莫不是依五德终始的儒家经典行事的。在儒家经典中,王莽可以找到有利于他一切活动的根据,也容易使多数人相信。因此,王莽取得政权之后,就更加利用这个“法宝”,“每有所兴造,必欲依古得经文”。[12]

王莽在具备如此之多的主客观因素,那么其代汉立新的活动也就势在必得了。也就是说,由于当时西汉社会危机的加深,所以代汉便成为历史的必然。即使当时社会没有王莽这个人,西汉迟早会灭亡,而王莽个人的作为则促进了这种灭亡。

[1]班固.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班固.汉书·元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班固.汉书·王贡两龚鲍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林剑鸣.秦汉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班固.汉书·元后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

[6][8][10][11]班固.汉书·王莽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

[7]王安石.临川集[M].影印本,上海:商务印书馆,2001.

[9]李昉.太平御览[M].七百八十五引.北京:中华书局,1960.

[12]班固.汉书·食货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2.

猜你喜欢
王莽政治
王莽:皇帝家“可怕”的亲戚
奇妙博物馆(2022年9期)2022-09-28 03:05:00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30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王莽:为争帝位四个儿子杀了三个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Micronodular thymic tumor with lymphoid stroma: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王莽岭抒怀
北方音乐(2016年12期)2016-08-23 03:20:04
王莽:儿子是我的垫脚石
山海经(2016年11期)2016-07-31 21:0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