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莉
唐五代时期敦煌尼僧生活
王维莉
由于敦煌的特殊历史背景,唐五代时期敦煌佛教一直比较兴盛,而且尼僧众多。她们既有居住寺院又有居住在家的情况,因此这些尼僧不仅过着寺院生活,而且参与世俗生活,同时拥有很高的社会和家庭地位。
唐五代;敦煌;尼僧;生活
尼僧是敦煌妇女中一个较特殊的阶层,郝春文先生写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一书,探讨了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生活方式及其它相关问题,姜伯勤先生在《敦煌寺户制度》中也有所论述,笔者受其启发,在前人的基础上,搜集有关资料,对唐五代时期的尼僧生活略作探讨。
由于尼僧的来源不同,根据出家前的家庭经济情况,可分为上、下、贵、贱几个等级。上层贵族出家妇女一般在寺内以其显贵的出身,担任释门要职,处理日常事物。如张议潮的姐姐了空为法律,张议潮的孙女清净戒为普光寺法律,张议潮的侄女戒珠为灵修寺阇梨,张淮庆(曹议金之妹夫)之姐姐及女儿都曾为普光寺法律,曹议金的侄女也曾为大乘寺法律,曹元忠之姨性真为安国寺法律,索龙藏的姑姑及妹妹也曾任灵修寺法律。这些上层贵族出身的尼僧除了从事夏安居、布萨、自恣、修习、说戒等宗教活动,参加各种斋会和法事活动外,还把持着对尼寺的管理权利。 S.1776《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某寺法律尼戒性等交割常住什物点检历状》载:“……佛屏风陆扇。莲花座壹。铜杓子壹。铜澡灌壹。……”[1]说明上层贵族更有机会接触到来自国家和民间的捐赠。因此所享受的生活条件也当在普通尼僧之上。
另外,尼僧出现之初,多出于贵族,基于这种特殊身份与地位,她们在创建尼寺时得以获得大量捐赠与赏赐,其中有土地和财物,这些为尼寺经济发展提供了原始资本。土地出租使得尼寺获得了多余劳动力,为尼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保障,因此尼僧的寺院生活都有很好的经济基础。有的尼僧甚至能“自用黄金买地居”,可见囊中颇有积蓄。同时还可以为他人做法事赚取额外的经济收入,如P.2837背《辰年支刚刚等施入疏十四件》载 “布壹丈,施入修造。右弟子所施意者,己身染患,圣力加持,似得减损。今投道场,请为念诵。辰年正月卅日女弟子王氏疏。”;“胡粉半两,施入修造。镜一面,施入行像。右所施意者,为慈母舍化以来,不知神识,今投到场,请为忏念。二月八日女弟子十二娘疏。”;“发五箭施入修造。右女弟子所施意者,为弟西行,愿无灾难,早得回还。今投道场,请为念诵。二月八日女弟子无名谨疏。”[2]
一些普通百姓出身的尼僧,由于经济地位低下,她们除了参加课诵、布萨、夏安居、讲经、各种斋会和法事活动外,还要侍奉管理阶层的尼僧、干些尼寺的杂活以及参与寺院经济的劳动。
在唐五代信佛的妇女中,只有少数正式出家,大部分不能斩断尘缘,遁入空门,就在家中斋戒修行,成了闺中女“居士”。就敦煌而言,由于出家尼僧众多,寺院有限,因此尼僧主要和家人一起居住,这在当时成为敦煌独具特色的现象。如P.6005背《释门帖诸寺纲管令夏安居帖》称:“诸寺僧尼自安居后,若无房舍,现无居住空房舍,仰当寺纲管即日支给。若身在外,空闲房舍,但依官申状,当日支与。”这说明有部分僧尼在寺院没有居住房舍,而很可能是居住在家或别的什么地方,所以她们相当于世俗僧尼。左朝芹认为“女尼的生活在唐时期很大程度上已经世俗化了。她们大都有自己的房舍、土地和财产,靠自己的劳动过活,有的女尼还与家人住在一起,过着世俗生活,她们的户口也登记在世俗家庭的户籍中。”[3]其中有不少是官宦人家有文化的女子,她们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修养为她们熟悉宗教理论创造了条件。她们日日参禅打坐、诵经悟道,有的如痴如迷,废寝忘食,也有的心领神会,深得三昧。这成为唐代妇女尤其是上层妇女的一种时髦。如日本京都有邻馆藏敦煌文书51号《唐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十月沙州令狐进达申报户口牒》中,令狐进达户有“妹尼胜福、妹尼胜□、妹尼照惠、妹尼渊□”。[4]令狐乃当时敦煌大族,且户中的尼僧有婢侍奉,所以这些尼僧应当是上层贵族家庭之出家女。她们出家后,和普通尼僧一样从事夏安居、布萨、自恣、修习、说戒等宗教活动,参加各种斋会和法事活动。
另外唐五代敦煌尼僧中,还有许多来自普通百姓家庭的下层妇女。如S.4710《唐年代未详[公元9世纪后期]沙州阴屯屯等户口簿》中,阴屯屯户有“女尼定严”;张猪子户有“妹尼鬘鬘”;刘再荣户有“女尼钵钵、妹尼觉意花、女尼□娘、侄尼金吾、侄尼鹰鹰、侄尼瘦瘦”。[5] P.4989《唐年代未详[公元九世纪后期]沙州安善进等户口田地状》中,安善进户有“妹尼印子年卅”,傅兴子户有“姊尼福胜年卅三”。[6]这些尼僧也大都生活在家中,和世俗家庭中的其他成员一样从事社会生产和家庭生产劳动。S.2228《辰年(9世纪前期)麦布酒付历》:“又张老与尼边买布一匹四十二尺,至折麦壹硕伍斗两家合买,其布纳官用。各半”。[7]可见三尼僧分别从事农业生产及买卖活动。许多贫困家庭的妇女为了减轻家庭负担纷纷出家,在不影响家庭生产力的情况下,她们还可获得一部分经济收入,为家庭经济作出一定的贡献。
在唐五代佛教空前繁盛的情况下,僧尼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都比较高,并且敦煌地区的女尼较多。“例如,865—875年一件名籍(S.2669)中记载,267个女尼中有265人是敦煌人,只有两人来自邻近地区。”[8]S.4444《大乘寺尼名錄》[9]和P.2944《大乘圣光寺等尼名錄》[10]都记载有详细且名目较多的尼僧名单,尼僧在当时应该很受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以皇家为首的贵族官僚经常给予尼寺大量的馈赠,使得尼寺蓬勃发展,当然尼僧也支持他们的政权。有的政权机构中还设有国师,以宗教的名义统治民众,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另外还有尼僧还俗参政的特殊现象,如武则天曾在感业寺出家为尼,后入朝为唐高宗皇后,并创建武周王朝。之后,佛教获得迅速发展,这与武则天的尼僧经历是分不开的。
尼僧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尼僧的宗教活动及其自身行为对其家庭其他成员的宗教信仰可能产生很大影响,当时世俗民众都比较崇信佛教,所以尼僧的这种中介作用使其在家庭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基于这些事实,尼僧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于在家世俗女子。尤其是上层贵族出身的尼僧,她们由于尼僧身份给家族带来双重贡献而倍受家族重视。关于此,敦煌文献及石窟资料中多有反映。于莫高窟供养人题记中见,不少修建洞窟的家庭或家族都把已出家的家庭成员姓名法号甚至亲属名字列上。如首任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功德窟题记中,有“姊师登坛大德尼法律了空”的题名。莫高窟94窟张淮深功德窟中,窟中除有其叔张议潮、父张议潭和母、叔母等的题名外,还有“妹师登坛大德尼德胜一心供养”“妹师感仪尼花……一心供养。”[11]108窟张淮庆功德窟中,有残存题名“故妹普光寺法律尼念定”“女普光寺法律尼最胜喜”。[12]55窟曹元忠功德窟中,窟中除有曹氏家族的在家成员外,还有“故姨……法律尼临坛大德性真一心供养”“外甥……法律临坛”[13]的供养像题名。
家族的碑文中亦有尼僧的出现,P. 4460《阴处士碑》中“即有尼法律智惠性等,月中桂影,已厌鲜花,云外天堂,修持有路。……”。[14]这种现象一方面体现了这些大族家庭仍把出家者视作本家或本族的一员,同时以家中有“临坛大德”“律师”“寺主”而引以为荣,另一方面说明了敦煌尼僧与家庭、家族互为依存关系,而且在本家庭或家族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尊重。
敦煌文书中亦有许多大族尼僧的邈真赞,也能说明她们的家庭地位。P.3556《后周敦煌郡灵修寺阇梨尼张氏戒珠邈真赞并序》言其卒后“六亲哀切,恨珠溺于深源;九族悲号,痛光沉于大夜。”[15]P.3556《后周故普光寺法律尼清净戒邈真赞》载“法律闍梨者,即前河西一十一州节度使张太保之贵孙矣。天资别俊,应是多奇。貌超洛甫之姿,影夺巫山之彩。雍雍守道,亚南越之佳人;穆穆柔仪,比西施之雅则。……何耐上苍降祸,丧及仙颜。孤兄泣断于长波,贤姐悲流于逝水。”[16]死后世俗家人请人为其画像写赞,说明这些尼僧生前对其家庭或家族有着特殊的贡献和影响,在本家庭或家族中享有较高的地位。据《亡尼文》载“……然今所申意者,为亡尼某七功德之所崇也。惟亡尼乃内行八敬,外修四德,业通三藏,心悟一乘,……”[17]也可看出尼僧当时在家族心目中的地位。综上所述,唐五代时期的敦煌尼僧,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因其给本家庭或家族作出了特殊贡献而倍受尊重。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清晰看出唐五代时期敦煌地区尼僧的寺院生活和世俗生活情况,以及她们对社会和家庭所做的贡献,从而使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这一时期敦煌地区尼僧的生活史。由于材料有限,及本人能力的不足,对这一时期尼僧的生活面貌分析得尚不够透彻全面,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1][2][7]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三辑)[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印中心,1990:22—25,59,60,62,149.
[3]左朝芹.唐五代宋初敦煌妇女社会生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0,6.
[4][5][6]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二辑)[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印中心,1990:462,470,471.
[8](俄)丘古耶夫斯基.敦煌汉文文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19.
[9][10]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四辑)[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印中心,1990: 250,250-252.
[11] [13]敦煌研究院.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31,18.
[12]金维诺.敦煌窟龛名数考[J].文物,1959(5):50.
[14]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33.
[15][16] 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五辑)[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印中心,1990:181,178.
[17]黄征,吴伟.敦煌愿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5:9.
ClassNo.:K243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OntheLivingSituationofNunsfromTangDynastytoWudaiDynastyinDunhuangDistrict
Wang Weili
Because of the special historical condition, the Buddhism in Dunhuang District has been booming from Tang Dynasty to Wudai Dynasty .And there are lots of nuns lived in that district. They not only lived in the nunnery but also lived in the worldly life, and these nuns possessed higher social and family status. This paper tires to analyzes the living situations of nuns at that time.
Tang Dynasty and Wudai Dynasty;Dunhuang district;nuns;living situation
王维莉,在读硕士,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邮政编码:730070
1672-6758(2011)01-0132-2
K23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