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曙光
略论曹植诗歌的结构
——兼与曹操比较
李曙光
曹植诗歌的结构有一脉贯注、万流同源、层波逆澜、虚实相生、辘轳体等类型,体现出绪密思清的特征,这除了和五言古诗抒情言志功能发展的日益成熟有关以外,也和曹植率真、单纯的性格有关。曹操的诗歌则呈现出随意散漫的结构特征,恰如其通脱的思想作风。
曹植;诗歌;结构
结构作为艺术形式的重要元素,不仅对于表现内容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其本身就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通过作品的艺术结构,我们不仅能够获得审美享受,甚至可以体悟作者的性情、气质、兴趣、爱好。曹植诗歌种类既多,结构亦复多样,其主要类型有:
此类结构通常以情感为中心,融景、事、情、理于一体,或触景生情,或因事生议,但情感的溪流从不间断,一路逶迤而行,或奔腾于高山深谷中,或流淌于平林原野中,风光各异,气象万千。曹植的大部分抒情篇章就都属于此类。如《七哀诗》: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流光徘徊,正见出望月之久,愁思之深也。接下来极自然地由月写到望月之人,先状其悲愁之貌,复叙其分别之实,别离既已十年,则能不生会合之心乎?女主人公情不能已,遂生“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之奇想。纵观此诗,由写景而抒情一切是那么浑融自然,几乎无有意为诗之痕迹!
又如《赠王粲诗》。此诗从抒情入手,先点出“愁思”二字。因为“愁思”,故而“西游”;因有“西游”,故有已下所见种种景象。又因执鸟无望,进退失据,悲风动地,岁月不居,所以生出一段哀怨之情。但是作者终又从颓废中振作起来,发出一通议论,劝慰朋友,亦以自慰。细味此诗,情、景、事、理浑然一体,全被一汪真挚、深婉的感情所含蕴、浸润。
此类诗歌包括作者的大部分议论诗和咏史诗,它们常以某一观点为源泉,或多方比喻,或反复用典,这些比喻和典故如同许多并行之河流,皆从同一源泉而去,故曰万流同源。如《当欲游南山行》:
东海广且深,由卑下百川。
五狱虽高大,不逆垢与尘。
良木不十围,洪条无所因。
长者能博爱,天下寄其身。
大匠无弃材,船车用不均。
锥刀各异能,何所独却前。
嘉善而矜愚,大圣亦同然。
仁者各寿考,四坐咸万年。
此诗为了说明当政者需要广揽人才这一观点连用“东海”“五狱”“良木”“大匠”“船车”“锥刀”数个比喻,支流虽异,其源一也。又如《丹霞蔽日行》:
纣为昏乱,虐残忠正。
周室何隆,一门三圣。
牧野致功,天亦革命。
汉祚之兴,阶秦之衰。
虽有南面,王道陵夷。
炎光再幽,殄灭无遗。
此诗吟咏历史兴废,连举商、周、秦、汉数朝事实,实与上诗如出一辙。
至于《精微篇》、《矫志诗》诸作,则将这种结构发挥到了极致,他们为着说明某一观点,表达某一情致,连续比喻、用典居然可达十多次。
作者在抒情言志的时候,并非总是平铺直叙,而是时而左旋右折,时而逆流回波,尽显风神摇曳之美。《白马篇》就采用了这一结构。作者开首即曰“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造成一种紧张动人的气氛,接下来宕开一笔,交代游侠儿的高超武艺及从征原因,这种“先声夺人,徐述原委”的倒叙手法,是颇具匠心的。又如《赠丁仪诗》:
初秋凉气发,庭树微销落。
凝霜依玉除,清风飘飞阁。
朝云不归山,霖雨成川泽。
黍稷委畴陇,农夫安所获?
在贵多忘贱,为恩谁能博。
狐白足御冬,焉念无衣客!
思慕延陵子,宝剑非所惜。
子其宁尔心,亲交义不薄。
此为赠友之诗,却偏从节气、物候写起,阴雨连绵,颗粒无收,农夫将怎样生活呢?读至此处,不由心生疑虑:这和赠友有何关系呢?孰料作者越走越远,竟由此而想到一个更普遍的事实:贵者多忘贱,富者多忘贫。读至此处,真觉有离题之嫌了。不想作者却突然将笔一转,以绝对不忘亲交为义,将诗歌拉向了主题。于此反观前者,作者于素不相识的农夫尚且心存挂念,则对朋友的深情厚谊自不待言了。此诗极尽腾挪转折之妙,令人殊为赞佩。
传统比兴手法,大多比较简略,多以一两句引出本体来,而曹植的某些诗篇将喻体和本体并列相置,收到了虚实相生的效果。如《杂诗》:
转蓬离本根,飘摇随长风。
何意回飚举,吹我入云中。
高高上无极,天路安可穷。
类此游客子,捐躯远从戎。
毛褐不掩形,薇藿长不充。
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
诗共十二句,前六句描摹转蓬,后六句叙写征夫,喻体和本体所占分量相当。
还有一些诗篇,喻体虽然不像在上引的《杂诗》中一样占据那么大的比例,但是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如《弃妇诗》开头以十句诗描摹华而不实的石榴,以此来喻无子遭弃的怨妇:
石榴植前庭,绿叶摇缥青。
丹华灼烈烈,璀彩有光荣。
光华晔流离,可以戏淑灵。
有鸟飞来集,拊翼以悲鸣。
悲鸣夫何为?丹华实不成。
《赠白马王彪》就采用了这种结构,这是大家都熟悉的。此诗除首章外,其余各章均首尾相联,恰似辘轳一样,将各章“缠绕”为一体,故曰辘轳体。这种写法对于组织大型篇章,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除了上述几种结构类型之外,曹诗中一些更具体、更细微的布局谋篇手段,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譬如,曹诗注意采用设问手法勾连上下文句:
悲鸣夫何为?丹华实不成。(《弃妇诗》)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白马篇》)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七哀诗》)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美女篇》)
这些设问通常位于结构转换的关键之处,起到了开启新境的作用。在《赠白马王彪》中,设问句更是起到了连接各章的作用,成为辘轳体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
曹植诗歌在结构上呈现出的总体风貌是绪密思清,即有着较为清晰的感情线索或逻辑线索,意脉连贯,连接自然。作者在《白马篇》中从游侠儿的身世武艺写到他的内心世界,在《离友诗》中从相见时的欢乐写到离别时的悲伤,在《薤露》中从人生苦短写到立功立言,在《美女篇》中从采桑女的惊艳容貌写到她的盛年难嫁,在《精微篇》中选取杞妻、子丹等人事例说明“精微烂金石,至心动神明”的道理,在《公宴诗》中从空中到地面的景物描写——凡此种种,均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征。作为文人抒情言志的工具,曹诗所展示的风貌,在结构上和汉末流行的《古诗十九首》并没有太大差别,这说明五言古诗已经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
如果我们从曹植的个性来审视他的诗歌结构,似乎也可以发现二者之间某种必然的联系。曹植是性情中人,最大的性格特征就是率真、真诚,他像一块晶莹剔透的水晶,从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并将它们凝聚成激荡人心的诗情,饱满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他只依照“主观律”,而非“客观律”来行事,因之卓越的才华才成为一把双刃剑,既使他笑傲文坛,又使他惨恻官场。我们不妨来看两则相映成趣的文字,一则是写曹植十多岁时,“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三国志·魏书·陈王传》[1]另一则是写曹植二十多岁时,“魏王尝出征,世子及临菑侯植并送路侧。植称颂功德,发言有章,左右属目,王亦悦焉。世子怅然自失,吴质耳曰:‘王当行,流涕可也。’及辞,世子泣而拜,王及左右咸嘘唏。于是皆以植辞多华而诚心不及也。”(《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裴注引《世语》)[2]从中我们发现,时光并没有淘洗掉曹植的真性情,但在脂粉重重的尘世舞台上,曹操也有走眼的时候,“唏嘘”最终吹走了“喜悦”,虚伪竟而击败了真诚。作为一个终身有着赤子情怀的“真”诗人,宜乎其然他不会弄虚作假,不会矫情伪饰,他的诗歌也呈现出单纯的特征。
我们不妨把曹植与曹操的诗歌结构作一比较。鲁迅先生论曹操文章指出两大特色:清峻与通脱。清峻就是“简约严明”,通脱就是“随便”,就是“想说甚么便说甚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3]
曹操通脱的做法体现在诗歌结构上,就表现为一种松散的特征。究其原因,盖因意象和意象之间组合的关联性不强,跳跃性较大。松散有松散的缺点,也有松散的优点,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读他的游仙诗及述志诗,感觉就有些凌乱。下边随便举出一首:
驾六龙,乘风而行。
行四海外,路下之八邦。
历登高山临溪谷,乘云而行,行四海外。
东到泰山,仙人玉女,下来翱游。
骖驾六龙,饮玉浆。
河水尽,不东流。
解愁腹,饮玉浆,奉持行。
东到蓬莱山,上至天之门。
玉阙下,引见得入,赤松相对,四面顾望,视正焜煌。
开玉心正兴,其气百道至。
传告无穷闭其口,但当爱气寿万年。
东到海,与天连。
神仙之道,出窈入冥,常当专之。
心恬澹,无所愒欲。
闭门坐自守,天与期气。
愿得神之人,乘驾云车,骖驾白鹿。
上到天之门,来赐神之药。
跪受之,敬神齐,当如此,道自来。(《气出唱》其一)
此诗意象缤纷错杂,之间并无固定的必然的联系,如果将其打乱从新组合,大约也未尝不可。至于《度关山》、《对酒》诸作,一味排列政治理念,理胜于情,淡乎寡味,组合之时并无七宝楼台的璀璨光芒,拆乱之后却有它的纷乱不堪,读之实在味同嚼蜡。
但是在某些抒情意味浓烈的诗篇中,这种松散的结构却可以省去一些不必要的过渡,体现出感情变化的迅捷性和不易捉摸性。《短歌行》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此诗主旨意在求贤,却从感叹人生苦短写起,下边忽转忽折,忽起忽落,其结构是:感慨人生苦短——思贤——娱宾——思贤——欢宴——思贤。
可以看出,作者再三抒发求贤之情,而每一次感情的来临总是那样突然,这正好说明作者的殷忧如烟如雾,不可端倪,而又挥之不去。《龟虽寿》也是深得腾挪起伏之妙。作者在表达人生有限之后,突然接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奇拔劲健,振起全篇;继又以“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说理,诗意复归于悠长淳厚。
要之,曹操诗歌终是政治家本色,其词以达意为主,诗人不屑经营也无力去经营篇章结构;而曹植对文学有着更为自觉的认识,将其视为“三不朽”之一,特别是在曹丕登基之后,曹植立功的希望消失殆尽,遂于诗歌用力更勤,创造出大量优秀的作品。
[1](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5:416.
[2](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5:454.
[3]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502-503.
ClassNo.:I206.2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StudyontheStructuresofCaoZhi’sPoems-ComparingwithThatofCaoCao’sPoems
Li Shuguang
Cao Zhi’s poems are diverse in structures. Some of them are emotion-oriented one , and some are structured by a main logical line. Some of his poems are wavy in emotion expression and some are parallel-structured . The style of CaoZhi’s poems are the heritage of the five-character-poems . By comparing CaoZhi’s style in poems writing with that of CaoCao’s , the paper thinks that the style of poem writing and its structural pattern are related to one’s personality and the mode of thinking.
Cao Zhi;poems;structures
李曙光,硕士,陕西师范大学;教师,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广东·东莞。研究方向:古代文学。邮政编码:523808
1672-6758(2011)01-0088-2
I206.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