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振鲁
论近代英国经验论的形而上学基础
赵振鲁
英国经验论哲学的形而上学基础,是与其哲学的本体论息息相关的。培根提出了物体的分子学说和关于形式的理论,洛克则提出实体的学说,而柏克莱则提出反物质的学说。这三位哲学家在本体论上提出的不同思想,构成了英国经验论哲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经验论;分子学说;实体学说;反物质学说
英国经验论哲学产生于16世纪末,而持续至18世纪初期,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培根、洛克和柏克莱。在认识论上,培根提出来了“四假象说”和“科学归纳法”,洛克则提出“白板说”和“两种性质”的学说,柏克莱则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虽然他们在认识论上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承认认识和观念都起源于感觉经验,而反对知识起源于天赋观念。同样,在本体论上,他们也都提出不同的思想。具体说来,培根提出物体的“分子学说”和“形式理论”,洛克提出“实体学说”,柏克莱则提出“反物质的理论”。经验论哲学家在本体论上的不同理论,构成了近代英国经验论的形而上学基础。
作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序幕时期的哲学家,培根曾提出要破除束缚人心的种种错误概念,实现理智的解放的“四假象说”,他是第一个意识到科学及其方法论的历史意义以及它在人类生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的人。而其哲学中的分子学说及关于形式的学说的提出,则丰富了他关于对物体的认识。
培根的分子学说是他在继承古希腊哲学中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古希腊哲学中,一方面承认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另一方面又承认自然界中的个别事物都是有一定运动规律的。而在具体物体的构成方面,培根则不同于古希腊的唯物主义。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都是由虚空的原子组成的,原子是不可以分割的。”[1]而培根则认为,德谟克利特假设原子的虚空存在和不变性是不能成立的。在《工具论》第二卷第八条,他提出“我们却又不可由此被引导到原子论,那个暗含着虚空和物质不可变两条假设的原子论;我们只应被引导到那实在的分子,照它们实际存在着的样子。”[2]很明显,培根在这里提出了分子的学说。也就是说,他认为物体是由实在的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具有相同的性质。分子又与原子不同,一方面,分子是实在的实体,而不是虚空的;另一方面,分子又是事物有规律的运动的动力因,也即分子的种种属性是事物真实属性的再现。由于这些分子十分微小,它们的运动是人们不易觉察到的,因而他又把这种在物体内隐藏的分子运动称为潜伏过程。但是培根有时又说,物体是由简单性质构成的,也即事物的颜色、声音、气味、密度等外在的性质构成。其实培根是把组成事物的分子结构的性质用简单性质加以概括的。而另一方面,培根又提出了和分子说相补充的形式学说。与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不同,培根认为形式因是事物最根本的原因。形式既是事物运动的规律,又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结构。“在自然当中固然实在只有一个一个的物体,按照固定的法则作着个别的单纯活动,此外便一无所有。可是在哲学当中,正是这个法则自身以及对于它的查究、发现和解释就成为知识的基础也成为动作的基础。”[2]
在培根那里,一方面分子是组成事物的内在结构;另一方面,形式是万事万物得以产生、运动、发展的原因,甚至是“四因说”的总的概括。也就是说,在本体论的意义上讲,作为物体组成的分子与其运动的原因的形式是分不开的。由此可见,培根的分子学说具有典型的唯物主义倾向。把物体的组成和原因归结为分子和形式,而不是像唯理论哲学家那样,归结到精神性的方面,这更加有利于培根对其哲学本体论上的建构,从而也为其“四假象说”和“科学归纳法”的提出提供了条件,更为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积极地理论性的支持。
洛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时期的哲学家,也是英国经验论的主要代表。在认识论上,洛克提倡人的认识起源于人的感觉经验,人心就像一块白板,既没有天赋的思辨原则,也没有天赋的实践原则,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起源于后天经验的。而经验又分外部感觉经验和内部反省经验。由此得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而在本体论意义上,对于物体的组成,洛克提出了有名的实体学说。
洛克认为实体可以划分为一般实体和特殊实体。对于一般实体的形成上,洛克曾有如下的描述,“但我们不能想象这些简单的观念这样会自己存在,所以我们便惯于假设一种基层,以为它们存在的归宿,以为它们产生的源泉。这种东西,我们就叫做实体。”[3]在这里,洛克是从认识论、从认识主体的角度出发,认为实体观念只是人心假设作为集合在一起的简单观念的基层。也就是说,作为我们简单观念的组成部分的事物属性如颜色、重量、硬度等等都是由实体在背后起作用的。而在一般实体的组成上,则包含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一方面,物质性的可感实体给我们提供了简单的感性直观,使我们形成了简单的观念;而另一方面,精神性的的实体如人思想的东西也为我们提供了简单的观念。而对于特殊的实体,洛克则认为它们是在对一般实体的考察的基础上得出来的。特殊实体也就是简单观念的集合体所组成的实体,洛克称之为“我们特殊的实体观念,就只是借这些简单观念的集合体表象给自己的”。[3]与简单实体不同,特殊实体对应着事物的复杂观念。而特殊实体也是由两种实体组成的: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例如对于人、马、金、水等复杂观念的形成,就是对应着相应的特殊的物质实体的。又如“铁和金刚石地真正的复杂的实体观念,是由铁和金刚石中普通可观察到的性质凑合起来所形成的。”[3]在特殊实体中,不仅物质世界在各种简单的观念集合体中有一种寄托,甚至在思想、精神中也含有另一种精神实体作支托。洛克特别提到了上帝和灵魂这两类特殊的精神实体。上帝这一特殊的精神实体,被认为是无限的、纯粹的和主动的。而上帝这一复杂观念的形成,也是由存在、知识、能力、幸福等等无限而永久的性质所合成的。同样,灵魂这一精神实体,是能思想的,也是可以借助于意志或思想刺激起物体中的运动来。洛克也提到了能力是复杂的实体观念的主要部分,也就是说,洛克对于人的能动性的发挥给与了肯定。例如他就把形成黄金这一复杂观念的许多观念说成是一些能力。总之,在特殊实体里面,一类是由外界物体作用的能力,集合在一起构成事物,另一类是我们从自身中经历的人心的各种能力,集合在一起构成精神事物。两种作用能力都是属性,不能独立存在,而只能由其支托,即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存在。
而对于实体的属性,洛克则提出实体是不可知的。虽然洛克提到了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是存在的,但他又强调他们是不可知的。“物质方面的有形实体地观念,和精神方面的无形实体地观念,分明都不是我们所能了解,所能摸透的。”“精神地实体固然是我们所不知道的,可是物质的实体亦一样是我们所不知道的。”[3]其实洛克的不可知论是与其承认可感性质必定依赖于某个东西而存在相关的。也就是说这种不可知论是先天的存在于实体的定义之中的。因为实体具有的性质是可感的,然而它本身却是感官无法达到的,所以它也是不可知的。
同洛克一样,柏克莱也是英国经验论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哲学思想不仅体现在“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一命题中,更体现在他的非物质学说中。与洛克不同的是,柏克莱并不承认物质实体的客观性。柏克莱认为,既然强调物质实体是不可知的,说物质实体存在,说物质是我们心中观念的原因也就没有意义的。因此,柏克莱则提出“物是观念的集合”“精神心灵是观念依赖的实体”这一本体论意义上的命题。
1.对物质学说的反驳。“我眼所见的事物,和我手所触的事物,都是存在的,都是实在的;我所不承认为存在的唯一东西,只是哲学家所说的物质或有形的实体。”[4]由此可见,柏克莱并不否认日常生活中物体的存在,而反对哲学中的物质概念,尤其是反对洛克哲学中的物质实体的存在。柏克莱主要用先验的证明和后验的证明两种方式来反驳物质的存在。前者是通过指出以往物质学说本身所包含的矛盾和谬误来证明物质实体存在的不可能性,着重从理论、逻辑上否认物质实体说;而后者则是以列举物质实体说在哲学、宗教和科学等人类知识领域内造成的恶劣结果、难题和纷争为手段,最后得出没有必要承认,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物质实体的结论。首先是从本体论上,反对物质在心外的存在。柏克莱歪曲地利用洛克认为对事物的“第二性质”的观念并非事物本身中引起这种观念的“能力”的看法,就得出洛克的“第二性质”不具有客观性,并指出“第一性质”也不是客观的,从而反对洛克的第一性质学说。柏克莱同时也利用感觉的相对性,对唯物主义的物质客观存在进行了反驳。例如:大小、快慢等物质的属性是随着感觉器官组织或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既然有变化,那就说明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而是存在于心灵中。其次柏克莱也举例证明了“心外之物”是不能存在的。任何人都不能举出一种可感性质能在心外不被感知而存在,只有感官观念的知识才是确定的,否则,就会被统一的世界两重化,从而陷入怀疑主义之中。
2.物是观念的集合。柏克莱认为人类认识的对象是观念,而观念又包含外感官的、内省的及想象性的观念。柏克莱具体分析了各种观念的产生,认为世上的事物都是感官观念或其集合体作用的,从而肯定了观念的客观性。而另一方面,柏克莱在强调事物的存在时,提出来“存在就是被感知”。也就是说,一切可以被人的感官感到的自然事物,也即一切现实的和潜在的事物,都是实在的。其实在性在于被人的心灵直接感知;而在自然界中,凡不能被人的感官感知的东西是虚无的,形而上学的物质,都是虚妄的。
由此可以看出,柏克莱在其本体论意义上提出来的“非物质学说”,是与其在认识论上的“存在就是被感知”一样,具有深远意义的。但是他在否认物质实体的同时又肯定了精神实体的存在,也即是肯定人心或灵魂和上帝等精神实体的存在。正是由于精神实体的存在,才使我们观念得以产生和发展。
英国经验论从培根到洛克再到柏克莱其间哲学的发展,是伴随着对唯理论的批判而展开的。无论是培根的“分子说”,还是洛克的“实体学说”,抑或是柏克莱的“非物质学说”,并不都是带有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的,而是也蕴含着唯心主义的哲学在其中。因此,对其哲学的研究,并不能片面的简单的归结为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而要客观、全面的去分析、研究。同时,也要看到其哲学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局限性及其继承性,从而运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为其哲学的研究做出进一步的贡献。
[1]苗力田.古希腊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160.
[2][英]培根.新工具[M].许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16,125.
[3][英]洛克.人类理解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26,267,285.
[4][英]柏克莱.人类知识原理[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83.
[5] 陈修斋.欧洲哲学史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ClassNo.:B561.2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孙丽萍 蔡雪岚)
OntheMetaphysicalFoundationofBritishExperientialism
Zhao Zhenlu
The metaphysical foundation of British experientialism is closely related to it’s ontology. Bacon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Object Molecular and Form, and at same time Lock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Entity, and Berkeley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Anti-matter. The paper thinks that those three different theories on the ontology constitute the metaphysical foundation of British experientialism.
Experientialism;Theory of Molecular;Theory of Entity;Theory of Anti-matter
赵振鲁,在读硕士,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8级外国哲学专业,山东·济南。邮政编码:250014
1672-6758(2011)01-0020-2
B561.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