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志超
沭阳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葛志超
沭阳县委党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抓好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该文针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党员干部素质偏低、组织活动少、村干部工资低、集体收入来源不足、干部“双带”能力不强等问题,提出对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素质,鼓励广大知识青年投身新农村建设事业。通过抓党建促经济、抓经济促党建,进一步选优配强村干部队伍,加大考核力度,实施村干部工资待遇与工作绩效挂钩,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助推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问题 原因 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抓好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要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使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真正成为带头致富与带领广大农民致富的领头雁,使广大农村党支部真正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组织保障。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开展了对沭阳县村级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的调查,调查范围涉及陇集、桑墟、贤官、龙庙、吴集、新河、高墟等12个乡镇30多个村。通过访谈和实地考察等方式,我们发现,沭阳县农村党组织建设总体情况是好的,村集体经济普遍实力较强,“双强”比例较高,大多数村都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势。同时,我们也看到部分村存在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经济发展乏力的情况。
1.1 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从农村党员的年龄结构来看,50岁以上的党员比例较高,30岁左右党员占比很小,个别村长期不发展新党员,新发展的党员中,年轻人所占的比例也很小,农村党员老化现象较为普遍。从知识结构看,农村基层党员普遍存在学历层次低、知识老化、思想保守、运用现代手段获取知识的能力低等问题。从能力结构看,农村基层党员普遍存在发展经济意识不强,接受新知识、新观念能力差,“等靠要”思想严重,墨守成规,创新不足,对快速变化的社会难以适应。
1.2 党群关系淡化,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部分党员外出务工,或忙于个人事业,对组织工作不重视、不关心、不支持,参与热情不高,党组织活动参与人数较少,很难达到规定人数。党员与群众之间除了经济关系外,社会事务活动很少,党员形象在广大群众中的影响力下降。部分自然村合并为行政村后,存在一块牌子两套班子的情况,貌合神离,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1.3 村干部工资待遇低,工作积极性不高。沭阳县的村干部工资待遇一般都在年工资3000元左右,我们调查一个经济发展较好的乡镇,支书每年工资4000元,村长按0.8,会计按0.7,其它干部按0.6比例计算年工资,如此低廉的工资水平很难让广大村干部全身心地投入到村组工作中去,这也是广大村干部普遍兼业化的重要原因。
1.4 村集体收入渠道窄,发展经济困难,不利各项工作的开展。2001年村债务化解以后,村集体资产被抵债的抵债,被变卖的变卖,村集体的收入来源大大减少。这不仅影响村集体为民办实事工作,而且有的村连办公经费都成问题,个别村连村部都没有,直接影响到全村各项工作的开展。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个别村在经济上存在零收入和负收入的情况。没经济基础,村干部说话无人听,安排工作无人应,村干部在群众中没有威信。
1.5 部分村干部不具备“双强”条件,难以起到发展经济带头人的作用。按照县委“双强”标准,政治素质强和发展经济能力强才称为“双强”。仅就发展经济能力强这项指标看,要达到固定资产投资达20万元或年纳税额超1万元项目标准,经过我们调查,仍有相当一部分村居党组织书记不具备这一条件,还有相当一部分村居党组织书记是挂靠别人的项目,自己并无实体。这样的假“双强”很难实现真“双带”作用。
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以后,村组集体原有的资产、农具等都分到各家各户,农村由原来的集体生产方式一下转变成家庭经营方式,广大群众都把心思放在发展家庭经济上,集体意识逐步淡化,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农民对政治也没有过高的要求,集体资产都分光用尽后,村支部与农户的联系减少了,村集体对农户的影响力自然就减少;许多青年人长年在外务工,远离家乡,即使有加入党组织的愿望也难以实现;还有部分基层党支部缺乏培养后备人才意识,个别村干部害怕年轻人向党组织靠拢,怕他们抢班争位。这些都是造成目前村支部发展党员人数少,党员结构老龄化的重要原因。
一些党员年龄偏大、思想疆化,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对发展经济束手无策,只能依靠仅有的几亩农田维持生计,致富能力不强,更谈不上带头致富。这些党员在经济上发展不起来,在农村无法让群众信服,更无法起到表率作用。而思想活跃、致富能力强的年轻人又得不到组织培养,还有相当数量的年轻人成家以后存在计划生育问题,成为入党的障碍。这样,年轻群众发展经济大显身手,而党员干部又不能起到引领作用,必然导致党群关系淡化。
在一些乡镇,由于利益、地域、家族、习惯等多方面原因,自然村合并为行政村一直没有真正到位。长期以来,这种“对上一块牌子,对下两套班子”的体制很难使这些合并村的工作有效地开展起来,这样的村集体何谈战斗力。
受历史原因的影响,一些人把集体经济看成是“大锅饭”与“大草堆”,想有集体收入又害怕集体有收入。集体有收入办事方便,集体有凝聚力,又害怕各方面伸手,会引发矛盾,没有集体收入,没人惦记,不会有矛盾,所以一些村干部对增加村集体收入抱无所谓的态度。另外,在债务化解过程中,原有的集体资产大多被抵债或变卖掉,现在村集体资产性收入很少,而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难度更大,因为村集体作为投资主体参与经营势必要付出更大的管理成本和监督成本,由于资产主体的不确定性,很容易造成资产的流失和收益的转移。在这样的形势下,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难度很大。由于村集体收入水平低,村干部工资水平也因此无法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这样势必形成恶性循环,村干部工资水平低,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积极性不高又会影响集体收入的水平,从而影响到村干部的工资水平,这也是我们与苏南村干部的差距所在。
3.1 加大对广大农村干部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素质。可以通过参观考察、村村通网络课堂、组织培训、学历教育等方式进行培训,让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多种形式,增加见识、解放思想。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市场经济知识、现代信息技术、农业科技、党史党建知识等。通过提高广大村干部市场经济知识、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能力,使村干部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与带动者。2010年年初开始,沭阳县切实加大对广大村干部的培训力度,分期分批分层次先后组织了农村优秀创业青年培训班4期,优秀村居经济发展带头人培训班2期,村居书记轮训班2期,大学生村官能力提升培训班2期,村居干部轮训班7期。2011年已组织2期村居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培训班采用现场观摩和课堂教学相结合方式,使广大村干部耳目一新,既振奋了干事创业的精神,又学到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2 加快知识青年投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每年从新毕业的大学生中选拔一批有志于新农村建设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工作,将现代信息技术、农业科技嫁接到农村,以提高广大农村的科技水平。同时也可以将一些优秀年轻的村干部送到高校培训,提高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的知识层次,提高农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近3年以来,我县不断加大对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的力度,吸纳了一大批大学毕业生投身到新农村建设队伍中来,充实了农村知识青年的队伍,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的优惠政策,使这些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们希望各级政府能够出台更多更好、更具有稳定性的优惠政策,让这些知识青年能够进得来、留得住、有发展,真正成长为新农村建设的一支新生力量。
3.3 抓经济促党建与抓党建促经济两手抓、两不误。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村由落后转变为先进的主要经验就是这两条。农村工作主要靠广大党员支持,而获得广大党员支持的关键是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民主建设,如实行党务公开与村务公开,多与广大党员交心,多听听广大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让广大党员共同为本村的长远发展出谋划策等,人心齐则工作就好做。其次是发展经济促党建,通过村集体或村干部个人兴办经济实体,把本村党员干部或以入股或以务工的方式把大家组织在一起,既有利于经营也有利于本村工作。桑墟镇的老庄,由于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村集体立足本身资源优势,服务于当地企业,为本村企业架设了18台变压器,铺设道路、提供用工服务,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壮大村集体收入。另外,老庄村积极响应县委号召成立了惠农实业公司,利用本地木材企业多的优势,从原材料供应与产品销售为本地企业提供服务,增加经营性收入。集体有了经济收入后,村干部待遇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了,村组织的战斗力也大大加强。
3.4 提高村干部工资待遇,选优配强村干部。要大胆起用年富力强、有思路、有能力、懂经济、会管理的人才进村“两委”班子,优化班子结构。对一些经济薄弱的村,我们建议乡镇财政给予适当补贴,使其工资水平不低于本地平均工资水平,以确保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对一些工作业绩较好的村干部,可以通过工作目标考核,可为其解决养老保险的问题。鼓励村集体在规范管理、强化监督的前提下利用上级配套的扶持资金进行固定资产投资,进一步盘活村集体资产或兴办村办事业,通过服务民众增加村集收入。
3.5 扩大设立党总支的范围。农村党支部是广大农村党员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村经济社会事业的领导核心。但由于农村党员人数较多,每次支部活动都很难将全体党员聚齐或达到规定的比例,这给党支部集体活动带来很大的不便。我们建议将原有村支部升格为总支,本村党员根据居住情况就近成立支部,本村外出务工党员也可以在务工地就近成立支部,这样不仅便于组织活动,对本村各项工作的开展也有促进作用,同时也可以对合并村貌合神离问题进行有益的探索。
3.6 加大对村基层组织的考核力度,将村干部待遇与工作业绩挂钩。衡量村级基层组织工作能力的强弱、水平的高低主要看工作实绩,我们完全赞同县委对村级集体经济及社会稳定工作的考核,给全县473个村排名定位,奖勤罚懒,通过这种方法来鼓励先进干部,鞭策后进干部。因为全县村居党组织书记队伍太庞大,473个村,只有连续3次考核进入前5名的才有升迁的机会,对于大多数村来说仍然可望不可及。调研中,我们发现胡集镇对全镇村干部“争先创优”积分考核的办法,简单可行便于操作,值得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推广。即将全镇各村根据经济发展、集体收入、社会稳定、计划生育、突出贡献等纳入考核评比,根据考核细则确定得分。然后与个人的工资待遇、养老保险及个人升迁直接挂钩。这样就可以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调动每位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