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信息技术智能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2011-05-25 07:37:38郑陈曦
海峡科学 2011年7期
关键词:中学理论模块

郑陈曦

中学信息技术智能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郑陈曦

福建省电化教育馆

该研究是为了充实和完善适用于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具有一定智能的网络教学平台。笔者先通过查阅文献,了解相关研究和应用的现状,基于有关理论、模式、标准和技术,通过设计开发,构建出最适合该学科课堂教学的智能网络教学平台和基于该平台的教学新模式,再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新模式进行教学,分析教学应用的效果并据此进行改进和完善。最后总结出该平台在开发和应用过程中需要重视的若干问题,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

中学 信息技术 智能网络教学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速、互联和智能化的计算机网络在世界各国现代教育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随着全国“校校通”工程的整体推进,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网络教学平台是体现网络教学优势的关键。只有充分发挥智能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才能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进行指导和作出评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参与活动、收获成果和进行反思。当前,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模式落后,软件、硬件资源不足等方面。只有加强智能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并探索出将其应用到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新模式,才能改变现状,让我们的教学更好更快地达到纲要提出的要求。

1 网络教学平台研究和应用现状

笔者以网络教学、网络教学平台和与中学相关的关键词,搜索三大常用文献资料数据库后发现,目前网络教学的研究虽多,但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并不多,针对中学阶段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少,中学阶段网络教学平台开发和应用方面的研究更少。一些教育软件公司和高校已经或正在积极开发自己的网络教学平台。一些国内外比较有代表性的平台功能全面、系统庞大。由于中学与高校的信息技术学科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对象、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这些平台更适用于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的远程教学,而不大适用于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

2 网络教学平台开发的理论基础

中学信息技术智能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和开发离不开教育心理学理论、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教育软件设计与开发标准等方面的指导。教育心理学理论中,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是该平台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优势互补。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兼取两大学与教理论之长,比较科学而全面,不仅适用于指导课堂教学,也适用于指导网络教学的设计与开发。教育软件设计与开发过程主要分为:可行性研究、制定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开发编码、软件测试和使用维护等七个阶段。

3 智能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开发

该平台主要是解决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组织较繁杂、课堂管理难度比较高、教学评价和反馈不完善、教学容量和效率不够高等问题。各个模块在开发时先理清设计思路,再进行功能设计、数据库设计和界面设计,最后进行编码测试。

该平台的设计主要包括教学设计和概要设计。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目标分析(将纲要的要求和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相结合)、学生特征分析(含少年期和青年初期的特征)、知识内容分析(含“知识-操作”型内容和“知识-操作-作品”型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设计(含自主学习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由日常表现、基础知识和作品创作三部分构成)。概要设计主要是确定该平台由七个智能模块组成,包括界面、日常、展评、考试、投票、文章和统计模块等。各模块通过一定的智能化克服了以往课堂教学或现有教学平台存在的问题,如表1所示。

表1 各模块智能化的特点及功能

该平台采用Microsoft公司的ASP和COM+(Delphi7开发)技术,按照基于B/S的三层体系结构开发。数据库采用Microsoft公司的Access2000数据库。后台采用统一风格的管理界面;前台界面采用智能模板,如图1所示。

图1 前台界面智能模板

4 智能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应用

该平台一键安装后投入使用,在实验校初一年段信息技术学科开展了一个学年的教学应用。系统各方面的性能指标都在设计范围之内。该学年的教学内容和主要采用的教学策略为:“知识-操作”型内容(含信息技术简介、操作系统简介、网络基础及其应用等),主要采用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知识-操作-作品”型内容(含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等),主要采用先自主学习后协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应用中,笔者使用到了该平台的所有模块。笔者通过分析积累下的丰富的原始数据信息,对该平台各个模块及其具体教学应用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完善和总结。在此基础上,笔者总结出了基于该平台的中学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新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中学信息技术智能网络教学平台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5 结语

笔者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坚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提供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情境和资源;构建师生教学全程互动的工具和模式;建立师生全面评价反思的体系和制度。笔者通过本研究设计并开发了中学信息技术智能网络教学平台软件;构建并应用了基于该平台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指出该平台在开发中需要注意的环节(含需求分析、软件设计、实施编码、软件测试和系统维护等阶段)和在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含开学前、第一节课、各模块第一节课、自主学习、作品制作、作品展评、模块考试和撰写反思等步骤)。笔者针对该平台尚存的问题(如更灵活的评价、主观性的调查等)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针对本研究的局限性从应用范围和程度方面提出了更广更深的要求。随着各种教育理论、教学设计模式、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该平台还需要不断地改进与完善,才能保证功能充分。

[1] 雷春,蔡俊,彭瑜.网络协同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2]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中学语文教学, 2002, (8):58-60.

[4] 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猜你喜欢
中学理论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选修6 第三模块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