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分子“躲猫猫”玩了230年

2011-04-04 06:22
地理教学 2011年19期
关键词:氧原子天文学家恒星

氧分子“躲猫猫”玩了230年

最近,一个国际科学家团队利用欧洲航天局的“赫歇尔”空间望远镜,在太空的浩淼云烟中捕捉到了氧分子在亚毫米波段的特征谱线。美国航天局就此发表新闻公报说,这是天文学家首次“可以确定地”宣布太空氧分子的存在。

正如地球人一刻也离不开氧气,人类一直在太空中搜寻着水和氧气这两种赖以生存的物质。太空氧分子的发现是否意味着地球之外真的有外星生命存在?氧作为宇宙中的第三大元素,为何它在太空中的身影如此难觅呢?记者就此请教了国内天文学家。

找到氧分子是否意味着有生命?

上海市天文学会名誉理事长赵君亮说:“人类一直在宇宙中寻找氧气和水,如果哪颗行星上有这两样物质,就被认为可能存在生命的前提条件。”不过,另一种意见认为,氧分子未必与生命起源直接相关,因为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视氧气为“毒气”,较高等的生命才需要氧气。

然而,氧分子毕竟只是一种无机分子,对“太空氧分子”的确认还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迄今为止,人类已经知道,太空中存在超过140种的不同分子,其中许多是有机的。1969年在星际气体中发现了第一种有机分子——甲醛,之后又发现了乙醇、醋酸以及乙醇醛(最简单的糖分子)。2003年,甘氨酸的发现引起了轰动——尽管那只是最简单的氨基酸,毕竟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构成,不过这一结果仍有争论。与此相比,氧分子的魅力显然难以匹敌。

氧分子为何总爱“躲猫猫”?

早在18世纪70年代,人类就认识了地球上的氧分子,但在太空中,氧分子总爱玩“躲猫猫”,天文学家们花了230年才最终赢得了“游戏”。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宇宙中氢原子最多。按比例计算,宇宙中倘若有100个氢原子,那么氧原子就只有1.28个,但这已在宇宙元素中排名第三了(第二位是氦,约为氢元素的39%)。

赵君亮介绍,即便氧原子数量众多,但能形成分子却受条件限制。在大质量恒星中央,进行着地球上无法想象的核聚变反应——氢原子聚合成氦,氦又聚合成碳、氧……最后变成铁原子。“恒星质量越大,核聚变才能进行得越深入。”他说,只有在大质量恒星中,才可能通过核聚变产生氧原子。“所以,这次天文学家把望远镜对准了距地球150光年的猎户座大星云——那里是著名的年轻大质量恒星的孕育之地。”

氧原子在大质量恒星中产生后,一般以电子、原子核分离的等离子态存在,直到随恒星爆发或恒星风(恒星表面物质以每秒超过500公里的速度被抛向宇宙)离开星体后,才逐步降温成为原子,可能变成水附着于寒冷的星际尘埃上。

根据美国宇航局报道,“赫歇尔”探测到的这些氧原子应当来自星际尘埃。它们被锁在附着在尘埃表面的水冰中,在星光的加热下,水融化并释放出氧原子,氧原子又结合成氧分子。

“这些分子谱线,只能在红外甚至更长波段才能探测到,难度相当高。”赵君亮说,“直到‘赫歇尔’望远镜升空,才让天文学家达成了心愿。”

“赫歇尔”比“奥丁”强在哪里?

2009年升空的“赫歇尔”空间望远镜是此项发现的大功臣。它对波长较长的光线极为敏感,即对在远红外、亚毫米(波长小于1毫米)的光线具有极佳的“视力”。它升空的使命,就是探索宇宙中的低温空间和物体——包裹在寒冷气体与尘埃中的婴儿恒星、在宇宙中寻找水,发现氧气也是其重要任务之一。

一位天文学家告诉记者,在亚毫米波段氧气有三个特征光谱结构,但很容易被大气吸收,因此以前用地面望远镜、高空气球等方式探测,都无法获得确定的理想结果。“赫歇尔”身处太空,避免了大气的影响,而亚毫米波段的观测又是其强项,这次“建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007年,瑞典“奥丁”空间望远镜也声称发现了氧分子,为何无法完全确认?原来,“奥丁”是一架口径1.1米的亚毫米波望远镜,分辨率较低。而“赫歇尔”的口径达到3.5米,分辨率比“奥丁”高出许多,可以精确定位氧分子所处空间,才终于解开了天文学家心头的这个谜团。

摘自2011年8月4日《文汇报》

猜你喜欢
氧原子天文学家恒星
发现脉冲星的女天文学家——贝尔
你听
伟大的天文学家们
(18)刺杀恒星
恒星
原子不孤单
天文学家发现迄今最近黑洞
恒星的演化
恒星不恒
天文学家叶叔华——星路漫漫 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