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一节的教学与反思

2011-04-04 03:04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210008
地理教学 2011年13期
关键词:东南亚区域教材

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210008) 张 俊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分区部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而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具体区域的划分和选择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决定,以增强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五个地区和五个国家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可选择非洲(洲)、南亚(地区)、英国(国家)等,也可选择其他大洲、地区、国家。”这表明新课程改革为地理教师实施案例教学留出了更多的空间和更强的自主性,但不管选用哪个地区,都应该让学生掌握分析一个地区的方法。

“东南亚”一节属于典型的案例教学内容,而且是地区尺度的第一个分区。与之相对应的课程标准要求是:①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②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③运用地形图说明某一地区主要河流概况,以及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④运用地图和资料,指出某一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但是教材在编排时,不同地区对应的标准不同,在学完全部地区后,还要给学生一个整体的认知结构。教材安排学生学习不同尺度的区域地理,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研究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那么,应如何达成这个课程目标呢?本文以“东南亚”一节中的部分教学内容为例,探讨区域地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的设计

【再现课堂导入】

师:很多人都愿意到我们临近的国家或地区旅游,大家知道去得比较多的地方是哪里吗?

生:日本。(因为上节课刚刚学过。)

师:还有哪里?

生:东南亚。(因为今天要学的标题是东南亚。)

师:新马泰旅游听说过吗?

课后反思:教师预设的答案是“新马泰”,可是学生“不配合”,结果让课堂的导入绕了好大一个弯。一问一答中,让我们反思:如何更好地导课?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没有精心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这是很有道理的。

【课堂导入的修改】

师:我们都听说过新马泰旅游,同学们知道人们为什么喜欢到那里游玩吗?那里到底有何特殊的魔力吸引人们?(体现学习有用的地理理念,激发其探究热情。)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揭开那里神秘的面纱,认识新马泰所在的地区——东南亚。

师:了解一个地区,应该知道——它在哪里?那里有哪些独特的或显著的、与其他地区有明显差异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目的是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驱动力,直接导入,避免偏离主题。)

(2)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环节。

【再现课堂过程】

师生参考图例,依次分析茶叶等农作物,并找其分布国家。

课后反思:教学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读图,最终达成认知——东南亚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产地,是世界上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这一目标,但感觉用时稍多,该环节用了将近10分钟。设想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可事实却偏离了教学目标。

(3)东南亚喜食米饭环节。

课后反思:教学中应该将课堂预设为:我们家乡为什么以种植水稻这种粮食作物为主?这里隐含着的意图之一,就是人地观教育——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以及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情感目标预设。而课堂教学上更多地关注了以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的原因分析,没有升华到要追寻的目标。

(4)东南亚的国家环节。

【再现课堂过程】

教师找一名学生到黑板前指图说出国家,其他同学在下面看。由于光线过强,下面的学生很难看清图上的小字内容,由此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

生:(手拿教鞭指图,口中振振有辞)这是泰国。

师:对不对?

全体生:对。

就这样依次找完了11个国家。

课后反思:为了防止学生模糊看图,类似内容(热带作物的分布)应该让学生边找,边在图上圈画出来。这里涉及的地理信息量较大,教师也应该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度过难关。可以编制顺口溜或小故事来提高记忆水平,既能增加探究动力,又可强化对国家及首都名称的记忆。

(5)关于缅甸的首都。

内比都作为缅甸的新首都,在教材的图例中已经清楚地标注,学生可能弄错,可是如果是地理教师说出:“缅甸的首都——仰光”是不可以原谅的。

(6)“必经之地”环节。

【再现课堂过程】

课堂教学中只是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这里是欧洲、西亚、非洲通往亚洲的必经之地”,并指图说明原因。

课后反思:如果仅仅从图上得出结论未免牵强,因为图中明显看出,其他水域也可通行!这时教师应该适当补充材料: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航线比绕道印度尼西亚龙目海峡和望加锡海峡的航线可缩短航程2000千米。除马六甲海峡外,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还分布着其他海峡,但是或多礁石,或浅、或位置偏僻,缺乏助航导航设施,且位于印度尼西亚境内,国际航线极少通过。这些因素导致马六甲海峡长期成为沟通两大洋的唯一通道。日本把马六甲海峡称为“海上的生命线”就不足为奇了,这样学生就会深刻地领悟该环节的内容。

学生当时在课堂上,肯定会对这个问题会产生疑虑。问题就出在对教材文字部分分析不细,没有注意到“最短”这一修饰语。如果此时有学生提出此问题,或者由教师抛出此问题,引发学生探究意识,组织一次自主、合作、探究活动,效果就会好很多。

(7)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既是地理学科的教研主题,也是新课程中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突出表现。

课后反思:我们可以在本节课设计一到两个探究问题组织自主合作交流。如对于教材上给出的东南亚在世界上的位置图或东南亚的地形图,设计探究问题:“认识一个地区主要从哪几方面入手?”“怎样短时间快速记忆东南亚的国家以及相对位置?”现在新版教材中图的数量增加了,可是关于图的解析文字却减少了许多,有很多丰富的地理信息蕴含在图中。如不注意挖掘,定会浪费资源,造成教学目标的缺失。而且在新课程改革背景的今天,整堂课没有学生真正思考“动”的过程,只是简单机械地灌输,直接告知结果,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就无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该注重平时的构建,教师也更应该从促进学生的发展出发设计课堂教学。

二、问题研讨

《地理课程标准》对认识区域有如下说明:“通过从世界范围内选学部分大洲、地区、国家,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特征,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同时要求,安排学习不同尺度的区域地理,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研究不同尺度的区域地理的方法。”具体来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材通过一个大洲,五个地区,五个国家共11个不同尺度区域的学习,来实现上述目标。但这一目标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实属困难,因为新课程的探究性特点、教材知识体系的弱化等因素,制约了教师的课堂教学,但教师必须尽可能地想办法去落实课程目标。

东南亚作为世界13个分区之一,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认识、分析呢?它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特征有哪些呢?(位置、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等等)这是学生建构分析一个地区的第一个模型,我们应该重视,应该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分析思路。但现实中这个过程往往缺失,或就知识点讲知识,或教学意图不清,或课标要求不明,最后学生得到的是零星、散乱、无序的知识。仍以“东南亚”一课为例,学生学完之后,如果连该区域的主要国家都说不出,认不全,若拿出一个其他的地区让学生分析,他们只能是毫无头绪。那么教师的教学就不能算是完成了目标。问题的关键就是学生学完了“东南亚”,并没有真正掌握有关地区分析的方法,也没有形成迁移应用的能力。

三、跟进反思

综上所述,在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中,应在学生思维发展的节点上,提供有结构的信息,搭设知识与方法的平台,让学生在掌握新知前后,知道该知识在系统结构中的位置,形成知识体系,以便于掌握,避免散乱、堆砌,这样才能循序渐进,达成目标要求。将作为区域地理代表之一的“东南亚”作为案例,教学重点不仅仅是对案例具体细节的把握,更要让学生学会从案例所提供的具体事实中进行归纳、推理,形成分析地区的思维方法。

猜你喜欢
东南亚区域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分割区域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闽菜“太平肉燕”飘香东南亚
奇幻迷香 寻味东南亚
美俄聚焦东南亚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