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孟林 陈俊玲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
新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恩斯特·哈斯和约瑟夫·奈等人对功能主义的创始人戴维·米特拉尼的“分枝说”进行了修正,提出了“外溢论”,他们认为国家在合作过程中很容易实现类似于功能主义“外溢”效应的合作外溢现象,即国家在一个领域的合作所带来的利益增长会吸引参与国把合作推广到其他领域。也就是说,在某个领域内一旦建立起超国家的合作,由于功能的相互依赖便会扩展到其他领域。在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过程中,其合作功能不断地“外溢”,由单一解决边境地区安全为起点,逐步“外溢”到经贸、人文等领域的合作。
安全合作是上海合作组织诞生和发展的原动力,更是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建立睦邻互信、平等互利关系的需要。中、俄、哈、吉、塔五国具有漫长的边界,这是历史形成的客观事实,各国能否建立睦邻互信关系,直接涉及到各国自身的安危问题,同时也涉及到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问题。历史的沉痛教训使中、俄、哈、吉、塔领导人共同认识到,在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形势下,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基础的睦邻互信国家关系,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与此同时,冷战时期在中亚社会中曾经被掩埋的民族、宗教、边界等矛盾在当今中亚各国政治、经济生活中逐步暴露出来,如西亚原教旨主义的渗透、毒品和武器走私的泛滥,尤其是中亚地区的极端势力、分裂主义和恐怖活动的猖獗,使新独立的中亚国家领土主权的巩固乃至整个地区的政治稳定面临严峻挑战,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卡耶夫曾在《新世纪新挑战》一文中明确指出“中亚目前正处在国际恐怖活动威胁的风口浪尖上。”
苏联解体之后,在安全问题上俄罗斯国内车臣的民族、宗教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复杂,车臣分裂势力与中亚的三股恶势力有着密切联系,车臣不间断的分裂活动严重地威胁着俄罗斯联邦的国内安全。俄罗斯在车臣大规模的军事剿匪行动虽告一段落,但与残匪武装的斗争仍在继续,并且有可能长期拖延下去,2003年的车臣恐怖分子扣压人质事件就是典型例证。
中国西北部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地区,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有许多跨境民族。民族主义势力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泛滥之时,中亚地区的一些民族主义势力会借助民族、宗教等地缘文化因素向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进行渗透,中国对泛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和泛突厥主义有害思潮的蔓延非常担心,由于“双泛”思潮波及到中国的新疆地区,尤其是近些年来,“东突”分子在新疆策划了一系列的暴乱、爆炸、暗杀等恐怖活动,诸如1997年伊利暴乱事件、2001年带有“圣战”色彩的袭警事件、2009年7.5乌鲁木齐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等无疑都与境外的“东突”势力有着密切关系,成为中国西北部安全的最主要威胁。
面对共同的敌人,出于保持本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共同需要,中、俄、哈、吉、塔、乌六国之间的合作已成为迫切需要。2001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中明确写到:“上海合作组织,尤其重视并尽一切必要努力保障地区安全。各成员国将为落实《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而紧密协作,包括在比什凯克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反恐怖中心’”。此外,“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将加强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磋商与协调行动,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相互支持和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和巩固本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众所周知,安全领域的合作既是上海合作组织合作的重要基石,也是其优先发展的方向。上海合作组织自成立以来,各成员国防务部门在本组织框架内不断加强 交 流 与 合 作 ,2001、2002、2006和2008年先后在上海、莫斯科、北京和杜尚别举行了四次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国防部长会议。从2002年的中吉联合反恐联合演习开始,历经中俄“和平使命—2005”、中塔“协作—2006”、中俄“和平使命—2007”、中俄“和平使命—2009”联合反恐演习到上海合作组织的“和平使命—2010”联合军演,由此可以看出上海合作组织在防务安全领域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防务安全领域的相互信任和密切合作,已经成为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之间友好合作关系的重要象征之一。
安全合作与经贸合作在国际关系中成为两个并行不悖的因素,经济安全是国际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经济利益更是国家安全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经济发展是从根本上加强各国和本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关键所在。在国际关系中,国家利益是现实的,也是永恒的,各个国家发展和处理对外关系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本国的国家利益,在国家关系中,经济利益是非常重要的纽带。“如果没有广泛的经济或物质利益作为国与国关系的可靠基础,那种纯粹的政治关系,就如同美丽的空中楼阁和海市蜃楼一样虚幻。”
与欧洲一体化发展历程中的功能性外溢相似,上海合作组织的功能拓展也体现了其功能“外溢”的逻辑。欧洲一体化最早的目标完全是为了安全的目的,使法德不再发生战争。因此首先建立了煤钢共同体。当安全问题解决之后,又发展出了原子能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随着一体化深入,欧盟的功能不断从一个领域拓展到另一个领域,这就是哈斯所说的功能“外溢”效应。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也体现了类似的逻辑,其创建之初的首要目的是安全。随着安全问题的缓解,成员国开始发展经济和其他部门的合作。而经济合作则紧随安全合作之后。因此,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合作要突出经贸方面,使经贸这条纽带成为成员国其他方面合作的牢固而密不可分的基础,使成员国在合作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这样才会有利于该组织的未来发展。
中、俄、哈、吉、塔、乌六国在经济上都属于“转型”国家,六国的总体实力都比较有限,虽然各国之间过去曾有过一定的经济合作,但合作的层次不够高,规模不够大,领域比较单一,因此,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巨大挑战和各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是六国的共同心愿。从现实的眼光来看,由于各成员国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经济结构和产业类型存在不同优势,因而上海合作组织在经贸领域的合作方面有巨大的空间和良好发展前景。
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是目前全世界仅有的一个尚未充分开发的自然资源宝库,不仅品种多,而且储量也极其丰富,已开采的最有价值的矿藏大约有50多种,探明的铁矿、天然气、煤的储量居世界第一位。该地区的能源储量占世界蕴藏量的1/3以上,其中煤的蕴藏量占2/3,天然气占1/3,石油占1/4-1/3,西西伯利亚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储积区。此外,俄罗斯联邦的铜、铝、铅、锌、锡、锑、汞、镍的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木材储积量为610亿立方米,名列世界榜首。从资源结构上看,俄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虽然自然资源极其丰富,但其劳动力资源则相对缺乏。中国却是一个自然资源相对贫乏,而劳动力资源十分充沛的国家。从产业结构上看,俄罗斯能源工业、冶金业、重化工业、重型机器制造业、森林工业和造纸工业较发达,但轻工业和农业较为薄弱。而中国则轻工业、食品工业、纺织工业、医药工业、化学工业较为发达。中俄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具有很大的互补性,这就为相互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
上海合作组织中亚各成员国与中国之间经贸合作也存在着巨大的互补性。特殊的地质构造使中亚拥有丰富的资源,而且目前大部分尚未被开发,特别是里海的石油和天然气,是全球最具能源开发前景的地区之一,是仅次于海湾地区和西伯利亚的世界第三大石油区。据美国能源部估计,在里海水域面积为38.64万平方公里的这块土地上,石油地质储量约为2000亿桶,占世界总储量的25%。另外,该地区天然气储量也非常丰富,仅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就有4.5万亿立方米。目前,中亚地区地缘战略地位相当程度上是由其丰富的能源资源所决定的。
目前,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经济发展虽然面临一些困难,经济实力还不够强,但这种状况在逐渐地改变,趋向好转。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已经渡过了政治、经济转轨的最艰难时期,逐渐找到了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国民经济已走出低谷,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发展时期,并且增长势头良好。近些年来,中国经济一直强劲增长,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十一五“期间GDP年均增长11.2%,2010年GDP总量达397983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为世界所瞩目。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参与国际合作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又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新十年规划的发展战略。所有这些,都将为各成员国之间的经贸合作提供越来越有利的条件。
2002年5月,上海合作组织经贸部长首次在上海举行会晤,一致同意正式启动经贸部长会晤机制;启动贸易投资便利化谈判。2003年9月,六国总理在北京举行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贸易合作纲要》,其中明确规定了六国经贸合作的优先领域、主要任务及实施机制,为六国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开展经贸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2004年总理峰会上,已经确立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纲要,提出了非常明确的目标。2010年,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双边贸易总额为847.7亿美元,同比增长38.1%。
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带来一定的挑战。但是,国际金融危机“危”中见“机”,也为上海合作组织提供了更广阔的合作空间,给区域合作带来更大的机遇,有助于各成员国刺激国内消费,推动结构调整,提高经济质量,加快实现“发展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战略。2010年11月25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发表联合公报,总理们强调:《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关于加强多边经济合作、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保障经济持续发展的共同倡议》十分及时,成员国将继续落实该倡议。
中国有句口头禅叫“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人文合作不仅为不同的民族文化搭建了相互了解与沟通的平台,而且可以助推其它领域的进一步合作。首先,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历史联系源远流长,古代连接欧亚文明的“丝绸之路”横贯中亚地区,促进了东西方的物资和文化交流。西方的音乐、舞蹈、天文、历算、佛教、伊斯兰教等,通过此路先后传到中国,而中国的纺织、“四大发明”、制瓷、儒教和道教等,也通过此路传向西方。另外,俄罗斯与中亚国家曾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彼此间的文化联系更为密切。其次,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后,成员国之间文化合作不带有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色彩,合作原则是“平等”与“共赢”,即各国文化普遍受到尊重,各成员国的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不存在同化与被同化的问题,合作的目的是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以求共同进步。
上海合作组织杜尚别峰会指出:“人文领域合作是不断巩固和扩大本组织成员国人民睦邻友好和相互理解的社会基础的关键因素,意义重大。”正如2008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文化部长会议指出的,成员国文化合作已迈入一个崭新时期。在教育方面,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教育部长签署了关于批准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的建立和运作及其实施计划意向备忘录,上海合作组织大学正在筹建当中。与此同时,各成员国就扩大留学名额、进行学历互认等工作也取得重大进展,兰州大学支持的塔什干孔子学院、黑龙江大学帮建的俄罗斯远东孔子学院已先后挂牌成立,为高等教育界交流又搭建一个新的平台。
近十年来,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各成员国本着“尊重多样文明”的“上海精神”积极展开了色彩纷呈、内容丰富的文化交流活动,为增进不同文明之间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谊,促进上海合作组织全面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诸如文化节、艺术节、城市日、国家年、艺术展等各种文化活动的举办,成为联结中国、俄罗斯和其它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友谊的桥梁和纽带。
上海合作组织能有今天的发展壮大和国际影响力,无疑是其功能不断“外溢”的结果。可以预言,在未来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该组织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而且成员国之间的共同利益还将进一步增加,其功能“外溢”的步伐必将进一步加大、加快,安全、经贸、人文等领域的一体化发展目标也会逐步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