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兆缔
探究活动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潘兆缔
探究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实践中发现,有些教师的探究教学有完整的探究程序而无实质的丰硕成果,有形式而无内容,为活动而活动、为形式而形式。为此,应提倡探究活动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探究活动应以更有效地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而设置。教学目标是方向,是好的教学预期,是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实现的教学效果。探究问题的提出、解决,探究活动的开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探究的对象应是教材的重点、难点问题,要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和安排贴近学生、符合实际,有意义的教学探究活动;要为解决学生的困惑而设置探究活动,通过设置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探究的深度直接影响着探究的效度。探究问题过于简单、直接,没有探讨的价值,学生就会失去求知的欲望,失去参与的热情。问题过于复杂和深奥,使许多学生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探究问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探究活动安排的每个层次和梯度都要使学生容易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各个探究活动应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探究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探究活动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坚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高度,使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成功与快乐,在问题的探究中不断获得成功;探究问题设计的难易深浅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要让不同智力水平和体验经历的学生都能投入思考、发表见解、展现自我,并在参与中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和提高,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探究离不开学生的“激情”参与,倘若教师能把自己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和课堂环境、文本环境有机融合到一起,做到情境交融,那么探究的动力将会大大加强,探究的实效性也会大大增强。
情境设置要“渗”情。情境设置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要让学生有亲近感,使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实用性,乐于探究。教师要开发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时俱进地调整和充实到教学中,同时,使教学的具体内容与社会热点问题、与本土区域内的重大现实问题结合起来,紧紧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注重时代性,生活化。
教师在活动中要“煽”情。课堂教学本就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空间。在探究活动中,教师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情感调动,不断为探究的机车加油充电。教师应充满热情、感性和理性的引领,使学生深陷“情”中,要通过积极的评价激励学生、鞭策学生,使学生主动地、热情高涨地去表达、想象、思考,让探究活动不仅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而且培养学生强烈的思想情感及精神上的勇敢、坚强。
探究的过程,是学生知识生成的过程,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探究的过程性,刚刚思考的问题就让学生回答,刚刚让学生阅读就提问,刚刚讨论就归结,根本就没能探究起来,从而使探究的价值难以实现。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自主活动提供机会和空间,要让学生自己建构、探索知识,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要充分运用学生资源的条件,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展示自我,发表见解,展现思维的过程;要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生成知识,形成结论,升华情感。
探究学习形式是多样化的,既可独自探究,也可合作探究,既可小组内探究,也可小组外探究,既可师生合作探究,也可生生合作探究。在教学中,有些教师一说探究,就让学生遵照指令按部就班聚在一起,轰轰烈烈地谈论,然后选出一个代表发言,教师再归纳,探究课就算结束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风格、个性特点等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我们发现不管是讨论、还是发言,总是那几个善于表达的活跃分子,而相当一部分学生游离于讨论、表达群体之外。探究讨论成了少数同学表现自己的“秀”场,这种“假探究”显然与新课改要求格格不入。
显然,在探究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尤为重要。这个指导不是给学生提供答案上的暗示,而是引发学生培养探究的兴趣,指导他们探究的方法,督促他们养成探究的习惯,使学生逐步树立主动学习探究的精神,以利其可持续发展。
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调动其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在学生合作探究时,教师本人不能“稳坐钓鱼台”,要走下讲台,实时监控。一方面教师可指导小组成员根据设置的角色明确各自分工,帮助他们所有人都明确自己的责任,充分发挥自己的参与作用,在互补互助中提升自己。另一方面,信赖、接纳、期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只把赏识的目光投向心目中的“优等生”。对于不发言学生更要多去发现和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去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和“面子”,这样,他们在接受教师的表扬和欣赏中,会自觉地把自己的优点无限放大,逐步增强自信心,从而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
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宽容学生的失误,培养其质疑问难的勇气和精神。对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提出的每一个看法、问题、甚至错误,教师都要冷静、宽容,不要急于求成。学生在寻找知识、诘问知识、评判知识过程中,尽管可能得出的是错误认识,但也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宽容学生的失误,让学生感到自己有价值、被尊重,就会愿意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树立质疑问难的勇气,从而真正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释疑,直到豁然开朗。
潘兆缔/山东省日照市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陈培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