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检索课的发展历程与发展对策

2011-04-04 02:21张怀涛慎明旭岳修志刘巧英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检索图书馆信息

□张怀涛 慎明旭 岳修志 刘巧英

作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文献检索课自面世之日起,就以作用独特和风格鲜明而广受关注,它既是引导学生从信息资源中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一门科学方法课,也是一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具课,还是增强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文化素养的素质培养课。随着信息社会发展的步伐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文献检索课建设应重新审视所面临的环境,沉着应对新的机遇与挑战。

1 责任与平台

图书馆同仁的职业责任感促成了全社会的共识,图书馆得天独厚的条件构筑了文献检索教育的平台。在各级高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级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的支持下,在高校图书馆界的一致努力下,文献检索课完成了由最初的图书馆宣传辅导和用户培训,到融入整个高校教育体系中正式开课并由国家最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发文,而后上升为被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关注并影响到几乎所有学科,实现了文献检索课的三级跳。作为文献检索课的主要承担部门,图书馆也在此过程中也深化了职能,提高了地位,推广了理念。

1.1 深化职能

1981年10月,教育部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其中第二条要求“开展查阅文献方法的教育和辅导工作”,第九条要求“辅导读者查阅文献资料,并进行有关方法的基本训练”[1],以部级文件形式将培训师生掌握“文献检索方法”确定为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任务之一。

2002年2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总则第三条明确规定,当前高等学校图书馆五项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2]

上述权威性的文件为文献检索课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深化和拓展了图书馆的职能。同时,图书馆也培养了大量现实用户和潜在用户,提高了用户的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有效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

1.2 提高地位

1984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1985年9月,教育部又印发了《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1992年5月,原国家教委再次印发了《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1993年成立了全国文献检索课教学指导小组[3]。连续系列的发文不断巩固着文献检索课的地位,提升着对文献检索课的要求。

由于文献检索课的开设,使图书馆也由高等教育的幕后走向前台,图书馆的活动层次(学术性)和社会影响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图书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得以拓宽。

1.3 推广理念

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49种专业中有218种专业在其“业务培养要求”中都明确规定:“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方法”或“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文献的基本方法”[4]。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在随后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今后教育战线,特别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并明确“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2010年7月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在随后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6]

正是由于图书馆抓住机遇,全力推进文献检索课发展,从而把与时代相适应的信息素质教育理念推广到教育界、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促进了社会信息化进程。

2 改革与发展

文献检索课随图书馆宣传辅导服务活动而诞生,伴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内涵拓展而壮大,应现代高等教育的新形势而变革。

2.1 目录学教育阶段(1949年之前)

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目录学教育,从班固《汉书》始著《艺文志》记载图书目录,到清朝的《四库全书总目》,目录学作为治学之钥一度成为“显学”,成为学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必读的一门学问。到了近代,在教育界人士和文化学者的热心倡导下,以目录学为主要内容的用户教育在有关大学得到重视,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等曾开设过目录学课程。此外,岭南大学等曾开设过工具书利用课程,东南大学等曾举办过图书馆利用讲座[7]。

2.2 工具书利用教育阶段(1949年之后)

1949年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大学图书馆也走上了新的发展阶段,图书馆的用户教育踏入起步阶段。无论在教育思想、目标、方法还是在观念形态、内容方面,大学图书馆用户教育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一时期的用户教育主要围绕工具书使用而开展培训,如南京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学院、西南师范学院等为学生开设了“语文工具书使用法”、“中文工具书使用法”等课程。此外,一些理工类院校开始为学生讲授专业文献检索方法,如太原工业大学曾开设电机文献课,天津大学曾开设内燃机文献的查找和利用课。但是,1966-1976年用户教育陷入停顿或瘫痪。

2.3 文献检索教育阶段(1981年之后)

1981年7月和8月,《人民日报》先后刊载了刘毅夫、潘树广等专家建议“在高校开设文献检索课的文章。1983年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秘书处举办了理工、医药、农业3个文献检索课师资培训班,10月召开了“全国高校《文献检索与利用》课专题讨论会”。1984年教育部教高[84]004号文件《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颁发,为文献检索课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这一时期我国有半数以上的高校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行文献检索课,主要以“文献检索教学”为主,并不断发展和扩大。教学内容围绕“文献”、“检索”和“利用”三方面知识,面向大学生主要讲授文献的类型与特点检索原理与检索工具、综述与论文的写作[8]。由于条件所限,计算机检索虽然列入教学大纲,但安排课时很少,上机实习多为纸上谈兵。

2.4 计算机检索教育阶段(1992年之后)

1992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重庆分所首次推出的中文只读光盘“中文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成为大学用户教育的重要内容,使文献检索课实质性进入了计算机检索教育阶段。随着1993年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快速铺设,使各类型的电子资源、网络资源纷至沓来,原有的以手工检索为主的文献检索教育已明显落后于时代的快速发展。这一时期,人们重新审视了课程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估等。各高校在压缩手工检索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大了计算机信息检索的份量,拓展了网络信息检索的内容,各高校图书馆建立的电子阅览室成为学生实习的重要场所,许多高校将课程名易为“信息检索课”。

2.5 信息素质教育阶段(2002年至今)

2002年1月,首届“全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召开,标志着“文献检索课”向“信息素质教育”的转型。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在网络环境下,原有的文献课内容偏窄,教学方式僵化缺乏创意和科技含量,文献检索课发展的方向是向信息素质教育转变[9]。2006年4月,“网络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创新和发展研讨会”在杭州召开。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信息素养教育作为文献检索课程的继承发展,将是激活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又一途径和契机[10]。在新的世纪,全面反思文献检索课的经验与教训,继续深化文献检索课的改革成为一种强烈的呼声。

3 路向与对策

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文献检索课必须在教学观念、教学体制、教学手段等方面实行全方位的改革,不断优化与整合,构建适应新形式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全新体系,以期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1 明确教学目标

在信息社会中,“搜商”与“智商”、“情商”作为人的素质构成在一定程度上比掌握某种具体知识更有价值。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要成为“信息人”,就要做到5W:确定何时(When)、何因(Why),通过何种方式(How)、利用何种资源(Which),获取何种信息(What)。

文献检索课的教学目标应加以明确。围绕信息素质教育设计教学目标应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知识目标,包括信息资源、检索系统、信息语言、计算机与网络、数据库、知识产权、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相关知识。第二部分为能力目标,包括文献资源检索与利用、网络资源检索与利用、信息评价与鉴别、信息写作与科研设计、信息管理与决策、信息理解与构建等方面的能力。

3.2 凝练教学内容

作为一门课程,文献检索课客观上有其相应的承载能力。面对部分高校泛化文献检索课内容的现象,应该有意识地逐步凝炼教学内容。为了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其教学内容可精化为核心内容和拓展内容。核心内容应以培养学生有效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为主,如使大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检索的方法和技巧,灵活使用检索工具与系统(搜索引擎、数据库),有效获取原始文献,综合利用各类信息资源等。拓展内容应有助于促进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扩大学生的信息知识面,例如可包括综述与论文的写作、知识产权、信息组织、信息管理、信息伦理、信息法规、网络安全等。

3.3 优化教学体系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信息需求内容和信息需求层次不同,文献检索课理应按照不同的需求层次,循序渐进地设计多阶段、分层次、立体式的教学体系。例如中原工学院图书馆已面向全校低年级学生开设了以信息利用入门为主题的“图书馆利用”讲座;为中高年级学生开设了以信息获取为主题的“信息检索必修课、以阅读理解为主题的“阅读方略”选修课、以情报制胜为主题的“竞争情报”选修课;并计划为硕士研究生开设“信息研究”课程。这种教学体系灵活性大、针对性强,可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是网络环境下实现适应社会发展的信息教育的有效途径。

3.4 完善教学理论

教育学的每一种理论都有其闪光点,对文献检索课教学都富有启发。例如:(1)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11](2)认知主义理论主张人的学习的创造性,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重视认知、意义理解、独立思考等意识活动的作用,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准备状态,重视强化的功能[12]。(3)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而教师被看作是促进者角色,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能激发自己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和发展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体系[13]。(4)范例教学理论强调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的统一,强调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14]。文献检索课应完善自身的教学理论,以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3.5 壮大教学队伍

随着开课范围的拓展,文献检索课教学工作量随之增加,师资队伍也需要随之壮大。可采取的措施如下:(1)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数量与质量的双提高,加强教师的教学水平培训及学术培训,以信息技术为导向,更新检索课教师的知识结构;(2)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使专职与兼职、教学与辅导、图情专业与其他专业相结合、相补充,以缓解检索课教学任务量压力。(3)科学分配教学任务,可将教学内容分成检索理论部分、检索工具部分、数据库部分、上机操作部分等,分别由不同的老师讲解,这样就可以扬长避短,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4)将任课教师与学科馆员制度结合起来,以利用已有实力提升教师队伍素质;(5)设立检索课教研室,加强管理与研讨,以保证检索课不流于形式。

3.6 丰富教学资源

丰富多元、立体多径的教学资源是数字化时代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基础和学习依据。新型教材(印刷教材和网络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网站构成的三位一体教学资源,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所以必须从学习环境和教学策略等方面对教学资源进行选择、整合和设计。

3.7 研究教学方法

现有文献检索课多以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入馆教育和实习相结合完成整个教学内容,结果多是老师费劲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离教学目标相差甚远。研究和丰富新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例如:(1)案例教学法可以针对学生制订检索策略和获取原文有困难的实际情况,选用具有典型性、针对性、新颖性和真实性的案例,跟学生一起讨论课题检索的技术背景和信息需求,确定检索途径和检索方法,分析检索结果,有助于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判断和实际操作能力。(2)任务驱动法可以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的学习,这样使学生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3)举一反三法讲究教师的启发式教育,针对学生的专业举一例进行精讲,启发引导学生对相似的检索内容能够触类旁通,使学生掌握一个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后,对其他数据库也都能独立使用。(4)互动法强调师生互相讨论交流、互相观摩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及创新能力。

3.8 创新教学手段

借助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本课程的认知能力。目前的教学手段可按离线和在线进行划分,如利用FrontPage,Power point,Authorware,Flash等软件制作的离线课件,形象生动,有声有色。Web2.0环境下一系列技术应用使文献检索课实现了在线的网络互动,如 QQ、Blog、RSS、Wiki、SNS、Tag等在文献检索课的应用中日益增多。除此外,其他教学平台软件及系统也逐步在文献检索课中体现出其价值,如华北煤炭医学院应用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实现教学互动,链接优质网络资源[15]。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研制的文献检索课实习与考试系统由检索实习模块、联机考试模块、教师模块、后台数据库四个部门组成[16],学生可自行实习考试,并与教师互动,深受学生欢迎。

3.9 组织教学活动

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进行教学策略的设计,在学习环境中指导、暗示和影响学生,使学生能够主动认知,这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考虑到网络、情境、任务、学生等各种教学因素。二是进行自主学习的设计,提供了多种参与功能,允许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环节中,根据自己的需求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寻找适合自己能力的学习目标、学习资源、学习起点、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自主确定学习策略。三是进行协作学习的设计,使不同学生针对相同的学习内容,利用不同的学习资源,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讨论、帮助或分工合作通过集体的力量理解教学内容,掌握信息技能,提高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和信息能力。

3.10 实施教学评价

对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对象和教学课程进行评价,主要目的在于促进教学效果。评价教学对象时重在考察教学对象在学习之前对教学内容掌握情况,以及通过学习后的进步情况等。评估课程时,重在考察教学方法是否适合于教学对象,是否所有的教学目标都已达到,课程是否满足教学对象的学习需求,课程的性价比等。评价可以分层次进行,如清华大学图书馆提出了四层次评价法[17]。第一层次是满意度评价,在某种方式的信息素质教育结束后了解学生对教育方式、授课内容、学习材料、授课图书馆员的看法与意见。第二层次是通用信息素质能力评价,评价学生具有的通用信息素质能力。第三层次是基于学科的信息素质能力评价,评价学生具有的基于学科的信息素质能力。第四层次是反馈评价,在学生毕业并工作一段时间后进行,以了解学生所掌握的信息素质能力是否足够应对就业市场上的竞争与日常工作,是否有助于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1 国家体委科教司.现行高等教育文件选编1980-1992.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3:572

2 李国新主编;中国图书馆学会编.中国图书馆年鉴2003.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339

3 秦珂等.文献检索课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411

4 中国教育在线.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09-05-08].http://www.eol.cn/html/g/benkezy.shtml

5 财政部教科文司.教科文财务管理手册.北京市: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296

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2010-08-08].http://www.edu.cn/zong_he_870/20100730/t20100730_501910.shtml

7 张厚生.信息检索(第4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32-33

8 张怀涛,倪延年.文献检索课教学研究手册(下).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33

9 同2:244

10 钟佳桂.信息资源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37

11 白甫丽·艾碧;丁兴富等,译.网络教育:教学与认知发展新视角.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165-170

12 郭清顺,苏顺开.现代学习理论与技术.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10-13

13 徐愫.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66

14 郭文.教学与课程三维分析:基于经济学、信息技术和教育学视角.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91-293

15 黄晓鹂等.基于Blackboard教学平台的医学信息检索网络课程建设.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7,9(6).899-900

16 华东理工大学文献检索精品课程.[2009-05-08].http://202.120.96.104/index.asp

17 曾晓牧等.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研究.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3):64-67

猜你喜欢
检索图书馆信息
2019年第4-6期便捷检索目录
图书馆
订阅信息
专利检索中“语义”的表现
展会信息
去图书馆
国际标准检索
国际标准检索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