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荣生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北京 101312)
上述问题的出现,已经很难在具体政府部门和具体经济行为层面加以规范、监督和避免,应上升到宏观经济和经济政策层面予以解决。经济政策是政府处理经济问题或调整人们经济利益关系的手段,包括财税、金融、能源与资源、国有资产、产业、投资、贸易、分配等方面。一国经济政策的制定、实施,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更关系到人民的富裕、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监督职能部门,其审计目标是推进法治,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国家经济健康发展。为此,政府审计机关应实施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在完善经济政策监督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经济政策是政府政策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经济政策执行是实现政府职能的关键环节,经济政策的执行效果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进步。因此,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领域。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是指按照一定程序,根据一定标准,对经济政策的执行效果做出判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的过程。
政府审计机关不仅有开展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的内在要求,而且根据现行法规和国际经验,政府审计有进行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的必要性。更为重要的是,与其他监督主体相比,政府审计机关进行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有独特的优势,具有可行性。
1.开展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是政府审计工作的法定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明确指出,建立政府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国家的审计监督,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同时,审计署制定的《审计机关专项审计调查准则》(3号令)第五条进一步明确指出,审计机关可以对“国家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执行情况”等进行专项审计调查。这些要求明确了对经济政策执行效果进行审计,是我国政府审计机关的一项法定职责。政府审计机关是国家的经济监督部门,依据审计法履行其职责,通过对经济政策执行效果的审计监督,发挥其职能作用,为国家经济安全提供有效防范和保证,为国民经济的有序、健康、平稳发展保驾护航。
2.开展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可以发挥政府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政府审计机关开展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是国家经济安全监督保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审计在国家经济社会运行中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具体化。政府审计机关既是国家的经济监督者,同时也是经济信息的反馈者,它所获取的来自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各地区、各行业的经济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政府审计机关对这些经济信息进行系统和综合的分析评价,可以发现经济政策执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将问题提供给经济政策的决策机构,可以提高经济政策执行的正确性。政府审计机关通过对经济政策执行效果进行审计,客观地反映经济政策执行中出现的各种异动,及时发现偏离经济政策目标的行为,跨越部门、地区、行业的利益羁绊,及时提出建议修正经济政策。政府审计这一“免疫系统”功能,是其他任何部门、机构所无法替代的。
3.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是政府审计机关为政府服务的有效途径。经济政策从制定到取得实效,一般分为五个环节:经济政策制定、经济政策执行、经济政策监督、经济政策评估和经济政策终结。经济政策有效执行是实现既定经济政策目标的过程,更是实现经济政策目标的关键,同时经济政策有效执行也是检验经济政策正确与否的有效方式。任何一项好的经济政策出台,如果仅仅印在纸上、挂在墙上是难以发挥经济政策作用的。因此,政府审计机关应加大对政府相关部门执行经济政策的监督,对有关经济政策的执行效果进行审计,及时发现经济政策的缺陷,将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作为政策调整的科学依据,服务于政府职能的实现,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
4.独立性保障政府审计机关能客观公正地进行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经济政策执行及执行效果由谁来做出评价,直接影响到评价经济政策执行及执行效果的客观性、准确性、权威性。由于受信息公开程度等因素的限制,公民及社会团体很难进行经济政策执行及执行效果的评价;而政府内部管理机构相互的监督、评价或其自上而下的监督、评价,由于受各种利益关系的制约也很难客观地反映经济政策执行及执行效果。政府审计机关具有的独立性,使其观点和看法不受政府部门利益和本位主义影响,能够提高经济政策执行及执行效果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能够提高评价结论的公信力。
REN Jie, HUANG Hai-dong, WANG Qin, YANG Yu-guang, HUANG Yi, LI Qiang, BAI Chong
5.开展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是国际政府审计工作的惯例。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审计总署开始雇用科学家、精算师和保健、公共政策、计算机等方面的专家,开展公共政策执行效果审计方面的工作。1986年,美国审计总署成立了具有法律实施背景的专业调查团队,专门调查涉嫌公共政策执行违法的行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审计总署更加关注联邦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的责任。美国《1993年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授权审计总署向国会报告对公共政策执行效果进行审计的情况,以监督联邦政府的公共政策改革进程。法国宪法赋予审计法院的职责是协助议会和政府监督财政法规的执行,其基本任务是依据相关法典的规定行使职权。法国审计法院从2007年起对公共政策的执行进行法律监督,评价政府部门遵守有关公共政策的执行效果。[1]因此,我国政府审计机关开展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符合国际政府审计工作的惯例。
美国著名的行政管理学者G·艾利森指出:“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的90%取决于有效的执行”。[2]因此,开展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应建立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全面、客观地分析影响经济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促进经济政策有效执行。目前,我国政府审计机关的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还处在起步阶段,相应的审计评价标准和指标等都还在探索之中。从现实情况看,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应考虑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主要有:
1.经济政策的合法性。经济政策的合法性,主要是指制定和执行经济政策的程序必须符合一切适用的法律规范。首先,经济政策的制定必须合法化。经济政策制定的程序规范化是经济政策制定过程合法化的保证,经济政策只有产生于严密的制度安排下,才能保证经济政策制定的规范性。其次,经济政策执行过程应公开化。实现经济政策的透明执行,杜绝“黑箱操作”现象,这是经济政策执行合法性的内在要求。再次,要加强经济政策执行的成本与收益分析。如果一项经济政策制定和执行的难度很大,经济政策执行的成本就高,那么其预期收益就小。如果经济政策执行的成本高于所获得的收益,那么经济政策的合法性就存在问题。最后,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必须置于法律和公众的监督之下,才能避免经济政策的盲目性和不规范性,保证经济政策本身的合法性。事实上,只有合法的经济政策才具有可行性和约束力。
2.经济政策的科学性。经济政策的科学性,即政府权威系统做出的决策,内容必须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体现经济决策对促进经济发展的要求。经济政策制定者必须是科学理性的,而非主观武断地进行经济决策。经济政策方案的科学性能保证经济政策的一致性、客观性和全面性,经济政策方案的科学性越强,执行的可行性和经济政策所获得的支持也就越高。否则,经济政策执行无论如何严格,其结果将事与愿违,甚至与初衷背道而驰。因此可以说,经济政策有效执行的前提和基础在于经济政策的科学性。
3.经济政策的合理性。由于每项经济政策的制定都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在制定和执行经济政策时必须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现代经济政策制定中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就是决策民主化,它追求社会平等,强调公众参与,广泛集中民智,增强经济政策的合理性,减少经济决策制定和执行中的风险因素。经济政策的合理性还来源于政策本身的灵活性,实际上,即使经济政策量化目标规定得再科学,也总会有超过者和不及者,因此应结合具体情况灵活执行经济政策。所以,经济政策应避免执行者因不能深刻理解、消化经济政策而曲解经济政策所导致的执行中的教条主义。
4.经济政策的适用性。经济政策是在特定环境下制定和执行的,环境的变化决定了经济政策的周期,一旦超出这个界限,经济政策的执行效果就会失去,经济政策就变得不适用了,需要进行经济政策的调整、终止或被新的经济政策所取代。经济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需要适时调整,调整不仅能保证经济政策本身的正确性,还能保证经济政策的有序运行。因而对经济政策执行的实际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是经济政策方案不断完善的重要途径。目前经济社会已取得长足发展,但一些改革初期制定的经济政策如果没有进行及时完善或调整,这些经济政策就变得不适用了。
5.经济政策的可操作性。任何一项经济政策最终总是要贯彻实施的,可操作性成了影响和制约经济政策执行的重要因素。在科技与信息突飞猛进的现代社会,经济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事务纷繁复杂,经济政策执行的可操作性要求向深化、细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如果经济政策缺乏可操作性,必然会影响和阻碍经济政策的执行效果。经济政策执行的可操作性障碍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政策精神难以理解,难以领会,导致经济政策执行者要么凭经验主观片面地理解和执行经济政策,要么对经济政策作僵化的理解;二是经济政策只强调原则,缺乏具体可行的措施,使经济政策难以贯彻落实;三是经济政策执行的专业性、技术性要求高,使经济政策执行者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经济政策不能有效的贯彻执行,从而出现经济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南辕北辙。
6.经济政策的绩效性。经济政策的执行效果不仅要进行定性分析,而且需要用绩效指标进行定量反映。经济政策执行效果的定量指标,主要反映经济政策执行效果的好坏,如给社会带来就业人数的多少,给广大群众带来实惠的多少,对自然环境的改善程度,带来税收规模增幅的大小,实现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等指标。因此,经济政策执行效果评价体系框架应包括:经济政策性功能发挥和经济政策性职能的履行情况;促进贯彻执行国家重大战略、方针的情况;经济政策执行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情况;经济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重大风险隐患情况;经济政策执行中的违法违规与管理不规范的情况;制约经济政策执行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情况;经济政策执行的可持续情况。这些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对经济政策执行效果的合法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风险性、安全性、可持续性等要素的评价。
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国家经济利益,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政府审计机关的首要任务。[3]因此,政府审计机关对经济政策执行效果进行审计,对促进经济政策的制定、执行和完善,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完善经济政策执行的反馈机制,促成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的目标是:对经济政策执行过程和政策执行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综合判断与评价,并把判断与评价结果作为相关部门对经济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正的依据。因此,政府审计机关与经济政策决策者之间必须建立起顺畅的交流和反馈机制,使经济政策执行效果的审计结果作用于经济政策本身,切实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促成经济政策的科学制定和进一步完善,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政府审计机关通过对经济政策执行效果的分析,掌握相关信息资料,发现政策层面的缺失,为政府决策者提供翔实可靠的依据,督促政府决策者建立促进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保障进步等方面的制度、机制。根据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所掌握的各种信息,把它们及时反馈给政府经济决策层,促使他们在制定程序上更加完善和充分,提高经济政策的科学性。
2.完善经济政策执行的监督机制,促进经济政策的有效执行。经济政策的有效执行是实现既定经济政策目标的过程,更是实现经济政策目标的关键,同时经济政策的有效执行也是检验经济政策方案正确与否的有效方式。[4]政府审计机关应通过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对经济政策执行后的有关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以检查经济政策是否得到有效执行,以及经济政策的功能和作用的实现程度。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系,就必须充分重视政策的有效执行。只有有效执行了各项经济政策,才能减少经济政策执行中发生的偏差和失误,避免由此所引发的社会不稳定。政府审计机关通过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一是突出重点,增强监督经济政策执行情况的针对性;二是务求实效,提升监督经济政策执行情况的有效性;三是多级联动,拓展监督经济政策执行情况的覆盖面。国家审计署应推动省、市、区县政府审计机关开展对地方政府的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并对审计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保证对经济政策执行情况监督工作不留死角。
3.完善经济利益纠偏机制,促进经济政策的不断完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已实施的经济政策也需要适时调整,调整不仅能保证经济政策本身的正确性,还能保证经济政策的有序运行,并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政府审计机关通过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一是坚决纠正经济领域中的不正之风。认真查处经济政策执行领域中的违纪违法问题,促进建立经济政策执行有效、监督有力的模式。二是推进营造经济政策有效执行的良好风气。选择与经济政策执行密切相关,拥有审批权、执法权的机关和经济服务行业开展经济政策执行效果评议活动,认真治理以各种名义阻碍经济政策有效执行的行为。三是以经济政策公开促进效率提升。把与群众和企业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经济政策作为公开的重点,提高经济政策执行的透明度。近两年来,政府审计机关对涉及重大抗震救灾、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济复苏政策等进行了专项审计,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改进政策措施的建议,受到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使相关政策、措施得到及时修订和完善。
4.完善经济政策效能保障机制,促进经济政策的绩效提高。推动经济政策的有效执行,是政府审计机关服务宏观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并确保经济政策及时有效执行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由于政府审计机关独立性较强,受各种利益集团干扰较少,因此政府审计机关可以通过开展较为灵活、覆盖面较广的专项审计,客观分析经济政策在执行中的问题,评价经济政策执行的绩效;同时运用审计公告、审计信息、审计报告等反馈机制,向政府决策者反馈执行结果,提出意见或建议,有利于政府决策者及时解决执行不合理、管理不到位、政策绩效低下等问题。相对其他监督而言,政府审计机关深入第一线、分析数据、掌握实际情况、建言方便等优势更为综合,在提升经济政策绩效方面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5.完善权力问责机制,提高经济政策执行的刚性。政府审计机关通过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可以发现违反国家经济政策的行为,查办在经济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弄虚作假、铺张浪费、受贿索贿等行为。政府审计机关通过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促进完善权力问责追究机制,为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一是积极运用网上监控系统。对各级、各部门经济政策执行效率、服务质量、廉洁程度进行电子监督、系统综合考核,并向社会公开经济政策绩效量化测评结果。二是推进实施问责追究制度。应制定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度,明确对经济政策执行不力,公共资金使用不当和投资项目出现重大失误,以及发生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行为,坚决实行问责追究机制,严肃追究责任,提升经济政策执行的刚性。
对于我国政府审计机关而言,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目前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当前,推进我国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理论研究与审计实践相结合,加快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理论的研究。目前,我国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实务还处在起步阶段,理论研究者和政府审计人员对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充分认识到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对于完善经济政策的重要意义,在审计理论、技术和方法上也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的理论体系。[5]现有的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理论、技术和方法研究,大多是借鉴西方国家的审计理论成果,或隐含于审计调查、绩效评估当中,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理论、技术和方法还有待建立。基于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政府审计机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优势,借鉴国外先进的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理论和方法,选择事关我国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的重大、基础性课题进行研究,尽快取得较为成熟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研究成果。
2.人才引进与培训学习相结合,加强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在国外已发展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学科,所以,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不是一种简单的审计方法或是审计思路,而是一门需要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才能有效进行的全新工作。而我国目前的政府审计人员还缺乏这些知识和技能,因而在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评估指标的确定、审计方法、审计模式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影响了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审计,理论性、政策性、专业性和综合性都比较强,审计程序与方法更加复杂,政府审计人员除需要具备传统审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通晓和掌握经济学、政策学、管理学、系统工程、生态学、统计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高质量的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要求政府审计人员能够深刻地理解经济政策意图,并有能力运用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经济政策效果,以对其做出深刻而符合实际的判断和评价。因此,开展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就要注重引进和聘用相关领域的专家型人才,优化审计资源配置,以保证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还要加强对现有政府审计人员的培训。通过开展专业培训和成果交流等形式,帮助政府审计人员开阔视野,掌握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3.经验总结与完善法规相结合,健全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的法规体系。近年来,我国政府审计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但还没有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方面的专门法规。建立和完善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法规体系,既是对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工作的规范,也是深化和拓宽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的保证。我们应认真总结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的经验,结合财政财务审计的相关准则,制定出比较系统、操作性较强的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法规,使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各国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的发展来看,凡是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开展得比较好的国家,都较早地制定和颁布了相关规范及法案。[6]因此,我国应尽快制定出一整套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的法规体系,这是开展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的前提条件。
4.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相结合,构建科学的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指标体系。目前,在经济政策审计调查中运用的手段和方法大都局限于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分析,而对环境、生态、人文等因素的评价至今尚未有行之有效的评估方法。如果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中无法对各种相关因素进行精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只能去繁就简地使用价值判断标准取代事实分析,那么就很难做到审计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因此,我们实施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既要为经济政策制定和执行提供参考和预警,又要为社会公众所关注的经济政策事项提供独立的审计意见。构建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反映经济政策目标的意图,为经济政策绩效提供综合的量度。一般来说,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角度来构建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基本满足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评价的需要。
5.更新理念与提高效率相结合,创新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的程序和方法。开展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在审计前应对政策进行全方位了解和深刻理解。梳理政策、明晰背景、分清职能是开展经
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前应掌握的三个关键环节,决定着审计项目实施的成败。应建立“金字塔”型的组织模式,项目的审计组长位于“塔尖”,始终把握好宏观角度;审计组中坚力量位于“塔中”,上下衔接,分块布置任务和把关质量;其余审计人员位于“塔基”,完成基础性的审计任务。应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和问卷调查等技术手段,可以极大提升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在分析资料、提炼建议等环节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和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样才能产生高质量的审计建议,使审计成果对经济政策的执行、完善、调整发挥积极的作用。
[1]秦荣生.国家审计职责的界定:从责任关系视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1).
[2]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3]秦荣生.对我国国家审计发展战略的思考[J].审计研究,2008,(3).
[4]陈奇星.试论加强和完善行政监督机制[J].社会科学,1999,(11).
[5]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李季泽.我国国家审计对公共财政的建设性作用[J].审计研究,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