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楠
(呼伦贝尔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8)
中日两国贸易往来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后,中日贸易是在民间贸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民间协定贸易时期,60年代的友好贸易和备忘录时期。在此期间,由于受两国关系非正常化的影响,双边贸易规模很小,到建交前的1971年只有8.7亿美元,而1950—1971年中日贸易额累计也仅有63.7亿美元,贸易商品主要是肉类、农副产品、化学产品、冶金产品等。
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特别是1979年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在良好的外交关系的指导下,中日贸易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日本的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与中国广阔的市场和丰富、优质的劳动力相结合,结出了双边经贸合作的丰硕成果。近年来两国经贸合作规模不断扩大,互利互补的合作关系日趋紧密,也为两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虽然日本对华贸易中保护主义色彩严重,技术出口限制较严,但展望中日贸易的发展,有利条件有很多,中日贸易发展前景是良好的。
中日贸易额呈跳跃式增长。1972年突破10亿美元,1981年突破100亿美元,1991年突破200亿美元,1996年再创新高,达601亿美元。2002中日贸易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达到1019.1亿美元。2004年中日贸易总额为1678.7亿美元,2005年达到1844.5亿美元,日本列欧盟、美国之后,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2006年,中日贸易额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达2073.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3%。日本继续保持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的地位。2010年中日两国间的贸易总额为3018.5亿美元,同比增长率30%,中国也成为日本不可撼动的第一大贸易对象国。
在中国对日出口商品中,原材料的比重逐步降低,纺织、机电、光学医疗设备等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大大提高。矿产品对日出口占中国对日本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92年的20.06%下降到2005年的3.38%;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附件对日出口的比重由1992年的4.36%提高到2006年的33.7%,机电产品成为中国对日出口第一大类商品。中国从日本进口的商品始终以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为主,其中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的占比已经超过50%。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两国的经贸关系已从单纯的货物贸易扩大到包括货物贸易、技术贸易、相互投资、政府资金合作的全面经济合作,如加工贸易、综合性的长期补偿贸易,石油、煤炭等领域的合作。这些新的合作方式,有力地促进了中日贸易。目前中国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而日本是中国吸收外资、引进技术的主要来源国之一。
随着经贸关系的发展,贸易摩擦也会更加频繁。目前,中国的农产品已经占据了日本国内市场大约35%的份额,成衣、棉布等纺织品在日本市场占有率也已达到50%以上,随着中日经贸合作将向更加广泛和深入的领域拓展,中日之间的摩擦也会向各个领域蔓延。
中日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形成强烈反差,随之在日本出现了“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将对日本经济大国地位构成威胁,而日本内阁府日前公布的2010年日本GDP数据,中国正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显然非常不利于中日经贸关系的顺利发展,从而导致日本国内需求低迷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在出口方面,中国许多商品被日本所设置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拒之门外。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使中日两国贸易中存在的非关税贸易壁垒现象,部分产品质量标准相差较大,以产品卫生标准和环境标准为理由限制中国产品的出口已成为日本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以中国蔬菜农药残留超标、食品卫生存在问题为由的中日贸易摩擦反映了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两国间贸易保护的新动向。
以《肯定列表制度》为代表,日本对来自境外的农产品、畜产品及食品实行严格的检疫、防疫制度,特别是对在日本市场占有较大份额的中国农产品实行更加严格的检验和检疫。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几乎对所有农业化学品在食品中的残留都作出了规定,设限数量之广、检测数目之多,限量标准之严格,可以说前所未有。由于中国出口日本的农产品规模大、品种多,并且大多数产品在日本进口市场中占有较高份额。因此,“肯定列表制度”必然对中国输日的农产品产生深刻的影响,成为阻碍中国产品进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关系到WTO的公平贸易原则能否得到执行,关系到中国出口企业能否在国际获得公平、公正、非歧视的贸易环境。目前,已有97个WTO成员国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而日本并未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作为重要贸易伙伴,日方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完全是对事实的确认,早日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将有利于推动中日双方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
中日互为近邻,文化相通,又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互补优势明显。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日经贸关系中的合作因素将继续远远多于竞争因素,中日经济合作的前景是广阔的。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而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在资源上具有互补性。日本是发达国家,技术总体水平比较先进;中国则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此日本可以向中国出口技术及资金含量较高的高科技产品,从中国进口资源及劳动密集型产品,双方可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从中日贸易的发展来看,适合对方市场需求的商品仍然具有很大的开发和出口潜力。因此考虑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结合中日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日本对中国产业转移、两国间分工结构发展趋势,特别是日本地震后的经济重建需要中国的帮助,中日贸易将保持稳定的增长。
日本企业资金较为充裕,并且具有丰富的跨国投资和参与国际竞争的经验、能力,这些恰恰是中国企业目前最缺乏和最需要的。中国企业拥有充裕而生产技能水平较高的劳动力,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因此,通过产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是提高两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现在,中国已经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经济对日本经济的拉动作用不仅是巨大的,而且是长期的。日本必然要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中国市场潜力巨大,可为日本企业施展能力提供巨大空间。连续几年以来,日本希望向海外投资的大企业中,70%以上首选中国,这种趋势恐怕今后只能越来越强烈,日本对华投资的前景十分广阔。基于上述趋势的判断,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日本企业仍会把中国作为海外投资的主要对象,投资的领域也将不断扩大。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企业也在迅速成长壮大,中国企业到境外投资的愿望也将不断增强。可以预计,由于地理和文化传统相近,中国企业在未来的跨国投资活动中,对日本投资也将成为中国企业考虑的主要目标,对日投资规模也将逐步扩大。
总之,中日两国既为邻邦,又都是亚洲乃至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体。两国深化经贸合作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本地区及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发展两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经贸合作,推动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是中日双方的一项重要课题。
[1]黄晓玲.中国主要对外经济贸易伙伴[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213-274.
[2]邹忠全.中国对外贸易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224-226.
[3]田革.中日经贸关系前景浅析[J].济南大学学报,2006,16(1).
[4]吕克俭.中日经贸关系微妙中前行[J].中国经贸,2006(4).
[5]徐长文.新形势下的中日韩经贸关系[J].开放导报,2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