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木叶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系,云南丽江674100)
促进学习策略生成的教育对策①
——基于自传和访谈的分析
何木叶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系,云南丽江674100)
在对56份“我的学习策略是这样产生和形成的”自传作品及其26份“影响学习策略生成的因素”访谈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如何促进学生学习策略生成的建议:教师通过加强“策略导向”教育唤起学生的策略意识;借助“朋辈”的力量融合演进生成适合自己的策略;并通过培养学生开放性、主动性、适度紧张性、坚持性等“性格”"特质,及“自我分析-尝试-总结-修正完善”等途径促进学生学习策略的自发生成。
学习策略;生成;自传;访谈
新课程标准把“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视为教学目标之一。刘电芝认为策略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使学生在策略学习过程中领悟到什么是策略,策略运用的有效性,能有意识地去发现策略、总结策略,从而生成适合自己的新策略。学生自己能生成新策略也就标志着他们真正地“学会了学习”[1]。在策略教学中,比起教师直接进行策略讲授,促进学生自发生成适合自己的策略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笔者收集了56份“我的学习策略是这样产生和形成的”自传作品及其26份“影响学习策略生成的因素”访谈资料,并加以分析,提出引导学生自发生成策略的相关建议。
56%的自传和访谈显示教师的教育导向会对学生的策略意识产生重要的影响。刘电芝(2003)研究指出策略意识与策略运用有密切的关系。无策略者大部分缺乏策略意识[2]。访谈发现,个体的策略意识强弱影响其是否主动探求策略。当个体意识到策略的价值效用,常会主动寻求新策略。可见,提高策略意识性是促进策略生成的前提条件。而教师策略教育导向是提高策略意识性的重要途径。在学校教育中,教师通常有三种导向:一是努力导向,比如有自传谈到“曾经,老师经常表扬我们班认真的同学,说他们来得最早走得最晚,并且还‘开夜车’,我知道这就是接近‘投悬梁,锥刺股’的做法,并且开始使用。”二是成绩导向,比如“某某这次又考了第一,真不错;某某这次考了倒数第一,真差劲”;三是策略导向,比如有自传谈到“我的高中数学老师一直都特别强调解题方法。每道题目读完后,她总是先问方法、思路,而不是立即要求你一步一步按顺序写出来,她总是说有了方法解决天下题,在实践中掌握了,觉得真的是如此。”遗憾的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偏向于关注学生的努力行为和学习结果,对于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却没有足够的重视,大多数教师很少表扬学生的学习策略。17%的自传和访谈显示外在的赞许性评价,害怕被惩罚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能催发个体生成特定的学习策略。在学习的各个阶段,教师在重视努力,重视结果的同时,也应注重“策略导向”的鼓励,唤醒学生的策略意识。当学生出现学习问题时,除了从智力、努力、学习动机等方面寻找原因以外,还要寻找学习策略方面的原因。而当学生对一个学习策略掌握得不太好的时候,教师也要慎用批评,因为这个策略可能不适合他。要找出为什么掌握不好的潜在原因,再进行针对性指导,使之寻找更适合的学习策略。
46%的自传和访谈显示学习策略的生成离不开朋辈的启发。自传显示朋辈之间既是朋友,也是潜在的竞争者。特别是在初高中阶段,学生已经不像小学儿童那样偏听或者服从老师,同学和朋友在初高中生的心目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为了超越朋友而有意识地生成学习策略或者学习朋友优秀的学习策略是中学生学习策略生成的重要形式之一。在访谈中,有人谈到“我发现周围有些同学学得很轻松,但成绩很好,我就开始发誓,寻找一种更好的学习方法,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此外,朋辈之间由于接触的时间比较多,思维方式也相近,更容易互相学习。“同学的方法更贴近自己的实际,比老师传授的方法更有效”。然而,自传也显示同学的方法并不一定适合自己。比如,有自传谈到“学习英语的方法大多都是借鉴同学的,尤其是纠错集,一开始抄题目就像别人一样把错误答案一抄,打个“×”,用红笔写上正确答案,后来发现这样往往记得的是错误的答案,然后就改变方法,先把原题抄上去,答案写在另一个地方,自己反复做,提高正确率,培养感觉,自觉对这些题目归类,还能学到许多答案以外的知识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策略,但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佳的学习策略。对于不适合自己的策略,则结合自己的特点加以改进或弃之不用。
基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勤于观察其他同学采用的学习策略,模仿尝试他人的策略,取其精华为自己所用,看能否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还可以通过定期举办以“发现策略”、“最优策略”等主题的竞赛、游戏或以“分享策略”为主题的交流会等,促使学生在与朋辈的竞赛中,在寓学于乐的交友与游戏中、在共享中学习他人的学习策略。并引导学生在向他人学习策略时,不要局限在简单的模仿或者表面的学习上,而应通过取他人之精华,弃他人之不足;再结合自身的特征,融合吸纳外界的学习策略。甚至能把朋辈的策略加以推进,变得更加适合自己,更能高效地解决问题。
王睿卓(2006)[3]指出性格类型势必会直接影响学习策略的生成。24%的自传作品和访谈显示个体的开放性、主动性、紧张性、坚持性等性格品质影响了学习策略的生成。
开放性是指不固步自封,能开放自我,向周围的一切人、事学习。自传显示开放型个体倾向于生成积极的寻求支持策略;保守型个体局限于自己,更少地向外界寻求支持。因此,在策略获得中,帮助学生树立起“开放”的态度:不盲目自信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只要是有用的方法都乐于尝试;只要是有效的策略都为我所用。注意向周围的一切资源学习,不断吸纳更新更好的策略。
主动性指个体积极主动去关注或从事某种行为。自传和访谈显示主动的人往往有意识地寻找学习策略,容易产生学习策略;而被动的人通常墨守成规,固守已有的策略,或在外界要求下生成学习策略。因此,教师应在教育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品质,减少被动接受行为。
紧张性指个体在面对繁杂任务或紧迫时间下的心理感受性。紧张性高的人表现为容易紧张、性情毛躁、缺乏耐心;紧张性低的人表现为心平气和、镇静自若。根据自传和访谈可知,紧张性特质影响个体在时间紧迫下的策略生成。具有高度紧张性特质的人,在紧迫的时间条件下,容易过度焦虑,不容易产生学习策略;在时间相对宽松时,可以静心思考,找到有效的学习策略。紧张性偏低的人当时间比较宽松时,容易滋生惰性,满足于已有的问题解决策略,宽松的时间不利于学习策略的生成;在时间紧迫时却可以坦然面对,调动起自身的应激系统,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而寻找相应的学习策略。可见,个体心理紧张性是时间紧迫度和策略生成的中介,当时间仓促,压力较大时。个体如果能迫使自己静心应对,容易产生新策略。否则容易手忙脚乱,抑制策略的生成。因此,培养学生适度紧张性,正确看待紧张情境,急中生智,促进策略的生成。
坚持性指个体坚持不懈地从事某种行为。学习策略从发现、发展到相对稳定,离不开个人的坚持性。如果新策略产生后能够坚持使用,就会变成个人的习惯,从这个意义上说,新策略完成了生成的过程。但如果新策略产生后,由于个体坚持性不够,中途放弃,那么这个策略不能算真正生成。许多人谈到“我也知道这个策略很有用,但由于坚持性不够就放弃了”。还有一部分受访者谈到“我看了策略书籍并没有多大的效果,主要是自己没有坚持执行。”一个策略的生成需要一定频率的使用,仅发现或从外界学到新策略,而没有坚持使用,形成个人相对固定的习惯,不能说该策略已生成。培养学生“坚持”的性格的意志特征,有助于促进策略的最终生成。
自传显示只有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有自传谈到“高中时期,思考的东西多了,对自己的认识也达到了一定深度,不再盲目效仿,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谈谈我是谁”、“我与学习方法”等活动或布置以“我”为主题的作文,促进学生分析自己的观念、性格特点、学习风格等,加强对自己的了解,量体裁衣,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自传和访谈显示学习策略的产生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有自传谈到“我们可能对自己的特性没有清醒的认识,但同样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这个过程可以借助老师的指导和引导,而关键是自己不断尝试。我们尝试不同的学习方法,就能够发现适合自己的、高效率的方法,而这样的方法通常是与我们的个人特性相吻合。”在学习过程中,当面临陌生任务无所适从时,尝试各种方法解决问题是生成学习策略的一种途径。而学生能顺利地采用某种策略解决问题时,教师也应引导学生不要局限于单一的问题解决策略,而要不断尝试各种方法,互相比较,从中寻找出最优策略。
自传和访谈显示,个体通过对学习方法或学习任务规律的总结,也可以生成最优策略。有受访者提到“最关键的要到最后有个总结的过程,通过总结形成方法。以后学习就按照自己总结的有效方法来做,就不会走歪路。我感觉自己总结的比较有效”、“数学学习上,我尤其注意观察规律,自己总结规律”。此外,自传显示学习策略生成有时是无意识的,学生刚开始可能是无意识中用到某个策略,从中学习者感受到“有效性”体验,通过反思总结的方式,找到无意识中使用的策略,转为有意识的使用。如果没有总结,无意识中产生的策略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加强及时总结、定期总结。比如,做完一道题目之后总结一下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做完一类题目之后总结出对付这一类题目的特定手段和方法。当自己快速解决某个问题后,总结下自己是否采用了某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考试之后,书写“学习策略的总结报告”,总结考试前一段时间自己所采用的学习策略,是否高效便捷,是否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具有什么样的优缺点等等。
自传和访谈显示,学习策略的生成在某种程度而言是循序渐进,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不断修正、完善、调整过程。有自传谈到“所有策略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时间的摸索与合理的推演以及相关的实践检验。”“就这样走进大学,学习策略还在不断完善。吸取之前的经验,保持好的方面,努力改正不好的方面”,自传也显示学习策略最终生成受到学习任务、策略本身影响。不同的学习任务需要不同的学习策略。而学习策略的有效性是学习者追求的目标,也是检验和修正策略的重要指标。此外,只有操作性强、方便快捷的策略才容易被学习者接纳和坚持。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面临的具体任务、学习策略的便捷性、有效性不断修正和完善已有的策略,使之因地、因时制宜。
[1]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刘电芝.小学儿童数学学习策略的发展与加工机制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论文,2003.
[3]王睿卓.语言学习者的个性对学习策略运用的影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25(4):114 -115.
G642
A
1674-5884(2011)10-0024-03
2011-06-11
何木叶(1982-),女,白族,云南大理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
(责任编校 杨凤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