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卫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构建中国软实力
○沈卫星
一、何谓软实力?
决定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是由硬实力和软实力组成的综合国力。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境遇下,出现一个显著变化是,软实力地位正日显其要。软实力究竟指什么?它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到目前为止,无论是软力量的定义、来源或者是其分类、特性,基本上没有取得共同意见。鉴于此,我们不必纠缠概念辨析,而是直接追踪肇始人约瑟夫·奈的看法。
其实奈对软力量的看法也一直处于变化中,起初认为“这种与文化、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制度等无形力量资源相关的左右他人意愿的能力就是软力量。”,2004年作了新概括:“软力量是一种能力,它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这种吸引力来自一国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当一国的政策在别人的眼里是合法、正当时,国家的软力量就得到了提升。”习常而言,软实力是一种吸引力、号召力,使人心甘情愿地去执行被执行者所期望的事情,是一种能影响人价值观和喜好的能力。
综合起来,奈对软实力最注重的是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三种资源。其实奈忽视了一种最重要的资源,就是道路制度,这是一种根本性的资源。出于行文需要,这里只考虑道路制度、政治价值观和文化三种资源。先阐述一下这三种资源之间的关系:作为国家,第一个须关注的问题就是:社会应该往哪里走?这就是社会发展的道路制度问题,也就是方向问题、理想问题。理想是旗帜,标志着人类发展的方向,为人类提供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是人们生活延续的根据和理由。它是一切问题的母题。第二个问题就是:怎么走?这就涉及指导思想问题,指导思想的核心是价值观,道路问题其实就是价值观的选择和指导问题,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行动。第三,一旦确定了往哪里走、怎么走,接下的问题就是精神动力。精神动力来自于何处?主要还是来自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其所产生的精神力量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第四,一个理想社会靠什么样人去实现?这就是理想人格问题。这也是属于广义上的文化问题。由此可见,作为软实力的这三种主要资源,具有严密的逻辑和深刻的内涵。一个国家如果能建设好以这三种资源为主要内涵的软实力,“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是有吸引力的”,那么,“他人就会自动追随。”对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就是对中国软实力的重大构建。
首先要问,建设软实力的目的何在?概言之,目的在于,对内增强民族凝聚力,对外提高国家吸引力,最终实现一个国家的理想目标。那么,中国的理想目标是什么?“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彻底结束民族屈辱的历史。”而“从二十世纪中叶到二十一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则是为了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简言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这个时代的根本使命和理想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就要动员国民积极性,凝聚力以实现民族复兴。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方面内涵逻辑关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回答的是这样根本问题:往哪里走、怎么走。往哪里走,这是理想,是道路制度问题,我们的理想是要建设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要走的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回答的是需要什么样的价值观作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着中国往哪里走、怎么走,因此它是灵魂。(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回答的是精神动力问题,民族文化的核心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4)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回答的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什么样的理想人格这样一个问题。可见,这四个方面,以共同理想为核心,指导思想、精神动力和实践人格各从一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解答,三方面有如三足拱立的大鼎,指导思想、精神动力、道德规范各居一足,拱起共同理想这个大鼎。问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体现了对软实力的构建?
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软实力三个方面主要内涵来进行分析。
其一,从道路制度维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软实力的构建。
作为任何一个民族,面临的头等问题就是一要生存二要发展。而生存发展,事实上就在追问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找到后,将实践中的做法加以系统化理论化,形成制度,用制度来保证道路的发展。所以生存与发展问题可置换为发展道路与制度问题。一个民族如果能找对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就意味着对自身生存与发展问题有了重大突破与解决,从而对世界上其他民族具有示范借鉴作用,这样一个国家的道路与制度探索就具有了世界意义。这种对道路与制度的探索,彰显的是人类生存的智慧:对生存与发展问题的解决,从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美好的可能。唯其如此,才激发了世界各国的追随。曾几何时,不可一世的成吉思汗大军横扫欧亚大陆,赫赫战功空前绝后,但正如落叶萎地,狂风过后踪影无存,因为它只有落后的暴力而无先进的文明。而英国也曾以暴力成就其“日不落帝国”,但它却以所创造的近代文明──民主制度、产权制度、法治、议会制度、市场制度、工厂制度、自由、蒸汽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等──吸引世界竞相追随。威尼斯在发展金融、会计业务、国际汇兑和信贷市场等方面是先驱。拿破仑曾创立现代大学制度、科学院制度、整个大陆体系的成文法典等,私有财产制在拿破仑法典中“像数学逻辑一样严格建立起来”。前苏联也创造出计划经济、国有企业制度、集体农庄等。这些制度带动了国家经济强劲发展,并吸引了众多国家的追随。所以,是文明而不是暴力激发他国追随学习,一个国家有没有吸引力,关键在于是否找到一条具有普世意义的创新之路。
那么,中国在发展道路与制度创新方面有哪些重大成就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如何理解它是中国软实力的重大构建呢?
第一,它回答了一个领导力量问题。现代政治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政党制度来领导国家政治行为,在现代国际政治中,两党制、多党制、竞选制是主流话语。不过,印度、香港与新加坡的政治制度都是从英国移植而来,结果却大相径庭。菲律宾紧步美国后尘,但美国的民主竞选在菲律宾却变成了3G——Guns(私人武装)、Gold(金钱)、Goons(刺客)。同样,非洲的西方式民主实践有成功的吗?在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社会生产力落后的国家,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更为重要,同时民主也必须为维系整个社会的秩序和改善经济福利服务。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好政府,而好政府的概念就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和巩固政治稳定。中国不但做到了,而且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二,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有个好政府,采取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这种独树一帜的做法,尤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具有重大的学习借鉴作用的。
第二,它解决了一个“怎么走”的发展道路问题。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立足点出发,以基本路线为保障,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朝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进发,这四个问题有机地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怎么走”的内涵。这个内涵充满着生存智慧:明白自己是谁、要往哪里走、根本任务是什么、以什么为保障。有了这样的智慧,就能解决生存和发展难题,就能给人以启发而强烈地吸引他人来学习。
第三,它创立、巩固和完善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制度。这就是:(1)在经济上要坚持“一个基本经济制度,两个经济体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2)在政治上坚持“一个领导、五个制度”:“一个领导”是坚持共产党领导,“五个制度”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3)在文化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4)在社会建设中坚持“一个重点、一项原则、五有目标”,“一个重点”就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一项原则”就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五有目标”就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种四位一体全面布局的做法,可以使中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得以发展。
这样的发展道路和制度,对中国的软实力建设具有什么意义呢?对内而言,民族复兴从此有了可靠的保证,鸦片战争以来的梦想最终将得以实现。从世界意义上看,中国模式创造了奇迹,独树一帜地开辟了一条发展道路。苏东剧变,使得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怀疑和否定的气息弥漫在世界上空,而“美国模式优于任何发展模式”的言论则甚嚣尘上,在中国奇迹面前,这一言论越来越受到质疑。相反的是,众多西方学者指出,中国不仅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而且这条道路可供其他国家效仿。德国社会学家韦尔策指出,中国模式甚至可能比西方模式更具发展前途,而傲慢的西方模式已经让时间停顿。不管是欧美还是亚非拉,都在热烈而着迷地议论“中国模式”。那么,现在不仅是站得住的问题,而是在学习借鉴资本主义基础上,社会主义将取得比较优势,从而开辟人类发展新的维度。中华民族为世界献上这样的文明,难道不令其具有独特迷人的吸引力吗?
其二,从政治价值观维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软实力的构建。
马克思主义是创建中国自身话语体系的指导思想。以自由、平等、博爱、法治、公正、正义、民主等观念为主的普世价值正占据国际社会主流话语地位。西方世界深知普世价值重要性,就牢牢地抓住普世价值观念的话语权,占据道义制高点,一方面,将西方世界的社会基本制度与普世价值完全等同起来,并且当作标准的和唯一的“自由”的社会基本制度在全世界推行。另一方面,针对一些重大的世界性问题对普世价值观念做出有利于其自身利益的解释,如所谓人权高于主权说等等。这样,就在国际交往中处于主动地位。西方世界利用普世价值“妖魔化”中国,连斯皮尔伯格、莎朗·斯通都乐于表达他们对中国的政治态度,连正常的贸易摩擦都被抬高到“自由”、“公正”高度来打压中国,西藏、台湾等问题则一直被冠之“自由”名义进行干涉。而发动伊拉克的战争则表明,一旦他们认为有必要,就可以举起普世价值的大旗不惜动武。这就表明,中国必须摆脱欲辨无辞的窘境,要有自己的话语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就是对自身话语权的重大构建。它至少体现这样几个特点:一是与西方对话。本着实事求是理论品格,一方面肯定了普世价值的历史进步性,认为“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这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这是整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推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特别是让正义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首要价值。”另一方面指出普世价值的缺陷性和欺骗性。比如认为资本主义社会还不够“自由”“民主”,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要反对资本主义社会,就因为它是剥削和压迫人的社会,所以要推翻它,建立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比如民主,资本主义社会还不是真正的民主。这样,就意味着普世价值不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不再与社会主义是“两张皮”,而是社会主义内在性的属性,只不过资本主义发展在前头,这方面比社会主义更成熟而已。二是另起炉灶。价值观的核心是立场问题,在前社会主义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都是代表少数人利益立场,以这样的立场为价值观从而建立的社会制度,必定是不公正的。我们要建立一个以绝大数人幸福为指归的社会主义社会,所以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第一,它是我们认清普世价值的利器,从而为超越资本主义提供可能性。第二,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才能创造出一个真正的属于人的理想社会。第三,我们才可能突破现有的世界话语模式,打破西方话语权垄断,拥有自身话语权,使自己在国际舞台上保持独立性、完整性,把主动权抓在自己手里。否则,接受西方话语,道义上一输,只有被人家牵着鼻子走,落得被动吃亏下场。第四,给人类创造出新的价值,提供新的文明。比如“和平、良政、和谐、共同富裕、包容、平等互利”等观念,就为普世价值提供了新鲜血液,为什么它们不能成为普世价值呢?现在不是中国接受西方话语的问题,而是西方如何克服自己话语僵化、最终可能要接近、甚至接受我们话语的问题,一旦超越西方话语,我们就海阔天空。可以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崛起,使得东方文明再次喷薄,为人类发展打开了另一扇窗。
其三,从文化维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软实力的构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可以从两方面分析它对软实力的构建。
第一,从国内视角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民族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民族复兴是我们的理想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理想则是需要精神动力的,这个精神动力主要来自民族文化。因为,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本质力量的外现。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社会实践中积淀了稳定的、持久的对宇宙、社会、自我的总体性看法,形成了民族性的对待人的生命存在和意义的根本态度,这种看法和态度内化为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因此,中华民族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它既赋予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依据,也赋予中华民族刚健奋进的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主要来自民族文化的精华和核心——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对此如何理解呢?
一个民族的根本任务就是一要生存二要发展。那么,首先要有生存力,就是要善于适应、改造和利用自然,要勤于改变周围一切生存条件,勇于对一切不利自身发展的社会环境作不屈的斗争,这种生存力就表现为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体现了一个民族斗争性的一面,体现了积极向上的进取力。其次要有发展力,就是一个民族在实践过程中,除了要考虑上述如何与自然相处问题外,还要考虑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的问题。如果说人与人之间关系主要体现为利益关系,那么利益这根纽带固然可以凝聚人,但也极其容易离散人,而离散则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大的杀伤力。因此如何整合、规范社会关系,在传统社会中就成为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大事,这就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只有这种凝聚力才能保证一个民族的发展力。这种凝聚力体现了一个民族和谐性一面。这样,在斗争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斗争,斗争中有和谐,和谐中有斗争,这种精神高度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生存智慧。这种生存智慧就表现为团结统一、热爱和平的精神。如果说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中华民族提供了生存力和进取力,那么团结统一、热爱和平则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凝聚力与和谐力,这种凝聚力与和谐力就是一种发展力。由此,“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起到了对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证作用,这也是中华民族得以绵延不绝、创造了五千年辉煌的精神奥秘所在。这就可以理解党的十六大报告所说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的深刻含义了。
而“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从根本上说,是出于热爱自己的祖国,为了使生养自己的祖国更加富强昌盛,这就是爱国精神。这就是说,爱国主义精神恰似一根红线贯穿在所有民族精神之中。这就是,爱国主义是核心,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生存力,团结统一、爱好和平是凝聚力,这三者的关系恰似圆心与两端点组成一个圆,成为软实力中的重要因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第二,从世界范畴来看,中华文化以独特魅力吸引着世界目光。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来说,文化体现了人类认知、适应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对这种能力的总结,目的是为了使自身生活得更加美好。因此,任何一种有价值的文化都将获得人们的尊重和学习,都会吸引人们的兴趣。中华先民形成了自身有别于西方的辉煌灿烂的五千年文明,这对西方世界来说,无疑开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种空间。面对“现代化陷阱”如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社会分化和新的阶级冲突、贫富之间急剧的两极分化、全球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文化认同危机,消费文化下人的精神生活的表象化、环境破坏、战争灾难、民族宗教冲突、恐怖主义蔓延等问题,东方文化无疑给了西方以启发,如中华文化强调胸怀天下、自强不息、四海之内皆兄弟、协和万邦,追求民族团结、大一统、平等互利,崇尚以德服人、爱好和平、以和为贵。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消除和解决“现代文明病”提供了西方所所缺乏的智慧。诗歌、戏剧、曲艺、武术、书法、绘画、工艺、服饰、礼仪、中医、饮食、民俗文化、书籍,凡此种种,使我们在国际文化竞争中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提供了宝贵财富。大概精研人类文明的汤因比最有深悟,“东亚有很多历史遗产,这些都要使其成为全世界统一的地理和文化上的主轴。依我看,这些遗产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华民族的经验。在过去20个世纪中,中国始终保持了迈向全世界的帝国意识,成为地区性国家中名副其实的榜样。第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逐步培育起来的世界精神。”汤因比得出结论,“将来统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欧国家,也不是欧化的国家,而是中国。并且,正因为中国有担任这一未来政治任务的征兆,所以,今天中国在世界才有令人惊叹的威望。”汤因比因此提出“21世纪将是中国文化时代”的命题。
最后,国家软实力归根结底要落实到“人”身上。软实力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那么,民族复兴需要什么样的人格?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就是试图为健全人格公民的培养提供人格理想。社会主义荣辱观以三个层次四个方面内涵构成一个逻辑严密的体系而回答了实践主体与民族复兴之间的关系:第一个层次解决的是如何处理国家与公民之间关系,这就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第二层次回答的是如何建设国家和服务人民?这就是在处理物我关系上“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在处理人我关系上“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第三个层次解决的是处理个人自我身心关系,这就是“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当西方世界以个人主义为本位的道德观带来大量现代病时,世界的眼光再次聚焦辉煌的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有种说法认为东方道德文明才能医治现代文明疾病,无论如何,中华传统道德为医治现代文明病症提供了智慧,而这就是吸引力,成为软实力建设的宝贵资源。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台州学院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 李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