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产力定义的思考

2011-12-05 01:06:46黄文忠
党政论坛 2011年10期
关键词:生产力经济学马克思

○黄文忠

关于生产力定义的思考

○黄文忠

1.实例教训的启示。上世纪五十年代,研究兴建黄河三门峡水利工程规划时,著名水利专家黄万里先生因为反对工程上马而被打成右派分子遭到专政。但工程仓促上马二十年后因为泥沙淤积而被迫放弃,恰恰应验了黄万里先生的科学预料。对此,陈云同志作过自我批评,公开承认自己所定下的三门峡工程是“一个失败的例子”。类似问题并非绝无仅有。今天,在走向科学发展的时候,有足够数量的案例足够深刻的教训可以反思,提醒人们去作深层次思考。诸如,某地来了张书记,要求农民深挖;不久来了李书记,要求填平;第三年来了王书记,又要求深挖。这种“挖──填──挖”式的劳民伤财的案例实在是举不胜举,大多涉及工程基建、水利建设、采矿冶炼、绿化造林、垦荒造田等等投资大、工期长、见效慢的工程项目。

上述失败的实例表明,兴建大型水利工程足以作为人类控制洪水、征服自然的典型,的确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所必需。但是,出现三门峡工程那样的负面效应,却是服从政治需要拒绝懂行专家意见而强行盲目上马所带来的不良结果。我们曾经为了国家富强而发动大炼钢铁;为了老百姓有饭吃而号召大力种植粮食,而把种植其他作物当作“资本主义”妄加批判。说明,第一,发展社会生产力心须充分尊重懂行专家的意见;第二,行政权力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上所做的决策,应当以专门家事前科学论证为基础,主要是对不同方案的利害关系作出实事求是的比较而后下决心。上项目不可搞“政治挂帅”、“思想领先”。一旦出了不良后果,就要像陈云同志那样勇于担责,而不能把功劳归于自己,把责任推给上苍,对问题加以掩盖。第三,只有决策民主才能尊重科学。工程上马前不听专家有充分依据的反对意见,甚至对其施加政治压力直至加以迫害,研究表决时排斥持不同意见者,决策过程既不讲科学也不讲民主,似乎包括大人物在内的人们在大工程上马决策中是全知全能的,无所不能的;似乎“征服洪水、改造沙漠”的豪迈诗句只要挥动权杖就可以点石成金。笔者以为,这也是对“人们控制与征服自然的能力”的严重曲解下所产生的权力滥用问题,其运作机制为:不当理论影响干部,干部作出不当决策;不当决策等于滥用行政权力,势必带来不良后果。

上面所讲的实例教训和三点启示,都与生产力定义中人对自然的“控制与征服”有关。由此联想到目前所流行的有关生产力的定义存在着有待完善的地方。

2.生产力传统权威定义的一点疏漏。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辞典》(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所给出的定义,基本内容是新中国建国后三十年来所一贯沿用的,可以作为传统权威定义看待。许涤新版认为,生产力“即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它表明某一社会的人们控制与征服自然的能力”。强调的是人对自然的“控制与征服”。这一定义影响广泛深远,文字虽然简炼,但带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笔者以为,这一定义,比斯大林的观点要倒退,也比前苏联的代表性定义要倒退。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正确指出:“当人们讲到‘征服’自然力量或经济力量,讲到‘支配’它们的时候,他们决不是想说:人们能够’消灭’科学规律或‘制定’科学规律。恰恰相反,他们只是想说,人们能够发现规律,认识它们,掌握它们,学会熟练地运用它们,利用它们以利于社会,从而征服它们,求得支配它们。”这里,斯大林论述了人们“征服”和“支配”自然力量的前提条件及渐进过程,即对客观规律的发现──认识──掌握──运用。显然,“发现和认识”是“掌握和运用”的前提,决不可盲目蛮干。前苏联科兹洛夫、彼尔乌森主编的《简明经济学辞典》是这样给出定义的:生产力是“劳动资料和有生产经验的人及劳动技能并使用劳动资料生产物质财富的人。……在物质财富的生产过程中,人类不断地改进劳动工具,发明机器,掌握自然富源,征服自然力,丰富自己的生产经验,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扩大科学知识,从而保证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简明经济学辞典》中译本,第59页。1958年12月人民出版社出版)。虽然文字较长,但内容全面不留漏洞,对“发明工具”与“征服自然”二者之间的“手段──目的”关系表述严谨,对“掌握自然富源,征服自然力”的表述,要比许涤新版有关“控制与征服自然”的表述来得更加客观严谨,堵塞了那种人的主观意志可能被滥用的潜在因素。

3.运用传统定义指导实践容易带来不良后果。这种不良后果就是因为违反生产力规律而遭到惩罚。1958年用此理论指导大跃进,竟然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口号,于是“开荒开到山顶上,插秧插到湖中心”,连体育场也被用来搞“粮食产量跨纲要”。但是实践结果却是饿死3755万人。以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被迫大搞退耕还林、退耕还湖,性质是归还历史欠债。当年8000万人炼钢的效率,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除了GDP以外,都远不及今天宝钢两万人的效率。两者相比,决非4000倍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所能反映。三年大跃进损失按不变价格计算达人民币5000个亿。这样的经验教训值得记取,更需要从理论上予以纠偏。

4.马克思关于“主观生产力”的方法论借鉴。马克思分析活劳动在生产剩余价值中的作用时使用了“主观生产力”概念。根据马克思的这一方法论,可以把生产力中物的因素看作“客观生产力”,与“主观生产力”相对应。“主观生产力”和“客观生产力”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社会生产力。正如马克思对威廉·配第的名言所肯定的那样:“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主观生产力,土地是客观生产力。主观生产力和客观生产力的有机结合形成现实生产力。显然,创造财富的是现实生产力,需要主观生产力和客观生产力的有机结合。任何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生产力的理论和实践都是有害无益的。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片面强调人的因素,尤其是人的精神因素,大搞战备工程的“山、散、隐”,损失按不变价格计算达人民币5000个亿,带来的是社会生产力的破坏和倒退。那时候还常常宣传“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原材料”条件下依靠思想觉悟“创造”出了什么新产品,建成了什么大工程之类,似乎只要具有“主观生产力”,无需客观生产力配合就能够创造社会财富。这是对“人们控制与征服自然的能力”的严重曲解。

5.对传统生产力定义需要作出修正和补充。因此,笔者以为,对传统生产力定义需要作出修正,补充有关“认识自然基础上利用自然”内容,以防止对“控制与征服自然”含义的曲解和滥用。需要强调“控制与征服自然”是有前提条件的,就是“认识自然基础上利用自然”,包含有自然规律不可违抗,必须顺应自然要求的内涵。为了做到“认识自然基础上利用自然”,就要求真正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首先要尊重有知识人才的创造性劳动,发挥专门家的作用。而行政权力要做的是决策过程中的组织、比较、筛选、定盘,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周到服务,决不可随意插手属于专家的工作。

6.我国对生产力定义的实际理解经历了三个阶段。(1)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把“多快”和“好省”相提并论。其实,“多快”是生产的要求,而“好省”是生产力的要求。盲目追求“多快”的结果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这是把生产等同于生产力看待的结果。(2)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邓小平先生注重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的积极作用,找准了我国现实生产力中的短板即科学和客观生产力中的短板即技术,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上述理论付诸实践,首先就是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高新技术。(3)进入新世纪以来。胡锦涛同志继承邓小平理论,创导科学发展观,提倡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切实发展社会生产力,无论是提高主观生产力还是发展客观生产力,都要讲究科学,需要决策过程中进行科学论证。中国古人有讲究风水的习惯,《易经》成为国学的必修课。可以说这是在当时条件下的科学论证。中国古人也强调科学论证,这是中国人民的一个优秀传统。今天完全可以借助高科技手段加以实现更高层次上的科学论证,实现科学论证上的新飞跃。

显然,只有做到在“认识自然基础上利用自然”,才能实现“控制与征服自然”。因此,“认识自然基础上利用自然”,应当是生产力定义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借以尊重科学,实现科学发展,防止对生产力本质特征的曲解。据此,可以对传统生产力定义修正为:“生产力是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它表明某一社会的人们在认识自然基础上利用自然、控制与征服自然的能力。”

7.今天需要防止对“╳╳也是生产力”模式的滥用和泛化。邓小平同志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引用马克思的名言“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并首提“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理论,对于推动我国形成“四个尊重”的良好风气,对于落实“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方针,对于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所产生的威力,用“核爆炸”加以形容并不为过。自那时以来的三十多年时间里,出现了值得注意的一种偏向,社会上出现了把生产力定义泛化的现象,而且都持有似是而非的“理由”。什么人情融洽也是生产力,什么接待周到也是生产力,什么关系密切也是生产力,什么权力运用可以推动生产力发展当然也是生产力,还有贿赂是一种润滑剂所以也是生产力,甚至通过拍马屁可以得到诸多优惠因此也是生产力,违宪侵权实施强拆也是生产力,等等。要是按照诸如此类的“生产力”,那么,投其所好,可以作为“生产力”的还可以引出很多具体操作手段,诸如,“三陪五陪”、天生丽质、胡乱吹嘘、装点门面、天价烟酒、隐喻礼品、巧舌如簧、畸高课金、天价接待、公关包装,等等。无疑是“马克思──邓小平科技生产力”的经典公式的贬低,也是对知识劳动的否定。总之,是意味着知识贬值的复归。在腐败现象呈上升态势的今天,笔者以为,不能随意借用“马克思──邓小平科技生产力”的经典公式,对生产力需要谨防泛化。把人情、接待、关系、权力、贿赂、拍马、色情等非经济因素作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杠杆,显然这是把腐败行为掺杂到生产力发展中的庸俗表现,同理论经济学所讲的那个生产力不可相提并论,同“马克思──邓小平科技生产力”的经典公式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

8.今天迫切需要防止庸俗经济学在中国流行。庸俗经济学,不讲科学,专事辩护,理论浅薄而经不起推敲。马克思一百五十年前曾经对庸俗经济学作过深刻剖析,指出:同“科学的经济学”相反,庸俗经济学冒充客观,给“偏颇谄媚的诡辩”罩上科学的外衣,只是“解释最粗浅的现象”。马克思揭露了法英两国的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的庸俗经济学,指出:“现在问题不是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而是它对资本有利还是有害,方便还是不方便,违背警章还是不违背警章。不偏不倚的研究让位于豢养的文丐的争斗,公正无私的科学探讨让位于辩护士的坏心恶意。”值得警惕的是,有人把一百多年前在法英等国一度盛行的庸俗经济学企图搬进今天社会主义中国而冒充客观,在个人收入分配和生产力要素介入等问题上显得尤其露骨,这是非常不足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的是“科学的经济学”。任何企图把庸俗经济学偷偷塞进去的行为只能是帮倒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必须是正面的而不是负面的,是深刻科学的而不是浅薄庸俗的。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 李海生)

猜你喜欢
生产力经济学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宝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简明经济学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英语文摘(2019年11期)2019-05-21 03:03:30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红土地(2016年3期)2017-01-15 13:45:17
经济学
新校长(2016年5期)2016-02-26 09:28:48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湖湘论坛(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海峡姐妹(2015年9期)2015-02-27 15:13:07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杭州科技(2014年3期)2014-02-27 15:2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