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223300) 尚正永 江苏省昆山中学(215300) 陈炳飞
地理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要求,引导学生对具有完整情景的案例进行剖析和研究,进而生动呈现教学内容、深刻揭示地理规律、有效训练学生能力的情景式教学方法。目前,案例教学法已广泛运用于中学地理课堂,在具体运用中一般也重视案例教学的方法与规范,但教师应清醒地意识到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也有弊,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运用和如何运用。本文在分析案例教学优劣势的基础上,对如何灵活运用案例教学进行讨论。
案例教学法运用真实的或者模拟现实的教学情景,容易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和挑战欲,形成主动探究实际问题的兴趣;案例教学法将地理原理置于生动形象的现实事例中,当学生发现地理知识不仅是书本的或者教师讲解的内容,还是自己一些实实在在的生活经历时,会主动探索这些“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案例教学法需要学生与同伴共同分析、探讨,既要解释、论证自己的判断和观点,又要倾听他人的见解和成果,将单向的接受学习变成多向的合作学习,避免了学生单纯学习知识的枯燥和抽象,能有效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学习。
案例教学法通过提供有效信息、设置现实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现场思索、探究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先根据案例提出自己的观点,再在同伴不同的意见中寻求矛盾,最后就矛盾展开磋商形成共识或新的正确观点,并做出科学的归纳和表述。这种方法关注学生的探讨过程和思维质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从案例中获取和运用地理信息,以及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论证、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并对照地理基本原理反思人类活动的能力,进而从根本上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地理思维。
教材按照特定的结构、体系编写,难免会将有些联系紧密的内容按条块分割到不同的书本或章节中,如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自然条件、区位选择、地域类型、典型地域(如东北)分析等知识被分别安排在多本地理教材中,如果完全按部就班式地实施教学,势必会割裂原本相通的学科知识,使部分学生陷入“盲人摸象”式的学习误区。案例教学法可以运用一个或一组案例,将相关的主干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重新建构知识体系,进而融会贯通地理解知识的内涵、把握原理的精髓,活化对主干知识的理解。
案例教学要求教师精通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将书本理论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的方法和能力,可以驱动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提升自身素养;案例教学不再是教师单纯运用个人的知识去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而要指导和启发学生调动已有知识进行思考、交流和总结,教师会在与学生的交流和思维碰撞中产生新灵感、形成新体验,进而使自己的素养与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可见,案例教学法可以使师生互相启发、共同发展,实现教学相长。
地理案例来源广泛,许多现成的案例并不是专门服务于地理教学的,它们在内容、结构、方向、典型性和科学性等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局限性。有些案例典型性不够,并非同类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普遍代表,不能客观揭示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基本原理和普遍规律。有些案例导向性不明,要么表述过于晦涩,要么未能指向相应的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使学生在分析、讨论案例时多走弯路,甚至步入思维误区。有些案例思考性不丰,过于浅显、直白地表明地理原理,缺乏启发性,减小了学生的思考容量,难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有些案例时代性不强,教材案例更新速度较慢,而现实世界不断变化,尤其是人文地理现象日新月异,新的事件不断出现,有些现成案例偏离了最新的时代背景,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有些案例针对性不足,将不同地区同年级的所有学生当成一个整体,划一地提供案例,难以适合在地域背景、认知基础、接受能力和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学生。
地理学科具有自身的系统性,需要学生掌握其中必备的知识和基本的体系,单纯依靠案例教学难以传授系统的地理知识,无法全面达成教学目标。地理知识的特点多样,地理学科同时划归为“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既有科学性强的自然地理知识,又有实践性强的人文地理知识;同时,地理学科既有关于“为什么、怎么办”的程序性知识,又有关于“是什么、在哪里”的陈述性知识。地理知识类型多样、涉及面广,难以全部找到契合度较高的典型案例。案例教学的作用有限,案例只能揭示部分地理原理而不是全部,其中有的案例只能反映地理原理的某一侧面而不是全貌,即使在知识有限的一节地理课中,我们也常常难以用案例涵盖所有的教学内容,更不用说系统的高中地理教学。知识、案例的差异明显,有些地理知识是学生从未涉及的领域,难以找到适当的现实案例,有些学科内容抽象性强,学生很难、也不必都根据案例自主推导出结论。单纯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无法为学生提供一个系统而全面的学习平台,往往会缺漏部分知识要点,割裂缜密的地理概念、原理等知识间的联系,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学科知识。
案例教学从准备到组织都较为复杂,耗费师生的时间和精力较多,而高中地理教学安排的课时较少,过多运用环节完整的案例教学法较为困难。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量大,对教师而言,为了保证案例的质量及其讨论的深度与广度,不仅要广泛收集、精心筛选案例,往往还要修改完善案例,乃至创新设计案例;对学生而言,常常要提前研读案例并预习案例涉及的教学内容,有时还要和教师一起收集和选择案例。案例教学的课堂组织复杂,案例教学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研讨为主,需要学生研读、思考、分析、讨论、交流、归纳、表述,教师要进行合理分组、巧妙启发、灵活调控和科学评价,教学环节多、内容广、活动细、耗时长。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案例教学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和综合性,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学科素养、丰富的实践阅历、广博的知识积累,以及灵活的分析能力、高超的实践智慧,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轻松驾驭。
地理案例教学法利弊并存,虽然在激发学生兴趣、活化学科知识、启迪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并不适合所有知识的教学,对有些知识而言也不是最理想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学生认知基础和教学时间安排,因材施教地运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地滥用案例教学,即使采用案例教学法,也应灵活运用化案为例、多法并举、以案统知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尊重案例原有事实的基础上,将复杂的案例改造成简洁的例子,用以例导、例析或例证地理原理。这种方法既通过给出一些真实、典型、说服力强的事例,生动形象地实证、分析和诠释一些地理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通过削减案例繁琐的细节,使案例简约精炼、导向明确,减少了学生阅读案例的时间,使案例教学过程更加简洁、实用、灵活。这种方法以富有启发性的、有意义的接受教学为主,案例只是其中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适用于地理概念、分布等陈述性知识,以及部分自然地理内容的教学。
例如:在“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中,教师如果针对四种影响(气候、渔场、航海、海洋污染)都提供完整的案例,让学生逐一进行详细的分析,不仅时间不允许,也没有必要;教师如果直接讲解,又显得枯燥无味。因而,教师不妨将有些案例简化后呈现出来,如用“郑和下西洋”的案例证明洋流对航海的影响时,由于多数学生对该案例的背景有所了解,教师不必给出详细的情节,只需简要说明“郑和下西洋”的大致路线,就可以让学生思考“他们应在什么季节出海西行、什么季节返回?”,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能为学生腾出更多的时间,用来分析、推导地理原理。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异性特点,将案例教学和其它教学方法有机融合在同一节课中,它们不分主次、相互补充、相互借用。这种方法既重视案例教学的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或合作进行案例分析,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推理、表达和运用等多种能力;又灵活运用其它方法来弥补案例教学难以涉及的内容,以确保学科基础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由于多数课时的教学内容很难用“案例”一网打尽,加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认知需求,这种教学方法广泛存在于当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尤其是在必修2教学中,既要经常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又要不断解释一些新概念,这种方法较为实用、有效。
例如:在教学“工业的区位选择”时,教师可以运用宝钢、鞍钢的详细案例,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工业区位选择的变化及原因;还应灵活运用列表比较、图示分析等多种方法,对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进行理性分析和实例验证,让学生系统、透彻地理解其内涵。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运用这种方法时,要重视不同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自然过渡和巧妙衔接,将整节课打造成浑然天成的有机整体。
一节课中的所有教学内容都以案例为载体,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案例的分析、讨论展开,教师以一个综合性强的案例,或者一组关联度大的复合案例,容纳教学所需的所有信息,然后像播放“连续剧”一样逐步推出事件和设问,集约化地运用案例来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则扮演组织者、导航员和评价者的角色。这种方法借助鲜活的案例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形成直观体会和真切感悟,提升综合分析、解决和阐释地理问题的能力。由于能以案例囊括所有要点的教学内容有限,而且常常需要教师自己创编案例和教学流程,这种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并不普遍,常见于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教材本身就是以案例形式呈现教学内容的,如必修3部分章节;二是在复习阶段,教师围绕某一主题自编的案例专题讨论。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个特定的区域(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然后围绕某一地理要素(如工业化与城市化等等)或者某一知识侧面(如各种人类活动的区位选择等等),精心编制一个或一组案例,以此巧妙容纳大量的相关信息,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连续探究,自主打通知识间的联系,构建便于灵活运用的知识网络,增强宏观把握学科知识的能力,同时还能提升他们由此及彼的推导分析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迁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