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咸宁学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437100) 黄莉敏 河南郑州中学(450001) 杨刚玲
课程资源是一个集合概念,通常认为地理课程资源既是地理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地理课程实施的媒介。课程资源是新课改提出的全新概念,课程资源的丰富性、适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施范围和实现水平。
地理课程资源非常丰富,既有文字资料,如教科书、教参、期刊杂志,又有实物资源,如模型、地理园、标本等,既有活动资源,如课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活动,教师言语活动、体态语言等,又有信息化资源,如广播、电视、网络等。本次课程改革尤其强调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这种创造性的实施离不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支持,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理教学中,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体现课程资源开发的适切性,才能达到有效开发,最大化地实现课程目标的目的。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一标多本的时代,不同版本教材各有特色,各有优点。如何选取教材,整合不同版本教材的素材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通常情况课程实施有两种基本取向:忠实取向与创生取向。所谓忠实取向指课程实施者严格按照课程方案的目标、内容、要求进行教学,不折不扣地执行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犹如按图纸施工,施工者不能随意改动。新课程理念下提倡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即创生取向。教材呈现给教师开发、整合留有广阔空间:新课程教材设计具有开放性,如课文中设计思考、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等;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出发,增加体验性过程和方法,为教师将个人理解、经验、知识融入教学提供机会;教师要联系生活,联系师生实际,结合学校情况对教材及各种资源进行整合等。课程不是简单的纸质文本,而是生成的,是设计者、实施者、评价者共同完成与创造的产物。教师应根据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对教材素材进行适度取舍和创生,从社区、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教师通过对课程、教材进行某种改造,使它适合本地、本时代的情况,不拘泥于既有的方案或教材,实现教材由“素材文本”向“生成文本”转化。
对教材进行开发要杜绝两种极端:
一种是提倡开发地理课程资源,摒弃作为地理教学主要依据的教科书。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发现有的老师在教学中尤其是在公开课中,完全抛开教材,自己多方查找资料,重编教材,认为新课改就应该完全“创新”,编写的“教案”远远超过教材内容,费时费力,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实际上,教材的编写是大量地理教育专家心血结晶,教师一人或者几人短时间不可能达到专家整体水准。地理教科书是学生进行地理学习活动的范本,仍然是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因此教师一定要用好教材,用好教材的素材。
另外一种是对教材照抄、照搬,奉为“圣典”。对教材的所谓开发就是做加法,只要与本节相关,不同版本教材上出现的内容都加在一起。教材上的每一句话,甚至注释都反复研究,不断“延伸拓展”,对学生解释,要求学生会背。这种极端也是不可取的,完全违背新课改理念,加重学生负担。
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教材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的依据,因此,要充分利用教材,大胆开发课程资源。将教材与生活、社会紧密融合、沟通,发挥其“地理教学基本工具”的功能。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特别需要执教者的创造加工,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将教材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成为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教育内容,赋材料以生命的活力。
教师在开发整合课程资源时,注重把握教材基本原理、基本规律,选取体现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容易接受的案例,或将教材案例整合,使之充实、生动利于学生接受。
在新课程实施及教材开发阶段,教师是最重要的资源。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是最关键的资源。教师的素质、观念、学识、背景、性格都直接影响其对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同时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基本条件资源。因此要开发和利用好地理课程资源,教师应理清自己的“开发”思路,确保开发效度。
首先要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内容、模式等因素进行研究,再结合本地实际、教师、学生特点等选取教材;其次应用教材时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主体,将诠释教材的权威还给学生,让他们通过与教材的对话,重新思考和分析原先认为理所当然的世界;再者教师应明确教材是构成课程的要素之一,它不仅包括教科书,还包括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日常经验本身,他们都是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载体。教师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不能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资源,要恰当选取教材内容,适当增删。同时注重开发自身资源、学生资源、家长资源、社区资源等,让学生学习生活世界中的地理。
教师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是关键因素,因为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教育教学能力,实现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最优化。
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师由单一的课程执行者,变为课程资源的利用、开发和整合的建设者。充分开发、合理利用地理课程资源,把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课堂,进行事例论证,加强案例分析,注重地理过程的阐述,结合实际设计活动,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地理教师应通过辛勤的努力和创造性的工作,将原来鲜活的地理课程资源演绎得更加有声有色。如对郑州的学生讲地质构造时,学生感到抽象,教师可将家住在登封的同学拍摄的嵩山地质构造图片投影出来展示,学生的兴趣一下被激发出来,积极参与,在欣赏大自然美景同时学到了知识。
地理教师还应尽可能多地参加社会政治文化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并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的充实自己,以各种方式培训来提高自己,利用评价机制了解自己的进步,评判自己的成绩,监控自己的发展,发现自己的不足,挖掘己有的资源,以提高自身素质,为新课程改革做出贡献。
新课程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独特性、自主性,彼此之间又相互关联。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自主性,承认学生是发展的、有潜力的、有差异的人,是活泼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人,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学生,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实际、知识基础和思想状况,也是资源。学生是发展变化最大的资源,在课程开发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因此,在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中要把改变学生角色放在一个显著的地位。
课堂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是动态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在教师授课过程中,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促使学生的生活经验、智慧、理解、问题等不断生成涌现,不断形成新的课程资源。与此同时,布置合适的课外作业,使学生更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当课程开发者。
在实际课程资源开发中,存在完全放手任由学生自主开发,教师不管不问的情况。比如在新课改展示课中,有的教师为了突出“课改理念”,课前教师发放学案,让学生查找资料完成。课堂上教师一言不发,全由学生讲、评,“充分相信学生”。因为事先有指导,表演过程基本顺利,但也暴露一些问题: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理解不到位,存在一些盲点,教师在课堂上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没有及时指出。实际上新课改并不是不需要老师,教师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术业有专攻”,知识、能力、方法、经验各方面是高于学生的,对学生适时指点、评价、引导必不可少。
有一种名义上的开发学生资源,实际上还是由教师大包大揽,学生只是在教师规划好的轨道上行走,稍有“越轨”,便会被及时拉回。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疑问或奇怪想法,学生或教师的一个错误,不同意见的碰撞、突发性事件等,若做到处变不惊,就可生成不可预约的精彩。教师要用慧眼捕捉动态生成的资源。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指出:“学校最大的浪费是学生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学校的教育应该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和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不能脱离生活的沃土。
利用每天课前三分钟时间,向学生介绍一些与地理密切相关的地理时事,或口头表述,或用PPT展示,达成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资源与信息的引入注意联系地理知识,让学生感到其地理价值所在。最好采取由学生点评的形式,让学生发现其地理性。教师引导学生将一段时间发生的相关新闻归纳一起,提出相关问题由学生思考,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问题意识、提升知识迁移能力,创新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创新。
开发生活中的地理不能局限于“纸上谈兵”,停留在网络上查找、纸质文本上寻求,应该深入到生活实践中去,开发生活中的地理资源。如引导高中生针对本地交通拥堵现状发起“拼车行动”,每逢周末住校生回家,顺路拼车,减少汽车出行率,为缓解交通拥堵、节能减排做出自己贡献。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每个人都是社会的组成,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是可以为环境改善,交通拥堵缓解做出贡献的。
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及教师特点等因素采取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原则。地理课程资源纵然广泛,但是不同地区蕴藏的自然与社会资源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学校自身发展状况不同,师生开发课程资源要结合实际情况。
课程资源开发还要考虑到学生与教师的情况。针对学生资源开发,既考虑共性又考虑差异性。即开发时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智力发展、情感态度等因素,还要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有的学生研究能力较强,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有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较强。针对不同特点进行分工,合作开发。对老师而言,个人特点能力也不相同,依据个人情况开发资源,发挥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