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革命诗僧黄宗仰的人生轨迹
——读沈潜《出世入世间:黄宗仰传论》①

2011-04-02 23:18何建明
东吴学术 2011年2期
关键词:佛教文化佛教历史

何建明

随笔与书评

清末民初革命诗僧黄宗仰的人生轨迹
——读沈潜《出世入世间:黄宗仰传论》①

何建明

对于中国近代佛教文化的复兴运动来说,乌目山僧黄宗仰无疑是一位不可替代的重要人物。是他,“身乎方外而心系家国”,积极投身于清末民初救亡图存的历史洪流之中,与孙中山、章太炎、邹容、宋教仁等晚清资产阶级革命志士,为了民族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相互支持,并肩战斗,被时人称为“救世菩提”,以“大雄无可畏,法法妙从容”的实际行动,将佛教的积极救世精神宣扬于天下,影响了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加入到学佛护教的行列中来。同样是他,“复古清规,兴新教育,裁制剃度,革除应赴”,积极投身于清末民初佛教除弊开新的复兴大潮之中,与杨仁山、释寄禅、章太炎、释月霞、苏曼殊、李证刚等佛教振兴运动的先行者们,闻风相悦,披荆斩棘,深为佛教界所推崇。当时僧界领袖、宁波天童寺住持释寄禅的 《寄怀乌目山僧》诗云:“心中常有乌目僧,每谒不见应我僧。若忆玲珑岩窦好,可来同倚万年藤。”与他同时代的梁启超甚至著文称:“宗仰上人,可谓我佛教界中第一流人物也;常慕东僧月照之风,欲为祖国有所尽力。海内志士,皆以获闻说法为欣幸。”黄宗仰不仅是一位民族民主革命家、近代佛教文化复兴运动的先行者,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国学大师钱仲联看到沈潜和唐文权编辑的 《黄宗仰集》后赋诗云:“全集编成法教新,奇峰乌目此嶙峋。频伽大藏规弘布,革命诗僧第一人。”

正是这样一位在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承前启后的革命诗僧,长期以来知道其人者寥寥,而研究他的人则更少。令人欣慰的是,沈潜的《宗仰上人集》和《黄宗仰传论》的相继出版,从根本上弥补了这一重要的历史缺憾,为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近现代佛教史增添了新的篇章。

《黄宗仰传论》的第一个特点,是视野宏阔,知人论世。

已故历史学家陈寅恪和宗教史家汤用彤都非常强调对历史上的文化人物的研究要具有“同情的理解”,即要努力回到所要研究的对象的历史现场,设身处地去感受历史人物的思想与实践。作者沈潜多年来一直研究近现代中国史,尤其是对黄宗仰所生活和奋斗过的清末民初的那段历史有相当深入的研究,而且他长期工作和生活的常熟,正是黄宗仰的故乡。他正是带着浓郁的乡土情怀和使命感来开展黄宗仰的研究。从乌目山下、言偃故里,到米行人家,再到清凉出家和金山受戒,作者以生动而细腻的笔触试图把我们带到生养黄宗仰的那个特殊的历史现场。因此,作者是把黄宗仰的研究放入到清末民初,甚至是近百年来的中国社会文化的历史巨变之中,努力“将黄宗仰置于所处时代的历史语境中加以考察和研究”。

黄宗仰不是一般的历史人物或佛教人物,而是与清末民初那段中国历史社会的空前变革有着直接关联的重要参与者和著名推手。正如历史学家戴逸在该书序言中所说:“黄宗仰生活的年代,正是世纪之交中华民族面临瓜分危机的存亡之秋。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面对由此而引发的社会思潮的涤荡,黄宗仰与同时代的许多有识之士一样,经历了始则对清廷抱有幻想,继而同情维新运动,最终拥护共和政体的人生征程。特别是一九○三年前后,由拒俄运动及苏报案而起的清末革命浪潮中,黄宗仰为革命奔走呼号,实现了其政治思想的跨越。民国初年,在围绕国会选举与宋教仁案的复杂政潮中,黄宗仰频频发言,针砭时弊,显示出一名民主主义政论家的政治良知与爱国热忱。”“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政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对黄宗仰的考察与研究,实际上就是对清末民初那段中国变革历史的一些历史性事件的重新探索与思考。清末的张园演说、庚子国变、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苏报》案”、上海光复以及民初的反袁风潮等等这些黄宗仰参与其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实际上都是清末民初各个历史变革时期的关键点。如果真正深入地展开这些重大历史事件,无疑需要相当大的篇幅,作者并没有铺陈这些历史事件,而是在大量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着重于对黄宗仰在这些重大历史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与影响的探讨,凸显出黄宗仰在二十世纪初期这场中国历史的巨大转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历史使命感及其所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

与此同时,黄宗仰也是清末民初中国佛教复兴运动的重要人物,作者又抓住黄宗仰先后进入爱俪园校刊大藏经及协办华严大学、民初鼓吹革新佛教和劝缁门急输国民捐、后来主席金山、最后重兴栖霞等近代佛教复兴运动中的重要历史场景,经过深入的考察与分析,充分肯定了黄宗仰对于近代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历史贡献。

《黄宗仰传论》的第二个特点,是史料丰富、史论结合。

黄宗仰对近代中国佛教文化复兴运动的重要历史贡献,是与他出家前后强烈的爱国救世情怀有直接关系的。为了体现视野的宏阔,作者翻阅、搜集、整理了大量的第一手历史与佛史的文献资料以及大量相关的研究成果资料,为本书的成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作者就在近代史学家和佛学史家唐文权教授的指导之下到全国各地搜集、抄录和整理有关黄宗仰的文献资料,并于世纪之交出版了这部耗费了其十五年心力的 《宗仰上人集》,受到著名学者章开沅、卞孝萱等的高度评价,至今该书仍是研究黄宗仰最重要的一部文献集成。在此基础上,作者又花了近十年时间搜集黄宗仰研究的相关历史与佛史资料数百种,包括清末民初的报纸杂志、人物文集、年谱、日记、书信、各种回忆录、纪念集和档案史料、志书、文史资料、国内外研究著作、论文及图录等等,并走访了许多相关的历史人物及学者。在此基础上,作者循着黄宗仰的历史足迹,从身世到出生、出家,到参加清末民初民族民主革命及佛教复兴运动,在大量的文献资料中游刃有余,史论结合,将黄宗仰波澜壮阔的一生,刻画得动静相宜,真实可信。

一般人把出家为僧看作是看破红尘而出世,时人解读黄宗仰出家也如是说。黄宗仰一八六五年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生而颖悟绝伦,自幼博览群籍,尤工诗古文辞”。他的父亲和兄长希望他能继承家业,他却在一八八○年十六岁时选择了出家为僧。这样的一个家庭处境,按说是不会出家的,况且,在晚清时期,佛教在社会中的形象非常低落,出家被看作是出世的无奈选择。所以有人将他出家为僧,理解为受其母亲信佛的影响和读书“旁及释家内典,因飘然有出世之想”(冯自由语)。而与黄宗仰曾经在中国教育会共事过的蔡元培则认为,黄宗仰出家是受了其师翁同龢的影响。因为黄宗仰小时候曾拜师于这位同乡硕儒,颇有师徒之谊。翁氏成为进士、入宫当了光绪的老师后,有一次回乡省亲,甚赞宗仰诗文“辞茂义幽,莫测其际”,并劝告弟子:“子习举子业,住著自缚,倘入缁门,慧海之舟楫也。”但是,从黄宗仰后来的表现来看,我们应该相信黄宗仰当年不是因“有出世之想”而为僧,而是因“愤世”而为僧。在这方面,作者利用大量第一手文献,做了较可靠的深入分析,认为来自母亲和家乡寺院文化的影响,多少培植了黄宗仰童年的向佛的因子,但更重要的是他身处内忧外患的乱世,知识和佛教义理的启迪,使他面对现实的无奈、前途的茫然和人生的苦闷,最终作出了有别于世俗的人生选择,即“虽出世而心乎用世”。这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而且是在那个时代不难理解的一种自贵其心、大雄无畏的人生追求。因为,就在他出家的前后,杨文会吹响了佛教文化复兴的号角,而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受杨文会等人的影响高扬佛教的积极救世精神,开启了救亡图存的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

作者对黄宗仰出家精神境界的分析,并没有停留于其出家时期的处境及相关资料,而是进一步贯穿于其后随着社会处境的变换所表现出来的受戒、交游、张园演说、庚子国难纪念、发起中国教育会、捐助女学,到获得“革命和尚”雅号,再到民初刊刻大藏经、协办华严大学、讨袁复辟、革新佛教和分灯栖霞等等一连串的言论和实际行动之中,将“虽出世而心乎用世”和“以佛法作世间法”作为黄宗仰一生的主线,把黄宗仰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爱国爱教的精神风貌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黄宗仰传论》的第三个特点,是通过对黄宗仰从愤世到应世、从出家到弘法、从顺时到契机的角色转换,凸现出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崇高的爱国情怀对于黄宗仰自觉地投身于现代佛教文化复兴运动的重要意义。

清代以后佛教的衰退,最主要的表现为住持佛法的僧伽文化素养的普遍低下,有文化的僧才寥若晨星。晚清到民国时期的佛教复兴运动,主要得力于杨文会、释寄禅、释月霞、释谛闲、释印光、释太虚、释圆瑛和释弘一等一大批文化缁素的兴起。因此,佛教的复兴,实际上主要还是佛教文化的复兴。黄宗仰作为大力推动这场佛教复兴运动的早期代表,在本书作者的笔下始终展现出一个具有高度历史觉悟的文化僧形象。

黄宗仰的出生地常熟,是一个历史上“举凡政治、文化、艺术、科技等领域,代有名家”的文化发达之区。他自幼聪颖,好博览群籍,尤工于诗古文辞,出家前后就学于晚清名流学士翁同龢、王伊等人,通读内典,旁及中西政治学说,并广涉琴棋书画、园林艺术等。因此,他到江南名刹金山寺受戒后留为知客,不久,又被得戒师,也是被当时教界称为“禅定第一”的金山法主密源大定念其才德兼备,许为法器,传法授记,并晋升为金山监院之要职。就在他担任金山寺知客师时,来寺参访的上海犹太富商哈同及夫人罗迦陵,深赞其佛学造诣和书画艺术,慕名皈依而执弟子礼。数年后,哈同夫妇在上海筹建花园并建佛经堂,礼聘宗仰上人主其事。黄宗仰来上海后,“受罗夫人香花供养,几于无言不从”(冯自由语)。正如作者所指出的那样,“因了与罗迦陵这段特殊的因缘,也依托了其有力的经济后盾,在黄宗仰渐次投身入世事业里,从热心于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的办学,到支持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活动,从营造爱俪园到校刊《频伽精舍大藏经》等,其背后均有罗迦陵的信赖和支持”。

来到上海的黄宗仰,除了主事爱俪园和经堂,还因诗文画艺而广结当时的社会精英——江浙知识界的革命志士。一九○○年他参加了许幻园、李叔同等人组织的海上画公会,“广接四方志士,声名噪于遐迩”。他又相继结识了在上海的江浙知识界革命志士章太炎、蔡元培等人,很快成为张园演说、庚子纪念活动、创办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等的主角之一。作者向我们描绘了一幅黄宗仰因为良好的文化修养和爱国情怀而与江浙知识界志同道合,并相互砥砺、共赴国难,振兴佛教文化的爱国爱教的生动画卷。

何建明,一九六五年生,湖北蕲春人,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教授,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① 沈潜:《出世入世间:黄宗仰传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佛教文化佛教历史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
新历史
从佛教文化中汲取精进的智慧
佛教文化研究专辑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