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地震灾害及其经验教训*

2011-04-02 18:37王志秋李成日
地震科学进展 2011年9期
关键词:救援队灾害救援

陈 虹 王志秋 李成日

1)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 100085

2)中国地震局,北京 100036

海地地震灾害及其经验教训*

陈 虹1)王志秋2)李成日2)

1)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 100085

2)中国地震局,北京 100036

介绍了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的7.3级地震灾害、受灾国政府应急响应、国际救援行动的情况。总结了海地地震应急救援的经验及其启示。

海地地震;灾害;应急响应;紧急救援;经验启示

引言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0年1月13日5时53分在海地(18.5°N,72.5°W)发生了7.3级地震。由于地震距海地首都太子港仅16 km,震源距地表不过10 km,因而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次地震是海地自1770年以来遭遇的最强地震。其造成的人员伤亡人数远远高于其他同等级别的地震。主要原因是地震发生在人口密度大、建筑物几乎无抗震设防能力的城市。地震使海地的首都太子港遭到严重破坏,医院、港口、机场、道路等基础设施破坏严重。政府功能瘫痪。社会安定遭到威胁。震后灾情评估难度大,在各种国际组织的协助下震后很长时间内才给出灾害评估报告。震后国际社会迅速做出反应,在第一时间展开救援。成为自2003年印尼地震海啸以来又一国际大救援。这次灾难的应急处置和协调难度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可以从中吸取很多经验教训。

1 灾害情况

据海地政府的统计,地震造成了222650人死亡(相当于其总人口的2%),310930人受伤。其中海地政府工作人员中的33%遇难,联合国的102名工作人员遇难。8名中国维和人员遇难。

共有403176栋建筑物遭到破坏。其中80609栋被彻底毁坏无法修复,104572栋遭到严重破坏需要修复后才能使用,217995栋轻微破坏可以继续居住。3万栋商务建筑和大量基础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130万人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内,50万人离开受灾地区涌入农村。太子港杜桑·卢维图尔国际机场的控制塔遭到严重破坏,海地主要的港口坍塌,无法运营。主要码头沉没。严重影响了震后应急救援工作的开展。许多公路由于路面断裂或瓦砾堆积导致交通中断。地震破坏了海地唯一的一个海底通讯电缆致使通讯中断。教育设施损失严重,4992所学校被毁坏,超过100万的学生和5万的教师受灾,地震夺去了38000名学生、1500名教师和教职人员的生命。海地卫生医疗系统受损严重。在海地受灾最重的3个地区Ouest、Sud-Est和Nippes,60%的医院被毁坏。超过67所医院及医疗中心倒塌或不能再用。在首都太子港,80%的学校被毁坏,60%的政府、行政和经济基础建设被摧毁。

由于地震发生在首都,造成海地政府的官员伤亡惨重,政府各部门陷于瘫痪。太子港和其他受灾的城市都普遍缺乏饮用水和食物,人们生活在拥挤和不卫生的环境中。由于缺水少粮太子港抢掠横行。雪上加霜的是地震造成海地国家监狱受损,约4000名犯人出逃,造成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使灾后救援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灾害评估结果显示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达78亿美元,相当于该国200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其中私营企业的损失达57.22亿美元,占70%,政府部门的损失达20.81美元,占30%。住房、医院、学校、道路、港口及机场等有形资产损失43.02亿美元,占55%。企业停产、财政收入减少、失业、生产成本增加等无形资产损失达35.61亿美元,占总经济损失的45%。

2 应急救援

2.1 海地国内的应急响应

地震发生后首先响应的是海地居民。当地社团自发组织了成千上万的人立即投入到救援中。邻里、朋友、家庭以及陌生人互相帮助,挽救了数千人的生命。此时政府和国际社会还处于动员部署阶段。

包括海地总统府、议会大楼、法院等大量政府部门的设施受到破坏,许多政府工作人员伤亡。国家灾害危机管理系统损坏,应急运行中心所处的内务部政府大楼和民防局被摧毁。太子港的消防站严重受损。政府的交通运输工具不能用。地震前只有少数政府工作人员有手机。这些因素影响了政府在第一时间的应急反应。但是,虽然指挥总部被摧毁,海地民防局还是在震后第2天开始工作,并建立了高层的救援协调机制。部长委员会每天与国际救援代表见面协调救援事宜。震后3天来自民间和政府部门的人员组成了6个工作小组,负责协调卫生、食物、饮用水、燃料与能源、恢复重建及临时安置帐篷等事务。每个工作小组均有1位部长或资深管理人员负责指挥。

2.2 国际应急响应

地震发生后海地政府通过不同渠道呼吁国际援助。立即有国际搜救队启动。在震后24小时之内,27个国家表示可以派遣搜救队,3个国家(冰岛、多米尼加共和国及美国)的搜救队已经抵达灾区。48小时内有6支国际搜救队开始了现场搜救。中国国际救援队震后35小时抵达海地首都太子港并立即投入到搜救工作中。截止到1月15日,有26支国际搜救队抵达灾区。1月23日,海地政府表示搜救工作告一段落。67支国际搜救队共救出134个幸存者,创造了国际救援的最好纪录。其中:

多米尼加共和国派出20名技师帮助修复海地通讯,12名灾害管理专家,48名医生,8个移动诊所,28个移动厨房,100个重型建造设备。是第一支到达灾区的国际救援队伍。

美国分别派出加利福利亚州70人搜救队、纽约州第一特勤队、德克萨斯州第一特勤队、弗罗里达州72人搜救队、维吉尼亚州搜救队在灾区开展搜索与救援。

中国派出由50名经验丰富的搜救队员、医护人员和地震专家组成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并携带3条搜救犬和搜救、医疗装备,飞赴海地地震灾区,开展被压埋人员搜救和医疗救治等工作。中国台湾派出23人救援队,并携带2条搜索犬。

加拿大派出100人的医疗队,并携带野战医院等设施以及加拿大救援队5人携带5条犬。

英国派出一支71人搜救队,并携带专业重型搜救仪器及2只搜救犬,“快速英国”救援队派出4人搜索队,英国SARAID救援队派出9人搜索队。

德国分别派出来自THW救援队的4名救援队员和10名水净化队员、22名德国消防救援队队员,并携带4条搜索犬,14人德意志救援队员并携带1条犬。

俄罗斯派出42人搜救队,并携带6条搜索犬和47人的医疗救援队赴海地救援。

日本派出由搜救队员和医生组成的100人救援队,并携带野战医院。

韩国派出35名搜救队员。

卡塔尔派出26名救援人员开展了搜救和医疗救护工作。

孟加拉国派出由20名医生和10名卫生技术人员组成的医疗队。

印度尼西亚派出由30名医疗人员、10名搜救队员、10名电气技术人员以及25名结构和通讯专家组成的75人救援队伍。

伊朗派出了由5名医生、3个护士和6名救援人员组成的救援队伍。

以色列派出40名医生、20名护士以及救援人员组成的队伍并携带野战医院、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设备。同时,还派出了法医鉴定小组和220人的搜救队。

亚美尼亚派出52人搜救队。

比利时派出61人救援队并携带4条搜索犬。

荷兰派出63人救援队并携带8条犬。

波兰派出54人搜救队和一支医疗队。

葡萄牙派出32人救援队。

西班牙派出由搜救人员和灾害评估队员组成的39人队伍和15条搜索犬。

瑞士派出41人搜救队。

土耳其派出20人搜救队。

匈牙利派出6人搜索队并携带3条犬。

冰岛派出36人搜救队。

法国派出13人COSI救援队携带5条犬、法国PDLI救援队9人3条犬、法国民防救援队68人6条犬。

意大利派出12人救援队。

牙买加派出150人搜救队。

墨西哥派出由搜救队员、医疗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的202人救援队。

尼加拉瓜派出由搜救与医疗队员组成的31人救援队。

秘鲁派出8人快速救援队、7人BUSF搜救医疗队。

哥伦比亚派出231人救援队并携带21条犬。

巴西派出50人搜救队。

智利派出61人搜救队。

古巴派出30人医疗队与已在海地的400人医疗人员建立了30个野战医院。

巴拿马派出SINAPROC救援队的22人,巴拿马民防搜救队的24人和4条犬。

萨尔瓦多派出12人搜救队。

南非派出39人救援队并携带3条犬。

此外,危地马拉、洪都拉斯、阿根廷、厄瓜多尔、巴拉圭、委瑞内拉、乌拉圭等国家也派出了搜救队伍。

海地地震救援的另外一个特色是大规模的军队开展救援。共有来自29个国家的48000名军人、30艘海军舰船、38架运输机和58架直升机加入到本次救援行动中。其中,美国派出了33000名军人、4艘海岸警卫舰、12艘海军军舰以及大型运输机和直升机等。军队投入到搜救、治安维护、医疗、运输、救援物资、基本生活条件的救助上。

联合国、欧盟、美洲国家组织等政府间组织也积极开展救援行动。联合国海地稳定特派团建立了紧急联合行动中心总体协调各方人道主义响应力量和行动。13人组成的联合国灾害评估队(UNDAC)在太子港建立了现场协调中心。在Jacmel和Léogâne分别建立两个分中心。负责协调当地政府及各种国际救援力量。UNDAC在灾区开展了初期的灾害和需求评估工作,为后续的救灾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世界银行派遣了一支灾情评估团队前往海地,负责评估地震灾害损失,协助制定震后重建方案。

大量的非政府组织和私营机构在海地地震救援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国际乐施会、国际红十字会、粮食济贫组织、世界宣明会等非政府组织在灾后医疗救护、食物、帐篷、救援资金和物资的筹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联合国的协调下,有430万人得到了粮食救济,150万人得到了紧急庇护所,灾区修建了1万多个厕所,近50万人通过以工代赈项目得到了短期就业,还有4万多个农户得到了种子和工具。

在救灾资金方面,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给予了大量的物质和资金援助。震后半个月内,来自95个国家、13个国际组织、101个非政府组织、270个私营机构分别给予了价值3.8亿美元的物质和10亿美元的资金援助。

2.3 应急救援存在的问题

首先,应急设施和应急组织机构瘫痪,包括总统府在内的许多政府办公设施遭到破坏,政府官员伤亡惨重,造成震后第一时间的紧急救援无人指挥、组织和协调。其次,通讯中断,震后海地国内的通讯完全中断。各组织机构间仅靠少数海事卫星进行联络,不能及时了解灾情信息。第三,交通运输难,地震造成太子港唯一机场破坏严重,大量地震废墟造成路面道路交通不畅。许多国家或组织的救援人力物力无法及时运抵灾区。第四,医疗问题,许多医院被震倒,医疗救护人员缺乏,导致很多受伤的灾民得不到及时治疗。遇难者遗体得不到及时处理。第五,灾民安置难,临时避难场所数量不足和条件简陋。很多人露宿街头,导致民众饥渴严重,抢掠不断,造成街头治安问题严重。第六,由于参与救援的各种组织、队伍太多,加上军队的介入,导致现场的指挥和协调难度大。第七,灾后疫情爆发,由于海地震后重建缓慢、地震灾民居住条件恶劣,合格饮用水设施严重缺乏、卫生医疗条件差,2010年10月海地爆发霍乱疫情,导致近5000人死亡。

3 恢复重建情况

灾害评估结果显示,海地的恢复重建需要140亿美元。国际社会先后捐助了53亿美元用于海地地震的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但是,震后半年地震造成的98%的废墟和垃圾没有清理,有130万难民仍然住在临时帐篷营地内。大多数帐篷没有电、水和污水处理。帐篷已开始破裂。帐篷营地时常发生针对妇女的犯罪。海地地震1年后,仍然有100万难民居住在帐篷里。灾区的恢复重建进展十分缓慢。

在海地地震的恢复重建工作中,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推出“以工代赈”救助计划,组织灾民自救,清理地震造成的废墟。目前已有约50万海地人参与“以工代赈”救助计划。他们得到了临时工作,得以养家糊口。同时它能够让海地人着手重建自己的国家,帮助恢复灾民的希望与尊严。

4 经验教训

海地地震后,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学术团体从建筑物抗震设防、地震应急准备、震后应急处置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反思与总结。

首先,海地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缺乏强制执行的建筑法规,建筑施工质量低劣,抗震的建筑极少,甚至像总统府、国民议会这些重要的建筑物也没有防震的措施。此外,房子建设缺乏规划,随意搭建,有些房子建在地基不牢的斜坡上。这样的情况在我国的农村及偏远山区是存在的。当前我国广大农村房屋抗震能力与建筑抗震设防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原因是,农村住宅建设抗震设防管理相对薄弱,缺乏规范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具体的技术指导;部分农民建房随意性较大,不能科学合理地选择建设场地,难以避开活动断层的影响;缺少规范的抗震设计,存在着基础与地基不牢固、结构强度不足、跨度过大、稳定性差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制定针对农村、山区等地区区域特点的抗震设防技术地方标准。配套具有一定操作性的指导性建设指南。通过政府给予补贴等方式在我国的农村及偏远城镇地区逐步推行抗震设防建筑标准。此外,基础设施对于震后应急救援非常重要,建议适当提高我国地震多发地区的学校、医院、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抗震设防标准。

海地最近的一次大地震发生在250年前,没有任何海地人曾在国内经历过地震灾害。海地大多数人没有受过防震减灾教育,他们不知道地震后应如何反应。海地的地震幸存者描述地震时人们高度恐慌,大部分建筑物倒塌,许多海地人紧紧抓住水泥支柱,因为他们以为那很坚固。政府一直将精力放在应对洪水和飓风上,应对地震灾害既无经验也无准备。我国很多地区也有类似的情况。有些地区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破坏性地震,但是近年来地震活动相对不多,导致从政府到老百姓地震意识不到位。建议建立我国地震应急准备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强化各级政府、企业、社会及家庭地震应急准备。

在震后应急救援的指挥与协调方面,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办公室总结认为,由于来自各国、各种组织的各种救援队伍众多,各自对现场救援的安全评价标准和处置的措施不一样,救援队的能力、救援方法、救援装备标准不一,现场信息交流与发布方式各异,导致现场救援协调困难很大。联合国认为,建立救援队伍的国际救援最低标准是近年来国际救援中总结的最重要的经验。尽管2005年以来,联合国开始对各国的国际救援队开展能力评估,建立了国际搜索与救援工作指南。但是,在参与海地救援的69支国际救援队中只有8支接受过联合国的救援能力评估。海地地震救援中这8支救援队之间的合作无懈可击,因为他们在相同的标准下工作,使用相同的标注标识系统,具备同样的装备和能力,以及评估过程中的互相了解使得合作得以顺利进行。我国汶川地震救援现场也出现过类似的现象。应该参照联合国国际搜救指南,尽快出台我国地震现场紧急救援相关规范和标准工作程序,加快建立我国国家、省级、市县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建设标准,规范地震紧急救援队伍建设以及地震现场的救援行动、信息、标志标识。

由于时间和距离因素,专业搜救队往往需要24~48小时才能抵达灾区开展救援,历次地震救援结果的统计表明,地震后头3天是救出幸存者的黄金时间。震后第1天救出的被困人员存活率最高,阪神地震救援中救出的幸存者中的77%是由群众邻里自救互救救出的。灾区自身的应急救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建议我国政府加大社区应急建设投入,从国家层面建立社区地震应急救援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加强地方和区域的灾后社会救援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地方和民众的自救互救能力。

最近全球巨大自然灾害频发,国际救援已成为巨灾应对的重要方式。从海地地震国际救援来看,很多国家派出多支救灾队伍。如美国派出了加利福利亚、纽约等4个州的城镇搜救队到海地开展救援,德国、法国、英国等也针对灾区需求纷纷派出多支不同功能的救援队伍。不仅有力支持了受灾国的救援,还锻炼了自身队伍,从巨灾应对中吸取经验。中国国际救援队建队10年来参加国内外救援行动近20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救援队管理和启动动员机制日益成熟。但是,我国27个省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锻炼机会非常少,有些救援队建立以来还没有机会应对地震灾害,更不要说应对巨大灾害。救援经验严重不足,救援队的启动动员过程需要磨合。建议我国应该选择地震多发地区的省、市级地震灾害救援队参加联合国的搜救队能力测评,获得国际救援队资质后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救援,快速提升我国地方救援队的能力。此外,汶川地震后中国国际救援队进行了扩编。扩编后的救援力量得到极大增强。但是,仍然是一支以搜救为主的救援队,应该进一步扩充国家救援队救援领域。除了搜救和医疗外,应加强中国国际救援队危险物质检测与处理能力建设,比如日本9.0级地震海啸引起的核泄漏处理等,把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正建设成一支综合性的救援队伍。

(作者电子信箱,陈 虹:chenhongicd@163.com)

[1]Response to the Humanitarian Crisis in Haiti.Inter-Agency Standing Committee.2010

[2]Paul Kovacs.Reducing the risk of earthquake damage in Canada:Lessons from Haiti and Chile.Institute for Catastrophic Loss Reduction.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2010

[3]Haiti’s emergency response:an early assessment.http:∥www.rusi.org/analysis/commentary/ref:C4B62EFB6E2AE8/

[4]2010 Haiti earthquake.http:∥en.wikipedia.org/wiki/2010_Haitian_earthquake

[5]One year on Haiti Earthquake Response.World Vision.2011

[6]Abhijit Bhattacharjee,Roberta Lossio.Evaluation of OCHA Response to the Haiti Earthquake.2011

[7]Rhoda Margesson,Maureen Taft-Morales.Haiti Earthquake:Crisis and Response.2010

[8]Earthquake Preparedness:What the United States can Learn from the 2010 Chilean and Haitian Earthquakes.U.S.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2010

[9]GLOBAL:Search and rescue standards turn 20.http:∥www.trust.org/alertnet/news/global-haitisearch-and-rescue-standards-turn-20.2011

The Haiti earthquake disaster and lessons learnt from emergency response

Chen Hong1),Wang Zhiqiu2),Li Chengri2)
1)Institute of Crustal Dynamics,Beijing 100085,China
2)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Beijing 100036,China

An overview is presented on the January 12,2010,Haiti earthquake disaster,including the casualties,damages and economic losses.The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emergency responses after the earthquake are described,and challenges and difficulties during the emergency response are analyzed.Suggestions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on emergency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in China are given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in China.

Haiti earthquake;disaster;emergency response;lessons learnt

P315.9;

A;

10.3969/j.issn.0235-4975.2011.09.009

2011-05-13;

2011-05-25。

2010年中国地震局行业科研专项“大地震灾害救援现场关键环节标准工作程序及其管理系统研发”(编号201008008)。

本文根据参考文献[1-9]的相关资料整理而成。

猜你喜欢
救援队灾害救援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紧急救援
青岛炼化救援队:鱼水情深 共抗时艰
3D打印大救援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福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 招之即战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救援行动
《灾害来临怎么办?》
紧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