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燕 何粤红 李超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病因未明。该疾病可导致记忆、认知损害及非认知的行为症状,是最常见的一种老年性痴呆症。近年来,研究发现AD患者大脑中老年斑(senile plaque,SP)的主要成分淀粉样β肽(amyloid β peptide,Aβ),可能是该病发病机制中的起始因素和关键环节[1]。Aβ在大脑中的过量生成和聚集、沉积可引起神经元钙稳态失衡,自由基大量产生,激活炎性因子,引起脑组织局部炎症等一系列反应,导致突触减少,神经元缺损,神经网络破坏,继而出现中枢整合功能异常。在AD患者脑内,包括胆碱能系统在内的多种神经递质系统发生改变。进一步研究发现,胆碱能系统的紊乱源于Aβ的过度生成和聚集[2]。近年来,AD的研究者也开始在寻找以Aβ为靶点的AD治疗药物。本文就AD研究领域中最热门的内容Aβ做一综述。
Aβ来源于一个大的前体蛋白质,即淀粉样蛋白前体(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为跨膜糖蛋白。AD患者老年斑的核心成分Aβ是APP的一个肽段,由APP水解产生的,Aβ在正常情况下产生和降解保持平衡。脑内APP有两条代谢途径,一条是非Aβ生成途径,这是一条正常的代谢途径,APP主要由α分泌酶水解,生成αAPPs和C83,后者在γ分泌酶作用下,进一步降解为P342或P340,该途径是APP代谢的主要途径;另一条是Aβ生成途径,APP首先经β分泌酶水解生成βAPPs和C99,后者再在γ分泌酶作用下,产生Aβ42或Aβ40。Aβ从可溶状态到不溶状态的转变是AD发病机制中的关键环节。这一过程涉及许多因素,主要与分子的疏水性、电荷数等特点有关,也受pH值、温度、金属离子等因素影响。Aβ的分子构型、状态与Aβ神经毒性关系密切,β片层结构可促进Aβ聚集成不溶性纤维,形成极难溶的沉淀,并由此生成老年斑,导致AD发生。
目前国际研究热点集中在减少致病物质Aβ,通过抑制Aβ产生、聚集,甚至制造针对Aβ的抗体等手段来对抗其对大脑的损伤,这些药物也已成为国际上研究AD治疗的最热门、发展最快的一类药物,按作用机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2.1 影响淀粉样β肽分解酶活性的药物 α-分泌酶激活剂:目前对α-分泌酶的研究报道较少。在细胞和动物模型上证实具有增强α2分泌酶活性的物质有佛波酯、毒蕈碱激动剂、5-羟色胺、谷氨酸、雌激素、睾丸素、降胆固醇药和特异性PKC激活剂。刺激毒蕈碱、代谢型谷氨酸和5-羟色胺受体后细胞内产生的二酰基甘油可促进APP分泌性水解。银杏叶提取物(EGb761)能够通过激动α2分泌酶引起APP的代谢从而引起α2分泌酶释放,起到细胞保护作用[3]。
β-分泌酶抑制剂:β-分泌酶抑制剂分为肽类抑制剂和非类肽类抑制剂两大类。肽类抑制剂:已有研究发现,以statine为基础的四肽抑制剂和以羟乙胺二肽电子等排体为基础的抑制剂对BACE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另外的一些研究发现KMI2008、KMI2358、KMI2370、KMI2420、KMI2429、KMI2570和KMI2684等一系列八肽抑制剂(peptidic inhibitors)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非肽类抑制剂:目前发现的非肽类抑制剂的活性都不够理想,但是预计其可以克服肽类抑制剂遇到的一些问题,如利用度低、在体内易被水解、分子质量较大而不易通过血脑屏障等缺点。哌啶类衍生物是一类经典的非肽类天冬氨酸蛋白酶抑制剂[3]。
γ-分泌酶抑制剂:Tarenflurbil是非甾体抗炎药氟比洛芬的同分异构体,可调制活动γ-分泌,从而减少Aβ[4]。在治疗轻中度AD二期试验中,tarenflurbil是安全的,耐受性良好,但对认知功能没有有效的改善。析因分析tarenflurbil的治疗效果可能与药物剂量有正相关[5]。但是随后一项18个月的三期临床试验表明tarenflurbil用于治疗AD是无效的,其研发计划已经停止。对tarenflurbil治疗AD无效的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口服tarenflurbil,脑药物的浓度不足,所以不能减少Aβ产生。另一项大型γ-分泌酶抑制剂—semagacestat(LY450139)[6]的三期临床试验研究目前正在进行。对这种药物的早期研究显示了在可耐受的治疗剂量下,AD患者血液和脑脊液Aβ的明显的减少。但值得注意的问题是,γ-分泌酶抑制剂可能造成的Notch蛋白受体的水解,导致细胞严重的毒性反应[7]。
2.2 免疫疗法 应用免疫疗法减少Aβ的形成也是治疗AD的方法之一。动物实验中Aβ抗体、肝素、凝胶溶素,以及其他分子可以与血液中的Aβ结合,使Aβ不能通过血脑屏障,减少脑中Aβ的沉积[8]。另外,如果这些复合物进入脑内,可以被小胶质细胞吞噬,促进清除Aβ。在一些试验中,AD患者使用由惠氏公司开发AN-1792抗原的12个月内产生了抗体,这对于AD的治疗是有积极的意义的,但是由于有6%的AD患者出现了无菌性脑膜脑炎,这项研究被终止。随后惠氏公司开发了第二代疫苗ACC-001,这种疫苗以一小段Aβ作为免疫原,可以防止有毒的细胞免疫反应,是目前在第二阶段临床试验。诺华公司和默克公司类似的研究也在临床试验中。相对于主动免疫,经常性静脉注射抗Aβ抗体被动免疫,虽然麻烦,但可以更安全、更有效。许多治疗AD的单克隆抗体的研发便是基于这种理念。惠氏公司的bapineuzumab现在已经进入了三期临床实验,这种抗体在二期临床实验研究中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果,尤其是在没有携带载脂蛋白ε4等位基因患者。另外,对含有天然淀粉样蛋白抗体的免疫球蛋白(IgIV)的小规模二期临床实验表明可以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症状,三期的临床实验正准备启动[9]。
2.3 其他干扰淀粉样β肽形成的药物 Aβ分子并不能独立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要借助一种无毒的、被称为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glycated endproducts,RAGE)穿过血、脑脊液屏障,当RAGE分子失去功能时,Aβ穿过血、脑脊液屏障的转运就停止了[10]。在实验研究中,阻断Aβ与RAGE的结合,可以减少淀粉样蛋白积累和毒性。PF-04494700是一种口服生物小分子RAGE拮抗剂,目前正在进行二期临床研究,以确定其在治疗AD的疗效。
Tramiprosate是第一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抗淀粉样蛋白药Tramiprosate是由人工修改牛磺酸分子结构而成,它与可溶性的Aβ结合,从而抑制Aβ的形成和沉积[11]。二期临床试验证明该药物减少了AD患者的脑脊液Aβ42的形成[12]。但是在北美的一项包括1052例轻至中度AD三期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中,tramiprosate虽然耐受性良好,但是对认知功能改善和阻止疾病的进展且是无效的。目前有关Tramiprosate药物的进一步临床研究已经停止。此外一些抗淀粉样蛋白剂,如scyllo肌醇[13]和干扰淀粉样蛋白与金属相互作用的化合物也正在研究中[14]。
目前,通过清除Aβ途径来预防和治疗AD的候选药物有许多,临床实验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是没那种药物可能对治疗AD有明确的疗效,不同机制的药物联用可能对治疗AD更有效。相信随着对AD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和药物有效靶点的寻找,将会发现更多疗效可靠、安全的AD治疗新药。
[1]Mattson,MP.Pathways towards and away from Alzheimer’s disease[J].Nature,2004,430(7000):631-639.
[2]Sberna G,SaezValero J,Li QX,et al.Acetylcholinesterase is increased in the brains of transgenic mice expressing the Cterminal fragment(CT100)of the betaamyloid protein precursor of Alzheimer′s disease[J].J Neurochem,1998,71(2):723-731.
[3]林旭,黄爱玲,洪安辉,等.有关阿尔茨海默病抗Aβ蛋白的药物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08,20(10):1-5.
[4]Eriksen JL,Sagi SA,Smith TE,et al.NSAIDs and enantiomers of flurbiprofen target gamma-secretase and lower Abeta 42 in vivo[J].J Clin Invest,2003,112(3):440-449.
[5]Wilcock GK,Black SE,Hendrix SB,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tarenflurbil in mild to moderate Alzheimer's disease:a randomised phase II trial[J].Lancet Neurol,2008,7(6):483-493.
[6]Fleisher AS,Raman R,Siemens ER,et al.Phase 2 safety trial targeting amyloid betaproduction with a gamma-secretase inhibitor in Alzheimer disease[J].Arch Neurol,2008,65(8):1031-1038.
[7]Wolfe MS.Inhibition and modulation of gamma-secretase for Alzheimer's disease[J].Neurotherapeutics,2008,5(3):391-398.
[8]De Mattos RB,Bales KR,Cummins DJ,et al.Brain to plasma amyloid-beta efflux:a measure of brain amyloid burden in a mouse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J].Science,2002,295(5563):2264-2267.
[9]Gilman S,Koller M,Black RS,et al.Clinical effects of Abeta immunization(AN1792)in patients with AD in an interrupted trial[J]. Neurology,2005,64(9):1553-1562.
[10]Deane R,Du YS,Submamaryan RK,et al.RAGE mediates amyloidbeta peptide transport across the bloodbrain barrier and accumulation in brain[J]. Nat Med,2003,9(7):907-913.
[11]Gervais F.GAG mimetics:potential to modify underlying disease process in AD[J].Neurobiol Aging,2004,25(S1):S11-S12.
[12]Aisen PS,Saumier D,Briand R,et al.A Phase II study targeting amyloid-beta with 3APS in mild-to-moderate Alzheimer disease[J]. Neurology,2006,67(10):1757-1763.
[13]McLaurin J,Golomb R,Jurewicz A,et al.Inositol stereoisomers stabilize an oligomeric aggregate of Alzheimer amyloid beta peptide and inhibit abeta-induced toxicity[J].J Biol Chem,2000,275(24):18495-18502.
[14]Lannfelt L,Blennow K,Zetterberg H,et al.Safety,efficacy,and biomarker findings of PBT2 in targeting Abeta as a modifying therapy for Alzheimer's disease:a phase IIa,double-blind,randomised,placebo-controlled trial[J].Lancet Neurol,2008,7(9):779-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