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福兴,李惠娟,李 莉
(1.常熟理工学院 a.管理学院;b.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2.徐州工程学院 经济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增设“学科与专业导论”(有的高校称“专业概论”,或简称“专业导论”,本文使用该简称)课程,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工程中一项极具创新性的改革措施,近年来已渐为部分高校悄然施行,并渐已引起关注。现以徐州工程学院增设“专业导论”课程的实践探索为例,结合笔者对该校2008至2010年三个年级部分专业学生的抽样问卷与座谈,对增设“专业导论”课程的实践意义及其教学与建设等问题展开探讨。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由于缺乏对大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培养的应有重视,人才培养方案僵化、课程体系设置滞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多为教师课堂单向的知识传授、学生被动的接受消化过程,难以实现自主学习与互动探究。尤其是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形势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
在我国多数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学科与专业知识的贯彻大多表现为“点”与“点”的相连、“线”与“线”的交织,各课程的教学处于“散珠”状态。从教学资源效率方面看,缺乏有效的整合;从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上看,则难以实现整体设计和宏观统驭。现实中高校多数学生对本学科和专业的知识体系与能力结构的把握只有通过三年或四年的学业结束后,方才“如梦初醒”,甚至直至全部学业结束尚不知所学专业或学科为何物者。笔者在对徐州工程学院经济学院2008级经济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0份的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86份)调查中发现,在对本学科的结构体系是否了解的相关栏中有117份填“不了解”,占63%;“一般了解”的32份,占17%;“了解”的为37份,仅占不到20%。
在我国当今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大学教育与社会(就业市场)都存在较严重的脱节这一现实背景下,树立大学生的专业兴趣与信心,对实现成功的大学教育至关重要。现行大学教学中的课程设置理念缺乏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表现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就是未能充分考虑上述社会背景,对大学新生在入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心理、生理等诸多变革未有足够的关注。这对于培养大学新生对大学的认同感、并以此树立对未来大学生涯的坚定信心是十分不利的。尤其在地方性新建本科学校,如何培养新生的认同感和树立其对大学生涯的信心,将尤为重要和紧迫。因此,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注入新的理念和做法不失为一种思路和途径。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多数高校对新生的专业和学科介绍一般是作为入学教育的内容之一,通常以讲座或简介形式进行。而承担此项任务的往往是年级辅导员,或是由院系领导、教研室主任来完成。教学过程流于形式,教学师资缺乏稳定,且无相应的考核,教学效果差。更有一些高校则根本越过这一环节,新生入学后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直接进入“按部就班”式的专业课程学习。学生无法理解各课程间的相互衔接与联系,难以把握各课程在本专业或本学科中的地位,更难以从宏观上把握该专业的知识体系、能力结构、素质要求、培养目标、以及职业方向等。低层次、缺乏规范、无质量考核的入学教育,不仅不能起到对新生“入门”教育的应有效果,还将错失对新生专业兴趣和信心培养的最佳时机,进而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近年来,许多高校开始尝试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专业导论”课程。据杨晓东的研究表明,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少数高校开始在部分专业开设“专业导论”课程,或类似课程。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有已20余所高校开设了此类课程[1]147。在开设此类课程的高校中,既有研究型、研究教学型大学,也有教学型大学,还不乏有高职类专科院校。覆盖面几乎涉及所有层次和类别的高校,其中以工科院校居多。
作为应用型本科学校的徐州工程学院,自2007年开始,展开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实施重点、调整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为基本抓手的“教学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与探索,于2009年修订完成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全校组织试行。在修订后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课程设置中,将“专业导论”作为必修课程列入了“学科基础平台”,成为新生入学第一学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开展教学,1学分,16学时。自此,“专业导论”取代了新生入学教育中的“专业简介”,先前主要由年级辅导员承担完成的讲座课自此“登堂入室”成为一门专业课程,由专业负责人或学科带头人负责授课,学生经考核合格可以获得1个学分。经过两年多的实践表明,“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对培养学生对本学科和本专业的学习兴趣、树立专业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理念都起到了较明显的积极作用。从对徐州工程学院经济学院2009级(收回192份有效问卷)和2010级(收回187份有效问卷)两个专业学生的调查中反映出,在上述两个进行过专门“专业导论”课程教学的年级学生中,较未开设该课程的2008级学生而言,多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对学科和专业知识体系的认知度(了解)分别提高到88%和92%,对专业的兴趣分别提高到31%和37%,对未来职业的信心分别提高到40%和33%。两个年级学生对该课程教学的平均满意度分别为78%和82%。
清华大学罗福午教授通过对多年教学实践的总结,指出这是一门面向大一学生的专业教育课,具有引导学生认识专业、帮助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激励学生学习动机、启发学生获得正确学习方法等多重作用,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2]。李鸿昌等一些学者的调查数据显示,通过专业导论课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学生对学校的学习条件持认可态度,对就业前景积极乐观,充满信心[3]。杨晓敏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认为,调查结果可以证实,绝大多数同学都对“专业导论”课程反映良好,对其专业学习、明确学习目标、培养专业兴趣、今后的工作岗位的认识均有帮助[4]。
目前高校“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尚处于探索阶段,且尚未达成广泛的共识,覆盖面也还很小。有关该课程开设的教育理念、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手段和方式、教学管理模式、教学大纲以及教材编写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尚需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深入探讨。
首先,从教学院系主管教学的领导和专业负责人,对“专业导论”的定位必须树立足够的重视和认识。“专业导论”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本专业的学科地位、专业特点、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本专业的知识体系、能力结构、素质要求,乃至职业取向、适应岗位等问题有一个宏观的、总体的认识和把握。作为一门入门课程,要积极培养入学新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学生原中学阶段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式探究式学习;为学生树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学习观念与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本专业(学科)的成长发展历史与现状,了解本专业(学科)的主要成就和名家精英。总之,本课程的学习之于新生专业入门至关重要,用“专业启蒙教育”来比喻是不为过的。本课程的教学对于后续各专业课程具有先行先导功能和宏观统领作用,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基础性地位。
由于“专业导论”是名副其实的“入门”课程,其教学效果首先取决于任课教师对学生的一份真挚爱心和责任心,只有任课教师具有满腔的热诚和激情,才能激发学生孜孜求知的强烈欲望和动力。经验与实践表明,学生对课程乃至专业的兴趣和热爱往往始自于对任课教师的热爱与崇拜。为此,任课教师良好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职业素养,对于初入高校门槛、刚从中学较为单纯的书本知识学习转入大学专业培养的新生而言,其意义是非同寻常的。优秀的教师往往是能够综合运用多元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行家里手,特别是能够通过循循善诱、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将学习引入知识的殿堂,并懂得不失时机的将个人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灌输等融入于各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和风细雨般的学习中成长。这将为学生未来四年的学习生涯乃至终身带来无穷受益。从当前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情况看,由于教师自身专业背景、学识积淀、知识面等因素,素质参差不齐,加之高校扩招以来历年招生规模较大而使师资力量总体欠缺。因此,笔者认为,“专业导论”课程的讲授应由本学科和专业领域中的资深教授来担当,并逐步培养和建设一支能够当此重任的较为稳定的师资队伍,以确保其教学质量。
能力的培养往往都有赖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和启发,而在形形色色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探究式教学方法已被教学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培养手段与方法之一,对于像“专业导论”这样的知识容量大、内容覆盖面广、教学对象缺乏知识背景和认识基础,同时又受学时(学分)所限的课程而言,应是较为适当和有效的。因为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通过教师预设专题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自主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并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思辩、综合、评析等形式,逐渐引导和培养形式全新的学习方式、方法,逐步培养形式自主学习的理念、习惯和能力。当然,教学中还需综合运用专题讲座、案例分析、主题讨论等其他教学方法,辅之以图片展示、多媒体影像等现代教学手段,积极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本专业概貌、在最短的时间里进入“准专业”角色。调查中,学生对教师教学中重视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寄予较大的期盼,说明了教师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对于确保“专业导论”的教学效果十分重要。
通过对徐州工程学院部分学生的个别座谈了解,目前“专业导论”课程在考核中,较为普遍的考核方式是课堂大作业或小论文,当然也有要求学生写作不少于一定篇幅的专题论文。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两种考核方式的赞同程度并不高,尤其对于写作专题论文基本是持否定态度。较为可行、适当的考核方式应以相对规范的笔试为主,并就某一专题辅之以较灵活的面试方。如此,一方面能够兼顾新生对考核方式的接受能力,同时也能初步领略到高校考核方式的严肃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有利于新生尽快适应高校学习生活。
尽管“专业导论”课程先于20世纪90年代在国内的一些研究型大学的个别专业已经开设,但该课程就目前而言总体上尚属建设中的尚未成型的课程,众多学校尚无开设本课程。而诸多开设本课程的学校与专业,至今几乎处于无教材状态(现可以看到的是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组织编写的一套经济管理类“专业导论”,但也仅为部分专业),教师授课大多主要是根据自编讲义讲授,内容较为随意,缺乏对知识结构和知识点的明确要求,更谈不上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严谨性、科学化、系统化。课程教学大纲也属于探讨中,即便有也只能是指导性的提纲,或根本是形同虚设。可见,“专业导论”课程的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中急需关注的盲区[5]。为此,组织力量开展本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修订)以及教材的编撰工作,已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
[1]杨晓东,崔亚新,刘贵富.试论高等学校专业导论课的开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147-149.
[2]罗福午.提高对于专业概论课的认识[J].中国高教研究,1992(2):82-85.
[3]李鸿昌,龙肖毅,赵建军.对专业导论课教学效果的调查与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2010(1):88-91.
[4]杨晓敏,李全意.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62-63.
[5]葛琦.利用专业导论课引导学生认知专业和自主学习[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4):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