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滋养人生

2011-04-02 08:29:17谭保斌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学问好书读书

谭保斌

(衢州学院社科部,浙江 衢州 324000)

读书滋养人生

谭保斌

(衢州学院社科部,浙江 衢州 324000)

读书滋养人生。多读书,读好书,活读书,既可陶冶品德,丰富智慧,增长见识,愉悦生活,使人高尚,又可补气养神、延年益寿。在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读书是国民不可或缺的精神涵养,应该成为时尚,成为人的自觉行动。

读书;滋养;人生

人生过程中会有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诱惑,必须学会“放弃”和“拒绝”,有“舍”,才会有“得”。舍弃了那些不能为之、不屑为之、无力为之、无暇为之的“诱惑”,而选择读书,才能捕捉到人生的真正底蕴。窃以为读书是人生之旅最佳必需品,是生命中最大的乐趣、无尚的幸福。人一旦进入书的世界,以书为伴,就会倍觉充实、丰富多彩,既有一种出世的愉悦,又有一种入世的快乐,真可谓美哉、妙哉、快哉!

读书养德。孔子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篇第十七》)。由此观之,陶冶性灵,变化气质,填实各种品德的底气,最是少不了学习。书中睿智的哲理、深切的感悟、优美的语言足可陶冶性情,净化心境,安顿灵魂,储蓄欢乐,使人对滚滚而来的新潮和不断泛起的旧俗总能保持一种平常心,以泰然、淡然、超然持之,于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一部好书能使人高尚、伟大。读好书能让人更好地享受生命、体验生命、激扬生命和完善生命。笛卡尔说:“阅读所有的好书,的确如同与历代最高贵的人交谈一样,他们是过去年代那些书的作者;不仅如此,这种交谈的内容还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的,在其中展现给我们的不是别的,而是他们最优秀的思想”。书读得愈多,知识愈渊博,品格就愈臻完善。郑成功言:“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读书就是一种愉悦心灵的享受。它能使人“通天下之精微,晓万物之是非”,能使人抖落一身俗气,远离铜臭与市侩气,摒弃粗陋与偏执,忘却烦恼与哀愁,平淡如水,清淡如云,在谦谨中学会虚心与博爱,在恬淡中活得自尊与坦然。爱读书的人,较少有活得很累很烦很苦的感觉,总是活得那么有滋有味开心乐意,于浮躁中追求宁静致远,在喧嚣里体味至真至纯。如果人生真像大仲马所说:“是一串无数小烦恼组成的念珠”。那么,读书人总是笑着数完这串念珠。

读书益智。读书可以丰富和增益人的智慧。我国汉代大学问家刘向曰:“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学问可发掘人生与天地之“真”,可增益人生与天地之“美”,可充实人生与天地之“善”,是立德立功立言之本。然学问来之于读书,故而自古以来,未有圣人不力学,未有伟人不读书,盛德大业也未有不由学而成者。我国学者秦牧说:“优秀的书籍像一个智慧善良的长者,搀扶着我,使我一步步向前走,并且逐渐懂得了世界”。原苏联的文学家高尔基也说:“书藉使我的智慧和心灵受到鼓舞,帮助我从生活的泥沼中爬出来,如果没有书藉,就会在泥潭中被愚蠢和庸俗窒息而死”。因为,自人类文明史伊始,浩如烟海的书籍记载了人类艰苦求学、认识自然、保护自然、揭示自然奥秘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绝大多数智慧。读书是高尚的心智锻炼,迷恋于读书的人思想是丰富的,精神是博大的。一个只讲求实用和实惠的人,手里握有一块黄金或一把钞票,却未必就拥有了真理。固然,学问不尽从书本中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然书本究为万千血汗与万千智慧所凝成。一个人用最短的时间、最小的代价,学习和掌握全人类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唯一的简捷途径就是读书。潜心于读书,痴情于学问,才能从简淡中体会到丰富,于清明中悟出凝重,置微小处发现伟大。人只有走过他人所已走过的路,才走得远。人亦只有思想过前人所思想的,才能思想得深邃。

读书长识。俗话说,观今宜鉴古。历史上的许多现象似乎都能重演。古往今来,许多有识之士,都懂得学习和借鉴历史智慧,对于人们从事现实的与未来的创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我国北宋史学家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英国诗人拜伦说:“一滴墨水可以引发千万人的思考,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纵观古今,历史上的名人、伟人、现实生活中的聪明人,无不是借助于书籍来增长自己的见识、开阔自己的视野的。没有科学的、历史的、艺术的书籍的生活,将是枯燥的生活;没有这些书籍总结和反映的生活与我们现实的生活相伴,我们将成为愚昧的、乏味的人。不读书的人既不会有真正的教养,也不会有什么对世事的洞察力和鉴别力。认真读书,学习历史智慧和现实经验,有禅益我们的社会实践,这是确定无疑的。当今,一个人可以有多方面的爱好、发展、作为和成就。然而,这些都离不开“读书”二字。读书能让人世事洞明、知己知人知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不仅增长知识,更是读懂世道人心。当老师的读书,还在于正人、育人、树人,“传道、授业、解惑”,要想用渊博知识和人格魅力去造就人才,书更是非读不可的。

读书怡情。读中有悠,读中有乐,读书能愉悦生活。不读书的生活似乎不再是生活,更谈不上快乐的生活。梁漱溟先生认为:人的苦乐不在外界,而在自身,其根源是永远不能满足的愿望。他观察20世纪的中国,有人坐轿,有人步行。坐轿者称得上荣华富贵,但不一定快乐,也许正为某事发愁;步行者未见得苦恼,而是悠然自得,并未感到苦闷。他的结论是:人的情志系于自身,心系于内,便乐于自得,“自得的乐是绝对的乐”。读书之乐也许就是源于自得,是“自得的乐”。人生贵悠然,治学贵自得。悠然可以超凡脱俗,自得可以人云我不云。读书既可让人悠然,也会让人自得,在悠然中自得,在自得中悠然,在悠然自得中发现自我、超越自我,感悟生命的伟大价值,体验人生的无限快慰。读书是一种高品味的休闲。世界上最动人的皱眉则是在读书中进行沉思的瞬间;人世间最得意的时刻是读书偶有心得时那种会心的笑容。一卷在手,与古圣先贤共咀英华,与当代名师名星共话未来,难道那不是一种高品味的人生享受?

读书美体。读书不仅改变人的思想观念,也补充人的生命元气,改善人的容貌形象。诗云:“不读诗书形体陋”,“腹有诗书气自华”。黄庭坚说得更明确,人如果不学习,“则俗尘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人经常与书本拥抱,与伟人交流,与大师对话,潜移默化之中,自己也会有不凡的气度,举手投足透出一种高雅不俗的气质。人云:“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品高雅”。学问可以变化气质,读书使人成为有教养的、品德高尚的人。惟有多读书,才会言之有物,笑之有韵,行之不俗,从而超凡出众。

法国图卢兹老年大学有一句校训:“停止学习之日,即开始衰老之时”。我国教育家张伯苓也有言:“书籍是人类养怡之良师”。书籍既给人生存智慧,又给人生命能量。读书既可修身养性,还可补气养神,滋颜美容。《大学》曰:“德润身,心广体胖”。读书能养德,有德之人,修养身心,使之焕发光彩,内心宽广和洽,外表必定舒泰坦荡。荀子曰:“德至者色泽洽,行尽而声问远”。也是说,德行达到最高境界的人,脸色表情定然和蔼,行为举止定然完美,名声定然远扬四方。读书可以集中人的意念,养心怡神,健康身心,延年益寿。古人言“仁者寿”,“大德必有其寿”。唐代孙思邈享受141岁高龄,就是中国历史上读书养德行善得以延年长寿的典范。读书学习是人的活力之源、生命力之源。

读书是国民不可或缺的精神涵养。为了保持和激活生命的活力、演绎生存的意义,我们应该如何读书?

择优而读。书不能不读,但不可滥读,要有选择地读书,要善读书。人生有限,精力有限,而书籍无穷,况且鱼龙混杂。故而要读名著,读好书,读上乘之作,读经典之作,向人类崇高精神学习。一部好书穷尽伟人大师毕生精力,凝聚着他们的人生感悟。在一本本好书中,生活着一代代的英才俊彦、巨子豪杰。选择好书读,就是选择高品位的精神导师与朋友作灵魂的交流,就能提升灵魂,使人高尚。世上富有大智大德的书太多,一言难以述尽。书是读不完的,穷尽一世也只能采撷书海一粟。但若能读破几本大书,感悟宇宙无限,洞见人生真谛,就意味书读完了。“半部《论语》治天下”,也许是一种夸张,但也有真理颗粒。

“活书”必读。才气是阅历的女儿,经历是人生的宝贵财富。人的成功既要有书本知识的积累,更要有实践经验的凝聚。读书,除了读有字书外,还要读无字书,读社会,读自然。“无字书者,天地万物是也”。从古至今,已有不少伟人智者明识了无字书的深层意蕴,由此把读书行为融入了变化万千、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之中,从而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怡养了身心。鲁迅先生就说过:“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春风春鸟,秋月秋蝉,早雁初莺,开花落叶,大自然总是充满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在生命的萌动中,不可能不鼓动人的情思,摇荡人的性情。大自然的沐浴最能触发人的情思,焕发人的精神,激发人的活力,什么伟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优美的、思想的根源,都可以在风籁中、云彩里、山势与地形的起伏里、花草的颜色与香息里寻得。有道是:晴空看鸟飞,流水观鱼跃,识宇宙活泼之机;霜天闻鹤唳,雪夜听鸡鸣,得乾坤清纯之气。所以,大自然对人的精神的慰藉也是须臾不可缺少的。南宋赵师恕对罗大经说:“某平生有三愿”,其中之一就是“看尽世间好山水”(《西青散记》)。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是主动地欣赏自然,真挚地邀请自然,深切地感悟自然,坦然地接受大自然对心灵的净化和提升。

读书循法。读书遵循一些好的方式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成效。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说:“什么叫学问?学问就是大量占有资料,再对资料进行详尽分析,就是学问”。只有厚积薄发,才能超越自我。只有经过数十年坐冷板凳的研习,才能真正体会个中复杂的况味;只有经历过数十年的夜半寒霜伴读书,才能真正体会到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的感慨。善读书者不是读多,而是读透。诚然,要把书读好、读透,又绝非易事,非下一番功夫不可。所谓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这诚然有毛病,但是不读书而只自凭聪明灵性,以思想一切、判断一切,亦恒不免肤浅。这样虽然未必会死,但亦是不能真正地活。活读书,必须要以自己之活的聪明智慧与书中人之聪明智慧结合起来。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疑则滞,疑而不学则昧”,“学而不化则固,化而不学则劣”。此乃道出了活读书之妙要。苦读活读,受益无穷。我们应站在著书者的肩上,而不可让著书者踏在我们头上。用古人而不为古人所惑,役古人而不为古人所役,“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古今最好的活读之法。书读活了,我们自己亦才真活了。博观约取,是增长智慧和才干的重要途径。不读书愚而可哀,死读书愚而可惜;好读、多读、善读才可圈、可点、可赞

G40-055 <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标识码] A

A

1671-5136(2011)02-0078-03

2011-05-05

谭保斌(1949—),男,湖南宜章人,衢州学院社科部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

猜你喜欢
学问好书读书
好书分享会
推荐一本好书
比多少的学问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意林(2020年12期)2020-07-03 02:48:46
“一”的学问
好书共享
陆家嘴(2019年10期)2019-09-10 00:52:01
鸡叫的学问
军事文摘(2018年24期)2018-12-26 00:58:26
“贴秋膘”不等于吃肉,秋冬进补有学问
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 01:14:16
好书推荐
教育(2017年28期)2017-07-30 08:3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