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莎
(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河南洛阳 471022)
浅探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途径
曹 莎
(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河南洛阳 471022)
洛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发展的见证,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然而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令人堪忧。文中从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出发,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从宣传、资金、人员、开发等方面分别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使洛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合理、有效的保护与利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保护;利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作为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递和延续着我们的精神血脉,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思维、价值观念、审美追求与情感记忆。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类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生存状况堪忧。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洛阳作为一个文化古都和文物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截止到目前为止,洛阳有河洛大鼓、关公信俗、唐三彩烧制技艺、洛阳宫灯等7个项目入选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洛神的传说、杜康酒酿造技艺、洛阳狮舞、新安澄泥砚、洛阳海神乐、河图洛书传说、嵩县背装等26个项目入选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7年,曹屯排鼓、宋氏通背拳、九连灯、灵山庙会等38个项目被评定为首批洛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洛阳传统儿歌、苏羊竹马、三弦铰子书、凉洛寨泥娃娃、毛家笙制作技艺以及赵氏中医正骨等50个项目被列入第二批洛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类别上来说,有民间文学、美术、音乐、舞蹈、信仰、手工技艺等11项,涵盖了国家级遗产名录的全部项目。
博大而厚重的民族民间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文化财富,洛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年帝都、文化圣城”的历史积淀的必然结果,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如风味独特的洛阳水席、酒祖杜康的酿制工艺、闻名于世的牡丹花会、救死扶伤的平乐正骨等。
(1)民间表演艺术逐渐消亡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受越来越多现代化娱乐形式的冲击,民间表演市场急剧萎缩。由于民间表演形式大多只是凭着口传身授,以相当脆弱的方式代代相传。一旦没有传承人,就如断线风筝,即刻消失,后继无人。
以河洛大鼓为例,唱腔质朴流畅、清新明快,通过形体动作形象地刻画人物的河洛大鼓,以前是农村主要的文化消遣形式,晚饭后,找一个场地,大家围在一起就开始听大鼓书,一唱就是几个月。而现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风靡全球的商业性强势流行文化的冲击,河洛大鼓的表演市场逐渐萎靡,濒临灭绝,在其发源地偃师市,只有不到十个老艺人还在坚持演出河洛大鼓。
民间表演市场的萎靡使一些艺术面临失传,如民间舞蹈九莲灯是一种独特、少见的民间艺术,以舞乐高雅、制作独特、故事曲折而闻名于世。作为九莲灯文化传承人的王汉宾,已经近80岁高龄,目前,九莲灯的制灯、乐曲、队形变换形式仅有王汉宾老人一人掌握。近年来,由于制作九莲灯的材料费用昂贵、村里青年人外出打工等原因,该艺术已经面临断档和失传的危机。
(2)民间美术生存堪忧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迁,原有农耕文明架构下的文化形态与方式迅速瓦解与消亡,使不少民间技艺绝活濒临消亡。
澄泥砚是我国历史上四大名砚之一,与端砚、翕砚、洮砚齐名,唐宋时曾为贡品。但唐宋以后石砚兴起,陶砚逐步失传。澄泥砚系采黄河之沉泥烧造,故近代又称“黄河澄泥砚”,属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知名品牌。洛阳市新安县生产的黄河澄泥砚,由于产自黄河流经的平原地带,所以这里的泥土沉淀最多,泥土中包含的成分也就更丰富,经这里制作出来的澄泥砚也是所有澄泥砚中最好的。而现在,因为毛笔不是常用品了,使用面很窄,相对关注砚台的人群就极少,砚台文化传承尴尬是难免的,这使得黄河澄泥砚的制作者稀少,年轻人对澄泥砚这没有出息的泥巴巴活计不感兴趣。
凉洛寨泥娃娃是一种极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彩塑,之前曾经“远销陕西、山西一带”,在洛阳更是买者云集,只要有庙会的地方,就有凉洛寨的泥娃娃。由于泥娃娃的用途主要是为了祈子送子,现在科学的发展使凉洛寨泥娃娃再也回不到当初那种红火和热闹了;加上凉洛寨泥娃娃的制作需要几十道繁琐的工序,精神和体力高强度付出,制作者后继无人,目前硕果仅存的捏泥娃娃的两个老人,都已80多岁,且身体有病,她们的儿女没人继承她们的手艺,在凉洛寨捏娃娃正在逐渐成为历史。
旅游经济激发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但过度开发也使一些项目丧失了原来的本色。以民间手工技艺唐三彩为例,唐三彩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是一种工艺精湛、历史悠久、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国际、国内市场的开放,喜爱唐三彩的人越来越多,这使得洛阳唐三彩烧制技艺遍地都是,众多小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无序生产、粗制滥造、仿冒伪劣,唐三彩名声一落千丈,极大地损害了其原有的文化艺术价值。
(1)宣传教育
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演、论坛、讲座等宣传展示活动,利用各种媒体,集中、全面、深入地报道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营造良好的保护氛围,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举办大型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和论坛,在网络、报纸、电视、电台开辟专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进行宣传;开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征集专线电话,收集热心民众提供的非遗线索信息;通过村委会对农村居民进行非遗知识普及性宣传,鼓励农村居民提供资料信息,自觉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来。
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积极与教育部门协商,将民歌、民乐(如洛阳传统儿歌)纳入中小学音乐课,将剪纸纳入美术课,将面塑、凉洛寨泥娃娃等传统技艺纳入手工课,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比如在洛阳师范学院,成立一门河洛大鼓的选修课,让一些学习声乐的、音乐的、戏曲的学生选修河洛大鼓,通过课堂的传授让学生了解河洛大鼓的历史,了解河洛大鼓的艺术特点,通过这些学员使河洛大鼓发扬光大。
(2)活动展示
利用“文化遗产日”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举办具有独特魅力的节日节会,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活动。例如在春节期间举办庙会,表演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传统歌舞、体育杂技、独特绝活,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活动中得以传承和展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传统节会中复活。
在电视、网络媒体上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比赛或节目表演,吸引广大群众参加,既可以宣传、普及非物质文化知识,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获得认可,为其赢得市场份额打下基础。如举办一场民间表演艺术的比赛,通过海选与表演展示,让更多的人了解、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来,营造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
(1)政府投入
政府应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将保护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落实下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经费,为保护工作的全面展开奠定基础。
(2)社会资本
广开渠道,吸纳涉外资金和有诚意且具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来共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发展基金、个人基金、专项基金等。
(1)认定代表性传承人
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通过公布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来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
(2)建立专业保护队伍
培养和发展一支专业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和较强的组织能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兼职结合的工作队伍。举办学术研讨会和论坛,积极开展理论研究,提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水平;建立培训基地和制定培训规划,进行分级分类培训,通过专业培训和制定统一的业务工作标准、规范和一些技术层面上的具体要求等,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质量得到保障。
(1)保护性开发利用
洛阳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开发中存在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现象,极大地损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客观上造成了对游客的文化误导和消费欺骗。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要严格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行“生产性保护”,即在不违背手工生产规律、不扭曲其自然演变趋势的前提下,将传统技艺导入当代社会生活及产业体系,使其和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生产性保护,在科学意义上因地制宜,因材施艺,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形态和存在状况,区分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分类保护,始终把传承文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内涵作为发展的生命线,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
(2)正确处理保护与传承、传承与创新、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在开发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保护与传承、传承与创新、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抢救保护是传承的基础和传承的源泉,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和创新的条件,而创新和合理利用又是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反过来,发展又是为了更好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将其中的优质基因可持续地传承下去,并在传承的过程中加以创新,进行活性保护和活性繁衍,在繁衍中得到发展,为社会服务,为建设先进文化和经济建设服务,让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例如河洛大鼓的表演,可以在遵循原有演出形式的基础上,从内容、语言等方面进行创意开发,使其具有时代特色、吸引年青人前来观赏。
总之,要不断探索和总结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使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得到更好贯彻,达到既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又能在此基础上合理利用并使之不断发展的目的。
[1] 夏挽群,陈江风.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现状及抢救保护[J].河南社会科学,2007,(1).
[2] 汪振军.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与传承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9,(1).
[3] 薛存心.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4] 杨会宾.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讨 [J].科技信息,2008,(24).
[5] 白慧颖.知识产权下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7).
[6]王全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延续古都洛阳的历史文脉[N].洛阳日报,2007-01-17.
[7] 孙晓娜,卞文超.专家纵论“非遗”保护利用:警惕破坏性保护[EB/OL].中国新闻网,2010-11-07.
[8]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EB/OL].洛阳新闻网,2008-09-11.
[9] 蔡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守住中华民族的根[N].人民日报,2009-06-23.
G122 <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标识码] A
A
1671-5136(2011)02-0060-03
2011-04-14
曹莎(1982——),女,河南焦作人,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旅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