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楠楠
(黄淮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学工办,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微博时代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思考
张楠楠
(黄淮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学工办,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微博这一网络新媒介对青年学生和校园文化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一网络新媒介,已经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课题。正确认识微博的特征,深刻认识其对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影响,积极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微博;校园文化;影响;途径
微博是互联网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融合催生出的人际交流的工具,它的出现是中国互联网一个标志性的新发展。国内的微博门户发展时间并不长,但速度非常快,呈现出爆发性增长趋势。在众多使用微博的人群中,大学生是与微博接触最紧密的群体。受此影响,大学生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正悄然发生变化,同时这一新媒体的发展也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拟就微博的功能特点及其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微博全称微博客(M i c r o B l o g),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传播、获取、分享的平台,属于多种媒介功能融合的产物。微博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短信、即时通信软件、电子邮件、网页等方式向自己的微博主页发布简短的文字信息(字数通常限定在140字以内)和多媒体内容,如图片、影像、声音等,并与其“粉丝”群体实现即时分享。微博传播的特点是:
1、微博传播速度的即时性。微博打破了固定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间的限制,实现了电脑与手机的终端融合,这让博主摆脱了电脑硬件的束缚,使内容的传播速度比其他媒体更便捷、更迅速,是目前别的任何传播媒介都无法比拟的。
2、微博传播的自主性。微博既是一个传播平台,又是一个内容自创的平台,让人人都成为内容的制造者、见证者、传播者、评论者。每个人都可以把微博当作一个“自媒体”,随时随地将个人的所见所闻以最精练的词汇发布给自己的受众。与此同时,博友也可以通过所关注的对象阅读感兴趣的信息,进行反馈,迅速地使个人的微博成为一个话题讨论和舆论关注中心,而且这种扩散力和影响力是以几何级倍数增长的,力量不可小视。
3、微博传播方式的互动性。微博跟传统媒体及博客、论坛等新媒介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实现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互动传播。在微博上,信息传递聚合了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等多种形式。
4、微博内容的丰富性、扩展性。微博虽然只有140字的文字表达,但通过超链接、图片和视频,每条微博都可以有丰富的延伸,给予使用者简便的阅读体验和自由度的同时,也提供了多元、多层次和多角度的扩展性能。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活动为表现方式的一种文化,它融思想观念、校园风尚、价值取向为一体,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微博的出现为校园文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物质技术环境,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对高校校园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
校报、校园广播和电视是校园文化的传统形式,网络的繁荣使校园论坛、手机、QQ、飞信等也成了受学生青睐的新的校园媒体。微博的出现及其表现出的比其他媒体更突出的便捷性、自主性、互动性等优势,使它很快成为大学生的宠儿,成为校园文化的新阵地。
大学生是高校最活跃的群体,也是校园文化最主要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微博的出现极大满足了大学生张扬独立个性、抒发个人情感和个体自主发展的需要,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大大提高了其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校园文化的时代性。同时,不少的高校教师也在微博上“言传身教”,自觉发挥着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主导作用。
当前,微博正以其便捷性、即时性,自主性、互动性等方面的优势,对高校校园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改变着大学生接受校园文化、创造校园文化的方式。对于校园文化的负面作用也与日俱增,具体表现在:
第一,微博交流具有匿名性、隐蔽性的特点,学生可以在微博上肆意宣泄现实中被压抑的诸多情感,久而久之,他们在“微博”里寻求彰显自我的同时,自身道德观念不自觉地会趋于个性化、多样化。
第二,微博是开放的,由于信息传播的限制空间逐渐被打开,各种合法或不合法、健康或不健康的信息得以快捷方便地进入青年学生的视野。大学阶段正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在微博上,他们很有可能不加辨别地去接触到“消极”、“不健康”的思想,无疑会影响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动摇他们的信仰追求和行为准则,造成精神困惑和价值标准混乱。
第三,微博所创造的虚拟环境使人与人可以随时随地实现虚拟的交流。这种及时掌控信息的感觉会使人在很短的时间内上瘾。随着移动终端提供的便利性和多媒体化,很容易使年轻人沉迷其中、不可自拔,将现实生活中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弃之脑后。甚至于忽视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有时还会出现与家长、老师、朋友特别是陌生人的沟通障碍。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难度。
以微博为载体的网络文化正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认知模式、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我们要在“导向”、“内容”、“机制”等方面加以创新,以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高校作为网络最集中的区域,学生作为使用微博最密集的群体,基于此,我们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充分运用各种手段,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使之为广大师生员工感知、认同、接受。不断增强师生员工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从而始终牢牢把握住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
利用微博这一新媒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积极发挥其积极作用。如高校党务部门,可以创立党建微博,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教育。学生管理部门可以借助这一媒体,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和教育内容,充分挖掘其在学生德育方面的价值。教学部门、学生社团等可以利用微博可以广泛开展举办演讲赛、辩论赛、摄影比赛、科技成果展等活动,把第一课堂的教学与校园网络文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通过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的常规管理、人文素质和科研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健全管理办法,加强师生自律教育。各高校要健全各类管理办法,并将其制度化,加强对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规范网络运作,及时过滤不真实的信息,并通过必要的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阻止各类不良信息进入校园,防止垃圾信息、非法信息、骚扰信息及病毒信息的蔓延。要将管理和教育结合起来、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增强师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自觉构筑抵制不良冲击的“防火墙”。
此外,学校教育应以学生为根本。微博时代,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还要真正认识和把握学生,充分尊重学生,把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部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以学生的发展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本体,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丰富多彩、高雅健康的高校校园文化。
[1] 王鼎云.对微博的发展趋势的冷思考[J].时代教育,2011,(1).
[2] 杨福章,张彦同.文化在网络中的深化与延展[J].青少年研究,2004,(1).
[3] 刘风.论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J].改革与战略,2007,(4).
G40-055 <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标识码] A
A
1671-5136(2011)02-0056-02
2011-04-20
张楠楠(1980—),男,河南洛阳人,黄淮学院计算机科学系辅导员、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