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秀敏
浅议小学中年级语文的段落教学
■陆秀敏
段落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直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所谓小学语文中的段落教学,按照教学专家丁培忠在《小学语文教学》发表的《段、篇教学界说》一文,指的是自然段的教学,分段、概括段意则属于篇章教学。小学中年级正处于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时期,这一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既要“承上”,强化低年级注重的字词句训练,并有所提高;又要“启下”,要为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中,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提高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我们教师可以段落为抓手,利用教材文本中富有语言和结构特色的典型段落,感悟体验句段内的语言组合规律,并渗透适当的学法指导,重视学习迁移训练,为学生架桥铺路,让其在潜移默化中触类旁通,把教材文本的语言转化提升为自己的言语,以起到巧径通幽的功效。
人教版的语文教材,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围绕主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因此,我们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该从宏观的角度对一组主题、体裁、题材及语言表达上能寻找到连结点的教学资源进行统整,甚至加以创新式的开发再实施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设计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上的第四单元是一组写动物的课文,其中有两篇都是写白鹅的。尽管两位作者的国籍不同,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通过描写白鹅的步态来表现其“高傲”的特点。在仔细研读文本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白鹅》中的“净角”一词,学生比较陌生,由“净角出场”去想象白鹅形象更是困难。而《白公鹅》一文中有:“它走起路慢条斯理,仔细掂量着每一步。落步之前。它总要先把脚掌往上抬抬,再合上掌蹼,就像收起张开的扇面一样,然后摆一会儿这个姿势,再不慌不忙地把脚掌放到地上。”这段话正是对“净角”白鹅步态入木三分的描写。于是,笔者把这段话整合到《白鹅》的教学中来,完美地解决了“净角出场”这一教学难点。当学生对“净角”一词表示疑惑时,教师请学生从《白公鹅》的第二段落中去寻找答案。聪明的学生很快明白了“净角出场”的含义,还用手掌模拟起鹅走路的姿态。看到学生已有所感悟,教师紧接着就播放了一小段京剧“净角出场”的录像,并顺势追问:“同一个意思,这位俄国作家写得那么细致生动,而丰子恺先生只用了四个字,知道是为什么吗?”学生们浮想联翩,为我们的国粹而自豪,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在随后的对比朗读中,学生融情入趣,绘声绘色,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体会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也就顺利达成。
相同内容的整合,让段落教学变得丰富、厚实。事实上,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可供整合教学的内容极多,可以是同一单元,也可以是以前学过的,甚至可以是课外的。在教学《乡下人家》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乡下人家的美景,笔者将以前学过、背过的课文“请”进教学中。如体会“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一句时,教师顺势让学生回忆《笋芽儿》中的优美语段。当读到描写夏天傍晚—段“天边的红霞,傍晚的微风”时,顺势插入《火烧云》片段。《火烧云》是四上的课文,学生尚能回忆起来,然而那早在三上学的《笋芽儿》难度就极大,不少学生已经忘了十之八九。在疙疙瘩瘩的背诵中,学生们将羡慕的眼光投向了个别背诵流利的学生。于是,无需多言,“温故而知新”的理念便深入了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学而时习之”的做法成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更为重要的是,在美美的回忆诵读中,学生加深了对文本语言的理解,丰厚了内在言语的储备,明白了同类型语言集块储存的可行性,养成了语言积累的好习惯,提高了语言积累的有效性。
重视段落教学,并不意味着要逢课必进行自然段的划分,逢段必进行句子间关系的分析,而是要根据课文的特点,突出语文训练的重点。比如,有的课文自然段的段式结构明显(总分段、过渡段、并列段、因果段等典型段式),可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段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有的只需抓文章的写作方法;还有的只要抓住全文的重点段落即可。既强化段落训练的意识,又不能面面俱到。唯有如此取舍有度,让段落“亮”起来,段落教学才是个性鲜明、清爽利落的。
《生命,生命》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破土、心脏跳动”三个事例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探究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味生命的顽强和美好。在教学时,笔者依据教学内容特点以及中年段教学目标的要求,采用了以教引路、导引学法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教学第二个事例“飞蛾求生”时,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圈划词语谈感受,抓住重点语句,让学生读懂什么是生命。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瓜苗破土、心脏跳动”这两个事例,教师先请学生回忆是怎样学习第一个事例的,并在回顾、讨论、整理得出学法后,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二、三个事例。这样,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就成了习得学法的“操练场”,学生学得轻松、主动又积极,以最短的时间收到了最佳效果。提供巧妙的训练场,学生不仅体会到了生命的顽强,还收获了并列段式的学法,在反复的“练兵”中轻松地达成了学习能力的正迁移。
为了避免“解剖式”教学过分条分缕析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笔者常常投“机”取“巧”,努力寻找并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用巧妙的方法“擦亮”学生的慧眼。《颐和园》中写长廊的那一段,精细地描写了长廊廊长、画多、花香的特点,最为具体。有学生提出:“花并不开在长廊内,没必要写。”显然,与四年级的学生谈论“烘云托月”似的写作技法是有难度的。那么,怎样回答这个问题才能让学生易于理解呢?稍作思考后,笔者决定采用学生耳熟能详的比喻来加强解释和说明。教师告诉学生,长廊就是“女孩的衣服”,而长廊旁边的花朵就是女孩衣服上的花边。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使文章锦上添花。为了让学生能将“烘云托月”的写法掌握得更加扎实,笔者让他们去其余段落寻找“衣服”和“花边”。学生们兴致盎然,很快从文中找出了排云殿是佛香阁的“花边”,石桥、杨柳是昆明湖的“花边”。
在阅读课上,如果教师在教学每一段落时都能抓住一个有价值的点来引导学生阅读,让教学内容鲜亮起来,那么,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方法。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的:“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不提高吗?
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鉴赏、甄别过的,可以说,每篇课文都是学生学习阅读、写作的典范,其中有不少语言更是精妙绝伦。这些语言,在特定语境的映照下,在上下文的烘托中,显得格外灿烂夺目。静心品读,感悟作者如何借着微妙的形式来表情达意,无疑是—件让人赏心悦目的快事。然而,倘若我们将这些语言从段落中剥离出来,孤零零地呈现在大屏摹上用来单独欣赏,便无法领略其精妙所在。因为语言一旦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失去了生机,失去了活力。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有“全局”观念,顺着作者的情感主线,引领学生踏上“寻宝”之旅,尽情享受语言焕发的无穷魅力。
《花的勇气》一文中“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无奈、遗憾。在以往的教学中,遇上这样的句子,笔者会先加以分析,再让学生造句。可是,如此一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否真正会有所提高呢?笔者曾一度持怀疑态度。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加以改进,让学生先阅读整个片段,感受其情感的总基调,然后逐句品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情感写具体的。这样,学生就站在全局的角度“俯瞰”,明白了这段话是围绕着“四月的维也纳真令我失望”来写的,深切地体会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字里行间渗透的除了失望还是失望。而对情感失落的大力渲染,正是为了给下文见到花儿开放时情绪激昂作好了铺垫。
联系整个段落来感悟、品味,无声的文字就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再现了文章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气。与此同时,课文中的文字描述也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怎样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小学中年级的阅读教学,可让学生在熟悉课文语言材料和写作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仿写。”(崔峦语)写段是低年级说话、写话的继续,是高年级成篇作文的铺垫。写段有利于读写结合,既可以积累生活素材和写作题材,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且费时少,见效快。故而,中年级教师在段落教学中应精心设计模仿类的语言训练点,让段落“活”起来,让文中优美的语言形式扎根于学生心田。
《呼风唤雨的世纪》中有这么一段话:“在农耕社会,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内心的自豪之情。在引导学生进行品读后,笔者给出句式:在农耕社会里,人们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只能()。类似这样将单一句式训练变为整合性知识建构的语言训练点的设计,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他们在建构新知识的同时,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并灵活运用新知识,较复杂的句式得以训练,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他们在想象说话中充分体会到了农耕社会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极受自然约束的生活,增强了对20世纪呼风唤雨、改天换地的感受。
当然,优化、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方法很多,但笔者的实践证明,把好段落的教学关,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小学中年级学生能沿着老师精心设置的语言训练阶梯,一步一步地拾级而上。在扎扎实实地理解、积累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实现语文意识和能力的提高,最终达到“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圣陶语)的理想境界。
浙江省海盐县官堂小学)
责任编辑 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