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幸福潜质的几点思考

2011-04-02 05:37蔡晓瑜
成才 2011年4期
关键词:功利学会孩子

■蔡晓瑜

培养小学生幸福潜质的几点思考

■蔡晓瑜

幸福不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心态,拥有积极进取的心态,我们就离幸福不远了!幸福不仅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能力,拥有创造幸福的能力,我们就是那个幸福的人!对于孩子们来说,幸福不是现在的锦衣玉食、众星捧月,而是将来得以与世界高度融合的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潜在素质。

让我们的孩子更幸福,一直以来都是每一位家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愿望。在近期网易所做的“关于中国儿童幸福感的调查报告”中显示,我国学前及小学儿童总体幸福感较高,但呈现出越长大越不幸福的趋势。我们知道,即使在应试教育铺天盖地的现状一时难以彻底改变的情况下,对于发展中的孩子而言,幸福感仍然比成绩更重要。关注孩子的幸福成长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所应该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当下的幸福,更是未来的幸福。我们要让幸福成为一种潜质,让孩子们的明天沐浴快乐与幸福。以下是我结合对当前小学教育现状的认识,站在一个基层德育工作者的视角,对如何培养小学生幸福潜质所做的几点思考:

一、学会面对自己——认识自我,让幸福成为可能

60后、70后的家长,70后、80后的教师,90后、2000后的学生,已成为当下小学教育阶段最普遍的年龄结构模式。由于生长年代的不同,所处文化背景的差异,幸福之于我们也就具有不同的意义和内涵。但无论任何年代、何种背景,正确认识自我,全面了解自我,都是一个人得以和谐健康发展、全面认识世界和快乐幸福生活的基础。因此,学会面对自己,才能让幸福成为可能。

(一)正确看待差距,积极接纳自己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说,就是君子能够自我悦纳,因此性情开朗;而小人不能正确评价自己,故总是自苦、自危、自惭、自卑、自惑,以至自毁。健康的心理要求一个人对自己要保持一种接纳的态度,而且要愉快而满意地接纳自己。而接纳自己的前提,则是对自己要有充分的了解、正确的认识,其后则是坦然的承认和欣然的接受。小学是人生的起步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准备阶段,引导孩子悦纳自己应该从娃娃抓起。现在的教育工作者,站在赏识教育的角度,常常说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这一观点毋庸置疑,但独特并不能掩盖差距,如果没有正确的、恰如其分的引导,则容易让还没有成熟的孩子错误的评估自己。

如何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差距,积极接纳自己呢?

1.目标——悦纳自己,快乐成长

幸福不是来自外在世界,只有开始看见真正的自己,赏识自己的努力和独特,才能得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我们尝试着与他们做更细致、更深层次的心灵沟通,逐步引导其悦纳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自我。

2.前提——给予孩子尽可能全面的关注

对于孩子来说,无论是来自家长、还是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都是生命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依靠。只有给予孩子全面的关注,我们才能接收到来自孩子最直接的反应,即对于我们所提建议的积极的接纳;只有给予孩子全面的关注,我们才能全面了解孩子,并给予最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3.关键——帮助孩子拥有一双既能向外看又能向内看的眼睛

引导孩子充分认识自己的优点和弱势,与同伴做善意的比较和沟通,查找原因并结合自身特点做适当的调整,即既能认识到差距从而确定改进目标,又能保持并发扬自身的优势和特色,而不是盲目地“取长补短”(因为有些个性化的东西是其他人永远无法企及的)。

(二)厘清荣誉感和功利心、积极性和浮躁气

荣誉感和积极性的培养是我们在小学德育中常常提到的重要内容,也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应该具备的优良品格。但事情往往具有两面性,一旦处理不好,就会随之引发功利心和浮躁气的滋生。功利心的产生是因为缺乏一种自然的心态去面对荣誉,而浮躁气则是一种由内在冲突所引起的焦躁不安的情绪状态和人格特质。而造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则往往就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当所引发的学生自我认同感的模糊。

如何厘清荣誉感和功利心、积极性和浮躁气呢?

1.提示——教师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学生的情绪往往是教师情绪的投射。也就是说,学生的功利心和浮躁气往往是来自教师的。在小学,从卫生评比到班级评优,各类评比比比皆是,如何正确处理,考量的是班主任教师的理念和智慧。任何时候,学生的发展才是最终目标。在明确目的的基础上,还应注意不要过分奖赏孩子,这样会使孩子更重视他得到的奖励,而不是他做了什么,功利心和浮躁气也就由此产生了。

2.尝试——教孩子和自己对话

和自己对话是认识自我的良好渠道。在去年尝试“行规习惯养成日记”的基础上,今年我们更愿意将其作为“心灵养护日记”或“幸福成长日记”来指导孩子们静下心来和自己对话,和伙伴对话。通过对话直视自己的内心,剖析自己的情感,明确什么是自己的成长所真正需要的,从而去除功利与浮躁,获得心灵的平和与幸福。

二、学会面对他人——感受温暖,提升幸福感受力

人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在学会面对自己的同时,还要学会面对他人。入学是孩子从小家庭走入大社会的转折点,班级或学校就是最真实的模拟课堂。如何面对同学、面对老师、甚至面对学校的每一位与自己相关的工作人员,都是孩子们人际交往的必修课。在正常的交往中,我们要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接纳和防御机制,并逐步完善其内在的道德体系,从而提升幸福的感受力。

(一)学会体会而不仅仅是理解

有人说:“理解像一把手术刀,把对象肢解开来,体会则把所有的部分连成整体;与理解对应的功能器官是大脑,与体会对应的是整个身心;当你真正体会了一个人,就会与这个人融为了一体。”改变以往传统的感恩教育形式,采取兑现“情感支票”的方式,将孩子和家长同时作为活动的主体,变理解为体会。在兑现每一张“支票”的过程中,情感早已超越了行动并升华为幸福的顿悟,家长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感受幸福,孩子在幸福的付出中也学会了感恩。面对他人,接纳他人,与人交往,我们需要投入的就是整个身心。

如何获得最真实的体会呢?

1.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

真正的倾听,是心与心的靠近,情与情的对流。倾听是理解和体会的基础,尊重是倾听的前提,耐心的倾听能让对方感觉到自己的诚意。懂得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愿意倾听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可以培养孩子宽容、豁达、开放的情怀,从而获得更多的接纳和喜爱。制定相关实践活动课题,在小组合作中创设互助研讨的情境,是帮助学生学会倾听的有效方式之一。

2.学会欣赏不同的人群

在倾听的基础上,要帮助学生学会欣赏,欣赏不同层面的人群。通过班(队)会、晨(夕)会组织学生“夸夸身边的人”,学会从细微处欣赏同学的点滴进步;通过“我来当老师”体验教师工作,理解并欣赏教师的辛勤付出;通过完成“学校生活调查报告”,深入学校生活各个环节,了解各类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体会并欣赏不同的劳动状态。

3.学会真心的赞美

赞美是欣赏的结果,是欣赏的自然流露,是倾听和欣赏的升华。迅速而准确地发现别人的优点,并及时表达出来,可以迅速赢得他人的好感。微笑着面对生活,真心赞美一切美好的事物,这不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与周围的人、事、物建立和谐统一的关系,就是为自己营造温暖而幸福的成长环境。“今天你赞美了吗”引导学生从小小的一句赞美开始,体会不一样的交往体验和心灵感受。

(二)关爱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生活实践告诉我们,当我们在帮助和关爱别人的时候,同时也获得了外界的认同和尊重。当我们付出的时候,也有收获。我们要让孩子们感受到,关爱别人其实是一件很简单但是很快乐的事情。我们可以在关爱他人的同时,提高生命的品质,提升幸福的感受力。

如何学会关爱他人呢?

1.把握语言的“温度”

语言不仅要有正确度、精准度,更重要的是要有“温度”。教学生文明礼貌用语不难,但把握语言的“温度”却不容易。语言的“温度”包含说话的态度、说话的方式、说话的技巧以及言语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温度”适中的语言,无疑是情感的催化剂,当孩子们终能明白这个道理,并学会运用有“温度”的语言时,他们就会获得更多的情感回馈,他们的幸福人生就成功了一半。

2.勿以善小而不为

人的道德修养、情操陶冶、心灵净化,都是从一点一滴的小善之举开始的。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的良好心态,用最真诚的关爱去做好生活中每一件平凡的小事。我们要让孩子们知道,给他人施于至真至诚至纯至美的爱心,就是向社会、向他人展示自己宽广博大的胸怀;是铺筑社会和他人认同自己、维系自己、发展自己的道路。幸福的人生就是从做好每一件不起眼的身边小事开始的。

三、学会面对生活——体会艰辛,创造幸福的前景

在现时代,对“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是否应该这样理解:人生酸甜苦辣、成败得失本不可避免,在不刻意的情况下让孩子们从小就品尝个中滋味,未必不是一件幸事。著名画家黄永玉有一件作品,画的是一条蛇。他在蛇边上写的一句话很有意思:“听说道路是曲折的,所以我有一副柔软的身体。”如何帮孩子们打造一副柔软的身体,让他们更智慧地面对生活,是我们为他们创造幸福前景所必须考虑的。

(一)走进生活,体会艰辛,增强反思力

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却普遍缺少幸福感。并不是因为他们缺少爱,而是缺少对爱的感受,缺少一颗感恩的心。开展“我是校园小主人”系列角色体验活动,引导孩子们通过体验学校生活老师、保安、园丁、水电修理工和食堂师傅的工作,充分感受学校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从而反思自己日常的行为,学会尊重,学会珍惜,学会理解,也学会感恩。换位体验让孩子们懂得了“每一份劳动都要付出艰辛的代价”,也让孩子们学会了“用心去捕捉来之不易的幸福”。

我们的做法是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不刻意追求成功,也不拒绝和害怕失败。关键在于活动的过程中增强教师的引导,加强师生和生生的交流,随时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动态,同时注意活动产生的后效应,掌握素材,科学分析。

(二)直面失败,调整心态,提高行动力

挫折教育与赏识教育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作为我校与香港教育机构合作交流的品牌活动“童军训练”,它不同于学校教学,是对学校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交往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在温室中长大的孩子们在一次次的游戏中学会了平静地接受失败,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学会了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活动带给孩子们的还远不止这些。当孩子们不知不觉将“玩乐”变成“探索实践”,成长的经历也就成为了一种财富,我们的孩子也就在最自然、最真实、最健康的状态下成长起来。

对于孩子们来说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珍贵的经历。放手让我们的孩子面对失败,他们才能学会平静地接受失败,才不至于失败一次就被打倒,也才能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探索着走向成功。

(作者单位:武汉育才寄宿小学)

责任编辑 向保秀

猜你喜欢
功利学会孩子
功在自己,利及他人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学会分享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
功利社会话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