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芳
写话训练贵在坚持
■张玲芳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高段时,心中就一直有一个困惑:学生为什么都害怕写作?探索的结果告诉我,学生在低年级没有打好写话基础,会直接影响到中、高年级习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从学生角度来看,入学时虽然年龄偏小,还不懂得“作文”为何物,但他们却很乐于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果缺少老师的正确引导,学生这种“表达的欲望”会越来越弱,以至于到了写作时认为写作是一件“很难应付的差事”,由此导致很多学生怕写作文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鉴于这样的思考,从事一年级语文教学时,我就有了这样的意识:培养学生习作能力,须从源头抓起;写话训练,贵在坚持。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既然说话能成为人们交流的习惯,那么我想,写话经过长期的训练,也应该能成为学生交流与表达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段写话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这段话为低年级的写话教学指明了方向:一是培养学生兴趣,乐于表达;二是灵活运用词语,善于表达:三是合理使用标点,规范表达。围绕上述目标,我和同事们在教育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与实践。
说是表达的需要,写也是表达的方式之一。在学生刚入学阶段,有必要使学生建立这样的意识,从而使学拼音、学写字有具体的目标意义。在学生还不具备书写能力时,“说话”是我们语文训练的重点。课上,我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说的欲望,让学生感觉到“说话”只是遇到有意思的话题就彼此交流一下,怎么想就怎么说,说完整就行了。课下,以班级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给他们提供交流的机会,丰富校园生活的积累,为更好地“说”作准备。回家后再以“说日记”的形式,将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感讲述给家长听,使说话能力在家长的帮助下得到进一步的训练与提高。没想到,这种训练竟收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我班一位有心的家长不仅指导完成了孩子说日记的练习,还将孩子说的内容认真地记录了下来,念给孩子听。孩子听得津津有味,以后说得更认真、具体了,对写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这样的经验在家长学校活动中一经交流,顿时成了众多家长学习的典范,后来竟上升成了为孩子留下成长的印迹的认识高度,家长和学生都乐此不疲。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从入学初就在接受教师“写”的引导,“说”和“写”的训练是同步的。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与训练中,自然而然地将“写”当成是表达与交流的另一种方式。
怎样“写”才能不令学生生厌,并乐于坚持呢?写日记是众多老师采用的方法之一,我班从学完拼音开始,“说日记”便自然变成了写日记。可日记这种长期训练写话的方式在我看来,应有序、变化着进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指出:“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为了顺应学生这一特征,使他们继续保持“写”的兴趣,教师还应尽可能多地设计一些新颖的形式,如把图片、影像、游戏、故事等多种手段引进课堂,紧紧把握教材特点,依托学生的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提供丰富的写话机会,循循善诱、循序渐进,从而淡化考查的目的,让形式多样的写话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成为一种表达的自然。
这里是我在低年段进行的写话训练目标及内容,是以日记的形式分以下三个阶段来逐步进行并完成的:
一是起步阶段,以写一句完整的话为重点要求,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学生把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或想到的写下来,只要求句子基本通顺,表达的内容基本清楚就行。孩子们刚开始的日记内容里还有许多拼音代替的生字,可他们天生不服输的劲头使那些拼音逐渐变成了文字,还纷纷以此来展示他们识字多、记字快的能力。此时再配上有计划的课外听读与阅读训练,一段时间后,孩子们会写的字越来越多,写的内容也越来越完整,能很轻松地就跨越“动笔”关。
二是发展阶段,用几句通顺的话,写学习与生活。在学生能写出一句或几句通顺的话时,除完成教材要求的写话练习外,教师还可根据教材的特点,逐渐拓宽写话的思路,写更丰富的内容。如一上诗歌体裁的课文较多,文字内容较浅显,结构清晰自然,可要求学生以“小诗人”的身份进行仿写练习。对于有趣的童话故事,可安排学生续编故事情节,并贯之“小作家”的头衔。学到《观察日记》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种豆子、观日出、养小动物等活动,指导学生写出一段话的观察日记来。针对《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等思想内容较深的课文,可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事迹或品读人物传记后尝试写读后感。
三是创新阶段,用一段完整的话“我手写我心”,引导学生捕捉身边信息,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抒发真情实感。每逢民间传统节日、重大国内外事件发生,或有新闻热点话题时,正是引导写话的契机。一个“中秋”团圆夜,学生能有多种表现形式。或喜庆、或感伤;或盼望、或迷茫;或勾起一段回想,或留下深刻的记忆……学生们的作品开始有了思想、有了个性,而此时的我们除了必要的引导,更应该学会陶醉与欣赏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是成功的秘诀。学生一旦有了“写”的兴趣,我们更应该小心呵护、经常鼓励。特别是对低年段的小学生,常给他们打打气,加加油,他们会更有“写”的热情。
一方面,认真、及时的评价会带给学生最大的鼓励。每天批阅日记已经成了我的习惯,午间的点评孩子们热切盼望,一周班级博客上的反馈会令家长欢欣鼓舞,孩子倍感自豪。在学生的日记本上,留下最多的就是老师画的小红旗,学生对红旗的数量引以为傲。要是再有老师鼓励性的留言,他们更会当宝贝似的互相传看。老师每一次的认真评价与反馈,都成了一次鲜活的指导过程。这样的评价促使孩子们产生了更强的写话欲望,更让暂时没写好的孩子从中受到启发,有了努力的方向。
另一方面,多用赏识的目光能起到更好的激励作用。任何一个作品都会有闪光的地方,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它们用红线标出来,或读给大家听,告诉大家好在哪儿。也许孩子们不经意的好动作被我们表扬后会成为他们的特点与习惯。我们班的夏冬妮同学,曾经就是一个不太会写的孩子,她更热衷于绘画。一次日记,她随意写了一、两句话,却用大半空余的地方画上了漫画。仔细看,我居然看懂了。觉得挺有意思,就鼓励她继续这样画下去。没想到,这孩子竟坚持了一学期,不仅画得一丝不苟,而且还具有言简意赅的鲜明个性。看着这本独具特色的日记,我突然有了一种想把它做成专辑的冲动。于是,我们班第一本日记专辑——《童心童趣集》诞生了,作者就是夏冬妮。后又经老师及时的推荐,夏冬妮一度成了《现代少年报》、《家长报》上的热点人物。积极的鼓励与评价,带动了更多的孩子愿意写话,学会写话,写好了写话。
近几年的写话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上到中年级后不仅没有惧怕习作,而且还将它真正当成了表达的习惯。现在孩子们又在用周记的形式,将一周的感受形成各自独特的风格记录下来:有的孩子想象力丰富,善于编写童话故事;有的孩子很感性,善于抒发对真人真事的真实感悟;有的孩子也喜欢画画,擅长“漫画周记”;有的孩子积累丰富,敢于诗歌体裁的尝试……对于我来说,每周欣赏学生的作品已经成了我的精神需求;对于学生而言,用笔记录他们的思想与我畅快交流也已成为他们的习惯。我想,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能持之以恒地进行指导与训练,学生们还能写出更多、更丰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作品来。
(作者单位:武汉市汉阳区十里铺小学)
责任编辑 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