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明忠
(昌吉州民族歌舞剧团 新疆 昌吉 831100)
铁木尔汗霍加墓位于新疆东部天山北麓的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博斯塘乡境内,故又称博斯塘霍加墓或简称霍加墓。该墓西距县城约60公里,在博斯塘乡东南约20公里的霍加墓沟上端,海拔约2400米。墓下方西北处有一圣水泉和一片麻扎(坟茔)。朝圣者和游人乘车只能行驶到圣水泉,然后徒步登山行约两公里方能到霍加墓。霍加墓实有两座,山顶处为铁木尔汗霍加墓,其下方约80米处为艾贤木汗霍加墓。现分述如下:
铁木尔汗霍加墓现为木石结构建筑物,东西走向,门朝东;东西总长6.7米,南北宽4.2米,前后高1.85米,屋脊高2.5米。墓分前后室,前室面积约10平方米,为过厅或朝拜处;后室面积约16平方米,正中有一东西走向的青砖棺,砖棺长1.9米,宽1.02米,高1.03米。砖棺前面正中有一块铭文方砖(因多次复修,原铭文方砖已损坏,现为两块长方形青砖拼合而成),上有阴刻阿拉伯文字。此块方砖上的铭文,据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学会米尔索里坦教授考证,铭文为古兰经中语,但因其中字母似有遗漏或错乱,语意无法确定。据昌吉市天池路清真寺李正奎阿訇辨认,方砖上部分铭文大意为“光辉全美”,下部分也无法译出。据新疆艺术研究所段蔷老先生考证,认为方砖上的铭文确系古兰经中语:大意为“详和安静”。砖棺左面有阴刻方砖两块;右面也有与左面相同的铭文方砖两块。其铭文大意为“除真主之外”(米尔索里坦译);或“万物非主,唯有真主”(李正奎译)。砖棺的后面有一块阳刻铭文方砖,铭文大意为“真主说,心好的人进天堂”(米尔索里坦译)。
艾贤木汗霍加墓现为砖灰结构建筑物,东西走向,门朝东,东西总长0.5米,南北宽4米。墓分前后室,中间有木板门相隔。前室高约2米,面积10平方米,为过厅或朝拜处。后室为尖顶圆屋(拱北),高3.3米,面积约18平方米。后室内中央有一东西走向的木棺。木棺底座长2.3米,宽0.97米,高0.15米;正棺长2.5米,宽0.87米,高0.82米。
铁木尔汗霍加墓为昌吉州重点文物保护遗址,是木垒、奇台、巴里坤、青河、富蕴、阿勒泰及鄯善、吐鲁番等地伊斯兰教信徒朝拜的圣地。朝拜者认为,来此地朝拜就能够代替麦加朝觐,完成功修。在朝拜霍加墓之外,还要到附近的圣水泉饮用圣水,以祈求幸福吉祥,祈求生儿育女,祈求解除病痛等。
霍加墓在博斯塘乡及木垒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回族教民中间传说广为流传。这些民间传说大体可分为三种,即战乱说、传教说和神话说。
据民间传说,铁木尔汗和艾贤木汗二人为兄妹关系,是某汗国的王子和公主。在与蒙古汗国的战争中,他们率国人边战边退,最后退到了天山北麓的博斯塘。国人大部分战死,铁木尔汗兄妹被逼到山顶绝处。为不被敌所擒、所辱,他们分别跳进山顶裂缝中自杀。后来,人们为纪念铁木尔汗兄妹,在他们归真的山顶处修建了两座拱北加以祭祀。
传说,铁木尔汗和艾贤木汗兄妹是来自中亚某汗国的伊斯兰教传教士。在博斯塘传教多年,他们被当地人视为圣人。后来,铁木尔汗兄妹先后归真于此地,被葬于博斯塘大麻扎上面的山顶处。把他们葬在山顶处有两种含义:一是表示他们兄妹二人的至高无上;二是表示埋葬在大麻扎中的教民们仍在他们脚下聆听教诲。
相传很久以前,铁木尔汗和妹妹艾贤木汗两位圣人在带领教民们东迁途中,遇到了一大群魔鬼,魔鬼们仗着人多势众,十分凶恶,想要全部消灭铁木尔汗和他的教民们。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铁木尔汗与教民们逃到了现在博斯塘以东的圣水泉处。为保护教民的生命安全,铁木尔汗决定由他和妹妹艾贤木汗向东南方向跑,吸引魔鬼们追赶,让教民们悄悄向西下山躲藏,伺机逃生。教民们听命西逃,果然保住了生命(现在在圣水泉西边的大片石板上,还能清晰地看到许多大人的、小孩的脚印和骆驼蹄印及马蹄印。据说,这些就是当年教民们西逃时留下的痕迹)。铁木尔汗同妹妹艾贤木汗共骑着一峰骆驼向圣水泉东南方约跑了两公里,就到了山顶处。后面紧追不舍的魔鬼们也快追了上来。铁木尔汗见前无去路,后有追兵,即向胡大祈祷,请求救助。这时,山顶突然裂开了两道石缝。铁木尔汗立即从骆驼上跳下来,躲在最上面的石缝中,艾贤木汗则藏在下面的石缝内。魔鬼们追到山顶处,只发现了铁木尔汗兄妹的坐骑,却不见了人。他们便四下搜寻,很快便发现了山上裂开的石缝。魔鬼们以为石缝内一定藏有铁木尔汗兄妹,可是当他们往石缝处细细一看,只见上面布满蜘蛛网,便改变了想法,如果石缝内藏有人,石缝处的蜘蛛网一定会被撕破,看来,铁木尔汗兄妹已跳崖无疑。于是,魔鬼们便去捉拿铁木尔汗所骑的那峰骆驼,谁知那峰骆驼已变成了石头,静卧在邻近的山坡上(至今在铁木尔汗霍加墓附近的山坡上仍有一状似骆驼的巨型石)。魔鬼们只好悻悻离去。铁木尔汗兄妹在石缝中归了真。
后来,不知过了多少年,北京有一个很有钱的回族商人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铁木尔汗圣人对他说:“我们兄妹原先躲藏的山顶石缝已经塌陷,现在还没有一个住处,望能给修个像样的拱北。”回族富商问铁木尔汗圣人现在何处,怎样才能找到他们归真的地方?铁木尔汗指点说,你骑上马往西跟着太阳走100天就到了。那位回族富商是一个很虔诚的伊斯兰教徒,第二天便带上很多银钱骑马向西走去,走了100天,他便到了现在的博斯塘。当天晚上,铁木尔汗又给他托梦,让他再往东南山里走两个时辰的路,便能看到一个大石崖,在石崖上的一个裂缝中夹有一封信,信中就有确切的地址了。第二天,回族富商以梦中的指示向东南山里走了两个时辰的路,果然见到了大石崖,并发现了夹在裂缝中的一封信。他用力从石缝中拔出那封信,石缝中立即流出了一股清澈甘甜的泉水。这便是后人所称的圣人泉(圣人泉有指头粗的一股水,四季长流不断。据自治区有关单位化验,泉水内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微量元素,是上佳的天然矿泉水)。回族富商从信中知道,铁木尔汗圣人为断绝此地唯一的水源,才用一封信堵住流水的石缝,使魔鬼们无法在此久站。另外,让他从此处再向东南攀登三四里即到了山顶,那地方有两处塌陷的石缝,就是他和艾贤木汗的归真处。回族富商按信中所指,找到了铁木尔汗兄妹的归真处,果如梦中圣人言,石缝已完全塌陷。回族富商决定马上为两位圣人好好修建两座拱北。但因当地无砖头,他只好往西行二百多里到古城子去买砖头。砖头买好后,他又买了两群山羊,让大羊身上驮4块砖,小羊身上驮2块砖,从古城子一直赶到铁木尔汗兄妹归真的山顶处,修起了两座高5米的拱北,并委托博斯塘地方上的一个孤身回族人作看墓人,自己返回了北京。再后来,那个回族人在临终前把看墓的任务又交给了当地信仰伊斯兰教的一家维吾尔族人。
民间传说毕竟是传说,不是历史。至于博斯塘地方上的两座霍加墓究竟建于何时,墓中所葬何人,因无史料记载,后人众说纷纭。其中较为流传的说法有两种:一是说霍加墓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墓中所葬的是中亚某汗国来新疆传教的圣人;二是说霍加墓有近700年的历史了,墓中所葬的是察合台汗国的秃黑鲁·铁木尔汗。以上两种说法,均无确切证据,故不可作为定论。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讨考证,以期解开这一谜团。
1.由看墓人考证
据现仍健在的铁木尔汗霍加墓看墓人铁木尔齐克(维吾尔族,生于1916年)提供的口碑材料说,霍加墓的看墓者共有以下7人:一回族人(名字不详,生卒不详);一维吾尔族人(名字不详,约生于清道光八年,即1828年,系铁木尔齐克的曾祖父;绕孜买提达尔瓜(维吾尔族,生于清咸丰七年,即1857年,卒于民国三十六年,即1947年,系铁木尔齐克的祖父);海吾尔(维吾尔族,系铁木尔齐克的父亲);齐拉克齐绕孜(维吾尔族,系铁木尔齐克的叔父);铁木尔齐克;热合曼(维吾尔,生于民国十八年,即1929年,系铁木尔齐克的堂弟,齐拉克齐绕孜的儿子)。铁木尔齐克提供的看墓人的材料经博斯塘乡现健在的70岁以上诸多老年人旁证,认为材料属实。因而,可以推论,博斯塘地方上的霍加墓始建年代当在清乾隆五十年至六十年之间,即1785年至1795年之间。
2.由墓砖上考证
从铁木尔汗霍加墓现遗留下来的部分早期建墓青砖上看,此种青砖长为25.9厘米,宽为12.8厘米,厚为5厘米,与奇台县西地乡东地村关帝庙所用青砖基本上一样。该关帝庙据《奇台县志》载,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即1792年。因而,可以推论,铁木尔汗霍加墓的始建年代与奇台县东地关帝庙的始建年代不会相差太远。[1]这也与看墓人所提供的始建年代基本上相吻合。
3.由方砖上的铭文考证
据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学会米尔索里坦教授和昌吉市天池路清真寺李正奎阿訇等专家学者考证,铁木尔汗霍加墓方砖上的铭文为新疆信仰伊斯兰教民族在14世纪至18世纪所使用的阿拉伯文字。因而,推论说铁木尔汗霍加墓始建于18世纪末,也不无可能。
4.由伊斯兰教传入博斯塘的年代考证
博斯塘为蒙古语地名,其含义是“牧人喜欢落脚的地方”。元、明时期,该地为蒙古人的游牧地方。明末清初属准噶尔政权辖区。清乾隆十年左右(即1743年前后),始为吐鲁番鲁克沁郡王的夏牧场,一部分为郡王放牧的维吾尔、蒙古农奴才成为这里较固定的居民,并且相互融合、繁衍生息至今。[2]
伊斯兰教自10世纪初传入新疆后,开始只在新疆的南部和西部传播。公元1346年,秃黑鲁·铁木尔汗登上察合台汗国汗位不久,即皈依了伊斯兰教,并强制在其辖区内向蒙古族、维吾尔族等推行伊斯兰教。之后,经其幼子黑迪尔和卓汗和其后裔穆罕默德汗的狂热推行,伊斯兰教于16世纪初才最终普及到现在的吐鲁番、哈密地区。博斯塘的早期居民为吐鲁番鲁克沁郡王的农奴,于清乾隆十年(1743年)前后才逐渐定居于此。因而,可以推论,伊斯兰教传入博斯塘的时间不会早于清乾隆年间。继而,亦可推论,博斯塘地方上的铁木尔汗霍加墓的始建也不会早于清乾隆年间。
5.由霍加墓的重建情况考证
据看墓人铁木尔齐克和博斯塘当地的一些知情老人们讲,以及墓地遗留建筑材料实物考证,铁木尔汗霍加墓自始建以来,至今又经过两次重建。第一次是由看墓人绕孜买提达尔瓜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请木匠用当地产的松圆木重建。第二次是由看墓人铁木尔齐克牵头,在当地维吾尔族人和哈萨克族人中募捐40只羊和1000多块钱,买来4000块红砖和2吨水泥,于1984年重建。此次重建的具体施工者为当地维吾尔族居民铁木尔、艾沙、提也甫、买里牙和后居拉木等人。
铁木尔汗霍加墓地处海拔2400米的山顶处,风霜雨雪对其侵蚀的速度较快。如果从第一次重建的时间(1890年)往前推算百年(1790年),始于青砖建成的霍加墓能坚持这么长时间也符合风化速度的实际。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考证,可以初步认定,铁木尔汗霍加墓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至六十年(1785年至1795年)间。
博斯塘地方上的铁木尔汗霍加墓和艾贤木汗霍加墓中所葬何人,历史典籍无记载。其墓现为文物遗址和伊斯兰教信徒们的朝圣地,更不可能去发掘考证。至于有些人所说的墓中所葬的是1300年前从中亚来新疆传播伊斯兰教的圣人,实不可信。一是因为伊斯兰教于10世纪才传入新疆南部,传入新疆东部天山北麓的博斯塘地区的时间怎么可能会早于10世纪?二是中亚来的圣人之说,可能源于当地民间传说之一的“传教说”。而当地的“传教说”据考证又源于与其隔山相望的鄯善阿萨吾力开裴拱北传说。“阿萨吾力开裴拱北在鄯善县吐峪沟火焰山西侧的山坡上,当地维吾尔族人称‘阿萨普尔’。当地传说,中亚穆斯林圣人亦木乃哈等6人来此传教,逝于该地,故建阿萨吾力开裴拱北以纪念”[3]博斯塘的早期居民原为鲁克沁郡王的农奴,他们从鄯善、吐鲁番来此定居放牧,也很自然地会把原籍的传说带来此地。传说中的人怎么能认定为铁木尔汗霍加墓中的圣人呢?至于有些人所说的墓中所葬的是秃黑鲁·铁木尔汗,此说更不足信。一是因为秃黑鲁·铁木尔汗自1346年登上察合台汗国汗位,直至1363年病逝,其活动范围大都在新疆西部和天山以南,从未到过天山北麓的博斯塘,死后凭其显赫的汗王身份,绝不会安葬在博斯塘地方上的一个偏僻荒山顶上。据史料载,秃黑鲁·铁木尔汗在公元1363年病逝后,埋葬于阿里马城东郊,即现在的霍城县大麻扎处,此墓至今仍在。另外与此墓并列的还有一座规模小一点的陵寝,据称是其妹的陵墓,现保存较好。[4]二是博斯塘居民把该地的霍加墓中所葬者称为铁木尔汗是有一定原因的。这是因为该地自元明时期,直至清初均为蒙古人的游牧地。铁木尔是蒙古族常用的人名。后虽由于宗教信仰的统一和民族的逐渐融合,该地蒙古人已彻底维吾尔化了,但用铁木尔命名的人亦很多。出于对先祖们的崇拜,给墓中人取名铁木尔汗也在情理之中。再者,秃黑鲁·铁木尔汗是第一个皈依伊斯兰教的蒙古汗王,且为极力推广伊斯兰教者,该地居民尊其为圣人加以祭祀,更在情理之中。秃黑鲁·铁木尔汗可以被尊称为圣人,但博斯塘地方上的霍加墓中不一定有他的埋骨。
在否定了以上两种说法之后,铁木尔汗霍加墓中所葬何人的难题,在没有可以定论的历史材料和文物佐证的情况下,姑且用以下推论方法来考证。
其一,博斯塘成为鲁克沁郡王的夏牧场之后,随着为其放牧的农奴们逐年增加和定居,他在对这些人的管理约束上,一定不会放弃用宗教帮助管理的办法。因而派去传教士或者从当地伊斯兰信徒中挑选1人成为当地的经师,这是很可能的。该传教士或经师也可能名叫铁木尔,其逝世后葬于当地,教民们把他与秃黑鲁·铁木尔汗加以联系,便把该墓地称之为铁木尔汗霍加墓了。
其二,博斯塘的穆斯林均为伊斯兰教依禅派信徒。他们崇尚麻扎朝拜,视麻扎为圣地,相信麻扎具有神性。这其实是祖先崇拜的遗留和发展。由此推论,铁木尔汗霍加墓中所葬之人,或许就是当地居民最早的祖先。
其三,伊斯兰教中的依禅派,具有很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他们有一个很特殊的观念,认为哪里有圣人的埋骨处,哪里就一定会有显迹,根据这一显迹感应,就能找到圣人安息的地方。至于该地有无圣人埋骨,他们确信有,就有,并修建拱北进行朝拜。由此推论,铁木尔汗霍加墓中是否有圣人埋骨,不得而知。这一推论的提出,绝非是受当地流传的“神话说”中北京回族梦兆修墓的影响。
(对当地“三种说法”的考证,也许对本文考证有所帮助,但因牵扯到民族战争,教派之争和其他因素,故将另文专论。)
本文对铁木尔汗霍加墓的考证,虽使用了广泛采访所得到的口碑材料与所观察到的实物依据,并参考了元史、明史、清史、新疆伊斯兰教史和木垒等地方志中与其相关的背景材料,但对铁木尔汗霍加墓所存在的谜团仍不能彻底破解。今贸然推出抛砖之文,实为引玉,恳请专家学者和知情人不吝赐教,以助能写出第二篇对铁木尔汗霍加墓的考证文章,以期最终解开所有的谜团。
参考文献:
[1]奇台县志[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7:550.
[2][3]申北人.吐鲁番ABC[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3:61,63.
[4]伊犁地区地方志编委会.伊犁风物[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