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艺术院校油画教学现状的思考

2011-04-02 03:29赵峰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1年5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油画艺术

赵峰

(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中国目前的油画教学队伍,“庞大”应该较为贴切。这个庞然大物内部蕴含了正步入商品化、融入世界经济大潮的中国对异域文化膨胀的热情。这个队伍中,担任油画教学的老师多依附各类高等艺术院校,代表了中国油画发展的水平和方向。院校的油画教学就像是中国油画发展变化的“晴雨表”,两者是同步一体的。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中国高校油画教学正进行必要的改革,但仍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艺术教育本科阶段培养目标定位不当

各类艺术院校艺术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各类专业艺术人才。然而艺术人才的培养以及优秀艺术家的产生是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的。一个艺术学院的本科毕业生在接受了四年的专业和文科教育后只能说具备了成为艺术家的一些基本的素质和条件,而想在未来成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还需要长期艰苦的艺术实践,需要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对当代艺术的深刻理解,以及良好的悟性和社会机遇。就学科性质而言,各类艺术学科在人类知识谱系中应该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而所有的文科教育不仅仅是某种特定的专业教育,也应是人的素质教育和通才教育。

1996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巴黎召开会议,发表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该报告提出教育应该为人的一生提供四个支柱:(1)学识,即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2)学做,即学会在一定环境中的工作能力。(3)学会共同生活,即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及合作精神。(4)学会发展,强调尊重和发展人的个性,并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责任感来行动[1]。所有这些都体现了素质教育和通才教育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的通才教育和素质教育是针对片面的、狭窄的和过分功利的专业教育提出来的。当然素质教育不能排斥专业教育,艺术院校的专业艺术教育和发展应建立在艺术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基础之上。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强调培养专业对口的艺术人才,艺术学科和专业口径相对狭窄。在教育思想上,一是重视艺术的功利性,片面强调艺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功能;二是过分强调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只重视专业技能训练,忽视人文教育和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由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模式片面强调专业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造成我国目前艺术院校本科阶段普遍存在着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新生入学时的文化水准和综合素质偏低,专业设置过细过窄和专业课程比重过大等问题。不仅不利于艺术专业学生整体艺术素养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对学生毕业后的自我提升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产生消极的影响。

二、师资队伍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手法单一

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在面向21世纪的改革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这是办好一流的艺术学院,培养一流艺术人才的必要条件。

由于我国艺术院校研究生培养体系起步较晚,在培养数量和规模上都跟不上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的需要。加上商品经济发展初期,艺术院校的不少优秀中青年教师或出国发展或下海经商,造成专业人才大量流失,出现了教师队伍不稳定的现象。近年来师资队伍虽有明显改善,但我国艺术院校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仍然很低。即使在中央美术学院这样的部属院校,本科毕业后直接留校任教的教师也占有很大的比重。高学历反映了一个人所具备的起码的业务素质。目前西方发达国家高等艺术院校对教师的学历要求一般为:艺术创作和技术专业必须有硕士以上学历,艺术批评和理论专业必须有博士学位。相比之下我国高等艺术院校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我国艺术院校师资大多出自艺术院校自身。由于我国艺术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着片面强调艺术专业的特点,重专业技能、轻理论、轻文化素养的现象,从而导致艺术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平均低于一般综合性大学和文科院校。这些弱点从艺术专业教师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外语考试的通过率和对高新科技设备的实际运用能力上明显地表现出来,这与课程设置的日趋综合化对艺术师资在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上提出的更高要求相矛盾。

专业艺术院校的教师大多未经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和教育学理论的培训。如油画专业,担负油画教学的画家有的从事艺术教育多年,有自己的绘画经验及对油画的独到见解,对油画艺术有敏锐的直觉,有较强的油画创作能力,这是他们搞教学的长处;而短处是其视野往往局限于自己的经验和体会中,局限于流行的风格,对油画教学少有宏观的把握。他们往往更习惯于将自己定位于一个职业油画家,而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长期以来对自身定位的偏差导致从事教学的油画家们偏重技巧的传授,忽略教学的艺术,教学手法单一。在艺术院校里“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传统观念仍很有市场,这让很多教师仅满足于知识经验灌输和技能传授,油画教学中传统手工艺“以师带徒”的传承方式仍普遍存在,这无不反映出教育观念的严重滞后。反观美国的美术专业本科教育,油画教学“采用像中国那样从静物、肖像到人体这样传统教法的不多。在注重艺术观念的学校可能不采用模特教学。主要强调创作,重创作观念。学生自由发挥余地相当大,教师仅充当顾问和参谋的角色”[2]。

研究生阶段的教育也存在问题。由于本科阶段对文化素养培养的不足,加上国家研究生考试制度对研究生入学时外语能力的较高要求(这本无可厚非),艺术类研究生生源普遍存在着重文化课,轻专业能力的现象。这与本科阶段重专业轻文化素质培养恰好是两个极端。面对一年级时外语及公共课的过关考试和三年级的论文答辩及就业压力,艺术类研究生有多少时间从事专业研究可想而知。研究生的艺术创作能力相较于艺术院校教学改革的要求仍然存在差距,研究生毕业后出现了“学历不低,水平较低”的不良现象,无法担当新时期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任。这是对新世纪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合格性的严竣考验。

三、对“创新”的误解与误导

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的主题,业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创新与继承本来就是一脉相承之事。没有来龙,何来去脉,因而也就割裂了发展的持续性,自然谈不上“发展”、“创新”。董其昌云“集大成者,自出机轴”,意即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

在中国油画近百年的历程中,中国社会经历了各种磨难与动荡。对于这种在西方已有五百年历史的艺术形式,中国人学习、研究的时间不长,中国油画还只能算是处于初级阶段。对中国油画而言,传统应具备两层含义:技巧层面上应以西方为传统,精神层面上应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传统。两者缺一,都不能称之为中国油画。80年代以来,油画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油画的写实能力要胜过当代西方的油画并以此沾沾自喜。诚然,对于已步入后现代主义的西方当代艺术来说,属于古典形态和现实主义范畴为主的中国油画,写实性似乎强于西方。然而,西方的写实技巧在17、18世纪时已达炉火纯青的地步,到19世纪更是登峰造极,中国油画的写实能力与之相比显然望尘莫及。拿伦伯朗的技巧来说,他60年的油画功力我们20年能达到吗?显然不可能。纵然如此,在探索油画这种古老的西方艺术语言的新形式上,我们仍有巨大的探索空间。“绘画把我们带到感情的世界中去,好象法力无边的魔法师,把我们吸引到自己的翅膀上,腾空飞起。”[3]兴起于80年代的中国现代艺术短短几年就将西方各艺术流派激情玩了个遍,可惜的是不少只是流于表面的模仿,深层次里流露出的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吴冠中先生常形容国内的美术展览“大部分都像假面舞会,看不到他本人,都是借人家的面具戴在头上”。这一比喻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现代油画的另一误区。进入新世纪以来情况似乎稳定了不少,各种风格的油画作品质量有很大提高。纵观中国油画曲折艰辛的历程,喜忧参半,其中许多现象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在全国高等艺术院校,要求“创新”的呼声不断,这本是好事。然而对创新的简单理解和误导使得在油画创作和教学中出现了极端的倾向。创新的前提演化成割裂传统、否定成说。割裂、否定得越彻底,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大,只要与众不同就行;无论合不合理,只要敢于异想天开,胆大就成;越是不可思议、莫明其妙就越有创意,越有个性,越前卫。孰不知离开继承的“创新”,离开共性的“个性”,只能让“创新”沦为炮制新闻、昙花一现的空中楼阁,经不住时间的考验。

在艺术院校的油画教学中,某些教师在“创新”方面对学生的误导,客观上助长了艺术专业学生抄袭模仿西方现成图式的恶劣风气。在油画艺术的发展中,“图式摹写”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但这只能作为达到超越目的的手段,而不应该是中国油画艺术发展的最终目的。

没有模仿就没有超越,模仿是超越的起点。西班牙画家正是在模仿意大利艺术中积聚了发展的潜力,在追随意大利文化中融入了民族的历史文化特征,从学习大师的风格中涌现出自己的艺术大师。但是当对西方大师的崇拜,演化成为艺术进取的沉重负担,变成了走捷径的取巧方式时,对中国油画发展将是十分有害的。

基于对油画这种西方艺术语言认识上的浅陋,加之油画多元化新形势下对“创新”的误解,一种唯“风格”论在艺术院校中悄然传播。画家们急于为自己的创作方式找寻出路,以确立自己的艺术地位,于是在绘画语言形式上,出现了一批巴尔蒂斯、弗洛伊德、莫兰迪、巴塞利兹的追随者。这些艺术家受过严格的学院训练,有着良好的艺术素质。大师们的艺术语言极大地激发了这些艺术家的创作潜力。但是这种潜力发展到什么限度才能摆脱大师的束缚,形成自身独特的油画语言,则是他们下一步面临的难题。

艺术院校的画家们对风格的狂热追求直接波及油画教学。有些教师甚至要求学生赶快找寻大师作为依靠,尽快将风格定型。在缺乏适当的理论引导的情况下,学生对大师语言形式生吞活剥式地大肆挪用,有的干脆模仿目前风格较有特色的国内中青年艺术家,如尚扬、贾涤非、韦尔申等等。这种低层次的摹写丝亳不比彩色复印机的工作有任何高明之处,只能造成学生自我意识的丧失和教学秩序的混乱。从大量本科毕业生的油画创作来看,除了一点可怜的油画技法,剩下的只是别人的影子。很难想象这样的学生毕业后,若进入高校教学的话,将造成怎样的恶性循环。

事物的发展总是环环相扣。诚然,中国油画正稳健步入一个转型期,而且看到了自身存在的种种不足。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几个主要艺术院校为龙头的油画教育、教学改革正蓬勃开展。实验性、探索性的教学给了新时期油画学子更多的学习空间,营造出多元并进的良好态势。但是始终无法回避的一个事实是:对西方油画传统的错识以及对本民族文化吸收的不足造成了中国油画创作主题的精神弱化,从而使中国油画呈现营养不良的病态。

随着油画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我们已经对过去单一化的教学达成共识,即:传统的单一模式必须摒弃,多元手法的教学才是正确的出路。但光有真诚的心态是不够的,教师和学生都要立足现实,关注现实生活,保持清醒的艺术头脑。90年代崛起的石冲和冷军,他们将自己乱真的写实能力观念化,以“观念写实”的新面貌,保持了作品的艺术深度与学术品格。真诚的艺术家并不为载入史册而奋斗,因此,艺术史所需要的前卫姿态就很难对这一类艺术家构成诱惑。

精神性应该是人类对艺术的最高企盼,是人们在生存过程中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正如黑格尔理想中的“理念的感性呈现”,那理念便是一种或主观或客观的精神。它具有超越一般功利价值的纯粹性。它是集体潜意识的表象化,是个体心灵的物化。精神性的丧失将使艺术沦为毫无价值的躯壳,并退化为它的前身——手艺。在艺术创作中,由于精神内容贫乏和弱化,画家只能借助外在手段来掩饰内在空虚,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写实油画中,在一些表现性或抽象性的油画中也同样存在。这种精神性的贫血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经济大潮的冲击给中国油画带来的负面影响外,与画家的艺术素质和艺术品位也有密切的关系。从国内许多美术展览作品来看,不少画家的素质和品位令人堪忧。在艺术院校里,由于教学对此强调不足,大学生缺乏自我精神性已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应密切关注这一现象并找出有效的解决途径。贯彻到教学中,实质就是如何保存、吸收传统文化精髓,同时注入现代观念、创新意识的问题。因此,在对待高校艺术教育如何提高大学生人文综合素质问题上,应该两只脚走路,一只脚踏在对西方传统技巧和当代艺术的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上,另一只脚则应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

艺术发展的多元化意味着艺术教学应该是开放而非封闭的。多元化教学的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好或不好、正确与否的标准,而且要引导他们如何学习。从某个角度来说,艺术是不可传授的。教师应该将开放的艺术观念贯彻到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不能让个体的观念、意识左右宏观教学,不应从自己的审美角度来限制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更不应为达到某种教学效果而牺牲学生的独创性。学生也应从过去被动学习的状态转变过来,努力成为主动的、独立思考的、高综合素质的人才。

“艺术教育的现在似乎决定着今后艺术的文化层次和精神层次,也决定着未来的艺术面貌。传统的艺术教育模式,曾经十分稳固。从历史长河看,绝没有永恒不变的格式或标记。艺术和艺术教育的发展,往往是部分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们,对当代和前代艺术深入研究的反思之后而作出的探索和创造……”[4]在新形势下,这将对中国油画家们、艺术院校师资队伍的素质以及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常宁生.艺术史与艺术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86.

[2]王春.美国高等美术教育现状[J].美苑(鲁迅美术学院学报),1999(2):72-57.

[3]德拉克洛瓦论美术和美术家[M].平野,译.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1981:294.

[4]全显光.他山之石——美国纽约州圣罗斯学院(CSR)艺术教育系学生作品观后感[J].美苑(鲁迅美术学院学报),1988(4):57-58.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油画艺术
一张油画
油画《塬下》
油画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纸的艺术
《岁月长又长》(油画)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