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才国
善用课堂教学的即时评价
■詹才国
《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课堂评价中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这样的评价目的,我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适时并善用即时评价。
在教学四年级乘法简便算法例1,引导学生根据情景图编成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后,学生列出算式:25×5×2,这时我先让学生试着自己计算,然后全班交流计算方法和过程。
学生甲说:“我按照我们学过的计算顺序从左往右计算。”学生乙说:“他的算法虽然是对的,但不是很简便。”学生甲又举起手,看他急切的表情,我给了他第二次机会:“我的那种算法确实不简便,我又想起来另一种算法:先把2和5相乘得10,再把10与25相乘得250。”听后我及时引导:“谁来评一评这种算法?”学生丙:“这种算法很简便,它运用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把5和2先相乘得10,而且10与任何数相乘口算起来都很方便。”我即时评价:“同学们真肯动脑筋,尤其是学生甲的思维很灵活,他能很快地想出第二种简便算法。建议大家以后做这一类题时都要采用这种简便算法。另外告诉大家一个凑整数的小窍门:25×4=100,125× 8=1000,请大家以后做题时,一定先观察再动笔。”
传统的课堂教学即时评价,往往只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对错的评价,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的即时评价,未能帮学生建立清晰的认知结构。本堂课教学乘法的简便计算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有效的引导与评价,这些评价意见来源于学生,是学生自己的数学,同时教师站得比学生高,看得比学生远,提出的意见以及规范、完善的规律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内化,这样的评价更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反思、评判、分析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圆柱体积”时,我指导学生推导出体积计算公式,讨论计算圆柱体体积的必要条件后出示例题,要求学生尝试计算体积。我特意指名“学困生”板演。学生做得很慢,但态度极其认真,不时地还要询问一下一同板演的同学。大部分学生做完后,我对板演学生的态度给予了肯定的评价:“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同伴做的习题:你看,一笔一画,很认真,我还发现他在虚心向同学请教,真不错!”
一个学生马上举手:“他也有不足之处,答案的单位名称写错了,应该是立方厘米,他写成了平方厘米。”我马上评价:“是的(边说边修改),长度单位是厘米,它对应的体积单位是立方厘米,相对应的面积单位才是平方厘米。你及时发现了他的错误,说明你的学习习惯很好。”
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对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热情与汗水,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师生间的感情,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在进行平均数应用的练习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蔡榨小学六(1)班有男、女生各23名,在一次体育100米“达标”测试中,男生的平均成绩是84分,女生的平均成绩是86分,六(1)班这次100米达标测试平均成绩是多少?学生独立练习,然后再进行集体交流。学生甲:“(84×23+86×23)÷(23+23)的结果是全班平均成绩85分,是用全班的总成绩除以全班的总人数,等于平均成绩。”学生乙:“我发现了更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就是把男、女生平均成绩的和除以2,算式是(84+86)÷2=85。”我对他这种创新的方法进行了肯定:“你真肯动脑筋,想出了与其他同学不同的方法,同学们对这种解答有什么想法,可以与你的同桌商量一下。”学生丙说:“我们认为是正确的,因为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是相同的……”学生丁反驳道:“如果男、女生人数不一样呢?”我及时趁热打铁:“是啊!如果男、女生人数不同呢?如果我们把女生人数换成22人呢?大家试试看。”
学生经过再次实践,发现与学生乙的方法求出的平均数不一样,我再次提问引出思考:“请大家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采用同学乙的方法?”通过刚才的讨论和我的引导,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规律。
学生有时会有一些奇思妙想,有时甚至是与常理相悖的猜想,我们教师不要轻易地去否定他。要充分享受并利用这种资源,甚至预设这种资源,然后适时地、有机地加以引导、验证、诊断。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思考、质疑、辩析、发现,找出原因、规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
课堂教学的即时评价有引导、激励、诊断功能。发挥即时评价的引导功能,有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数学认知结构;发挥即时评价的激励功能,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发挥即时评价的诊断功能,有助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只有善用即时评价的引导、激励、诊断三大功能,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评价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武汉市黄陂区蔡榨小学)
责任编辑 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