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十堰市人民医院 中医科,湖北 十堰市 442000)
更年期综合征是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卵泡组织退化,雌激素合成及分泌量逐渐减少,血中雌激素含量下降,致使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之间平衡制约关系紊乱,进而导致的一系列全身性病理变化。常以善怒易哭、烘热汗出、五心烦热、眩晕耳鸣、健忘、心悸不眠、月经紊乱、关节疼痛等为主要临床特征,发病年龄45~55岁[1]。相对于西医的激素替代治疗,中药毒副作用小,患者更易于接受。笔者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辨证论治,利用中医膏方补虚作用强、便于久服、服用适口、生物利用度较高等优点,将中药制备成膏方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获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1.1 肝肾阴虚 主症:头晕头疼,耳鸣,腰膝酸软,烦躁易怒,目眩眠差,心悸,或烘热汗出,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少,色暗红,淋漓不断,大便燥结,小便短赤,口干,舌淡苔少,脉细数。治宜滋补肝肾,育阴潜阳。方用知柏地黄丸加减。
1.2 心肾不交 主症:头晕心悸,心烦急躁,耳鸣,彻夜不眠,易惊多梦,健忘、潮热耳鸣,咽干口燥,头面阵发性潮红汗出,腰酸腿软,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甚或情志失常昏厥。舌质红绛,脉细数。治宜交通心肾,养心安神。方用天王补心丹加减。
1.3 心脾两虚 主症:头晕头昏,耳鸣,心悸,忧虑、孤僻、悲伤欲哭、夜寐不安、失眠多梦,阵发性烘热,汗出,月经紊乱或闭经,舌淡苔薄白,脉细缓。治宜健脾益气,补血养心。方用:归脾汤加减。
1.4 脾肾阳虚 主症:眩晕耳鸣,面颊阵发性烘热,午后为甚,或肢寒怕冷以腰骶部为甚,下肢水肿,全身疲乏,腰酸,纳呆腹胀,夜尿频,大便稀薄,月经紊乱或闭经,性欲淡漠,舌质淡嫩,薄白苔或白腻苔,脉沉缓无力。治宜健脾温肾。方用:右归丸、四君子汤加减。
黄某,女,45岁,已婚,小学教师,2009年10月25日因失眠来十堰市人民医院中医科门诊就诊。症见失眠多梦,头晕头疼,耳鸣,腰膝酸软,烦躁易怒,心悸,时烘热汗出,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少,色暗红,淋漓不断,小便短赤,大便干,舌淡红,苔少,脉细数。辨证为肝肾阴虚,以知柏地黄丸加减,服用7剂后症状好转,遂改用膏方治疗。 膏方处方:熟地黄300 g,山药300 g,山茱萸200 g,茯苓200 g,牡丹皮200 g,泽泻200 g,知母200 g,黄柏150 g,党参200 g,黄芪200 g,炒扁豆200 g,枸杞子150 g,何首乌150 g,女贞子200 g,香附200 g,麦冬150 g,补骨脂200 g,肉豆蔻200 g,木香150 g,炒白术450 g,枳壳150 g,砂仁(后下)100 g,薏苡仁200 g,白芍150 g,鸡内金150 g,夜交藤200 g,合欢皮200 g,谷芽200 g,神曲200 g,延胡索150 g,炙甘草120 g。另加:西洋参50 g,桂圆肉120 g,阿胶200 g,蜂蜜500 g,收膏。每日服2次,每次1匙。忌生冷、辛辣、油腻滑肠之物,忌萝卜、茶叶、咖啡等。感冒、发热、咳嗽、腹泻时停服。
更年期综合征归属于中医学“绝经前后诸证”范畴。亦称“经断前后诸证”,中医认为,妇女在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天癸渐竭,月经将断,生殖能力消失,此本是妇女正常生理变化。但有些妇女由于素体差异及生活环境的影响,不能适应这个阶段的生理过渡,使阴阳平衡失调,脏腑气血不相协调,因而出现了一系列证候[2-3]。故《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甚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任婕等[4]通过对更年期综合征常见证型统计分析,发现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心肾不交、心脾两虚为本病最为常见证型,肾虚是本病的基本病机。笔者在对本病的治疗中,以这4个常见证型为基础,调理肾阴肾阳是根本之治,配合膏方滋补特点,全面调理,辨证结合辨病,取得较好的疗效。
[1]张玉珍,刘敏如.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68.
[2]马学玲,杨宗孟.杨宗孟教授治疗卵巢早衰经验[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1):45-46.
[3]周云.河车大造胶囊治疗更年期综合征32例[J].吉林中医药,2008,28(12):895.
[4]任婕,王天芳,李力,等.更年期综合征常见中医证候及其症状分布特点的文献分析[J].江苏中医药,2008,40(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