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000)
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目前临床常见传染病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1]全世界曾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人口约20亿,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C)。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的年发生率约3%,5年累计发生率约16%[2]。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后肝硬化代偿期和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5年病死率分别为0%~2%、14%~20%和70%~86%[3]。世界卫生组织对于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方针[4]为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1.1 研究对象 病例来源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市浦东新区传染病医院门诊或病房,病例收集的时间节点为2007年1月-2009年12月。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0年西安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临床诊断[5]。
1.2.2 中医辨证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1991年天津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试行)》[6]。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西医诊断标准的慢性乙型肝炎。2)年龄18岁以及18岁以上的男性或女性。3)慢性乙型肝炎病程≥10年。
1.4 研究方法
1.4.1 分组标准 入选病例分别纳入中药组和对照组。中药组:在我科接受中医辨证治疗达5年及以上。对照组:未接受中医药治疗或间断接受中医药治疗。
1.4.2 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治疗方案 1)湿热中阻证型:治则:清热化湿。方药:茵陈五苓散加减。2)肝郁脾虚证型:治则:疏肝健脾。方药:逍遥散加减。3)肝肾阴虚证型:治则:滋肾柔肝。方药:一贯煎加减。4)瘀血阻络证型:治则:化瘀通络。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5)脾肾阳虚证型:治则:温补脾肾。方药:右归丸加减。
1.4.3 治疗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以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后肝硬化发生率为主要指标。全组病例分为中药组(中药治疗满5年)和对照组(未接受中医治疗或间断接受中医药治疗),利用Cox多因素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根据影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进行分层分析。在基线均衡的情况下,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对各亚组中患者的乙肝后肝硬化发生率、慢性乙型肝炎至乙肝后肝硬化发生的病程时间进行比较,探讨中医药在防治该疾病中的作用。
72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入组的病程长于10年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220例。其中中药组(65例)和对照组(155例)。全组分析结果显示,长期中医辨证治疗是延长慢性乙型肝炎至乙肝后肝硬化发生的病程时间的因素。全组中慢性乙型肝炎病程最长时间:39年,慢性乙型肝炎至肝硬化发生的病程时间最短时间6年。中药组65例乙型肝炎患者中有4例(6.2%)发展成为乙肝后肝硬化或肝癌,其中肝硬化4例(6.2%),肝癌0例(0%),未转为乙肝后肝硬化、肝癌的患者有61例(93.8%);对照组155例乙型肝炎患者中有79例(51.0%)发展成为乙肝后肝硬化或肝癌,其中乙肝后肝硬化71例(45.8%),肝癌8例(5.2%),未转为乙肝后肝硬化、肝癌的患者有76例(49.0%)。中药组目前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生存率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得出:HBV-DNA>105copies/mL对于其慢性乙型肝炎至乙肝后肝硬化发生时间有一定影响,同时本研究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AST水平和白蛋白水平是乙肝患者后肝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在其它因素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提示AST>40 IU/L是乙肝患者发生肝硬化的危险因素,提示白蛋白<43 g/L是乙肝患者发生肝硬化的危险因素。分层分析:使用抗病毒西药组中,中药组共1例(6%)、对照组共18例(49%)发展成为乙肝后肝硬化或肝癌;未使用抗病毒西药组中,中药组共3例(6.12%)、对照组共61例(51.69%)发展成为乙肝后肝硬化或肝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未使用抗病毒西药组中,白蛋白<43 g/L的患者发生肝硬化的危险是白蛋白水平>等于43 g/L的患者肝硬化风险的5.064倍。
本研究仅在数理统计的帮助下,对于病程长于10年的病毒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药辨证治疗进行了初步探讨,得出了关于中医辨证治疗病毒性慢性乙型肝炎的5年回顾性分析的初步结果,初步证实了中医辨证治疗、尤其是长期的中医辨证治疗能降低肝硬化发生率、延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慢性乙型肝炎至肝硬化发生的病程时间。得出结论为以下5点:1)病程长于10年的慢性乙型肝炎共220例,中药组65例乙型肝炎患者中有4例(6.2%)发展成为乙肝后肝硬化或肝癌,其中肝硬化4例(6.2%),肝癌0例(0%),未转为乙肝后肝硬化、肝癌的患者有61例(93.8%);对照组155例乙型肝炎患者中有79例(51.0%)发展成为乙肝后肝硬化或肝癌,其中乙肝后肝硬化71例(45.8%),肝癌8例(5.2%),未转为乙肝后肝硬化、肝癌的患者有76例(49.0%)。中药组目前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生存率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中医药辨证治疗是影响慢性乙型肝炎至乙肝后肝硬化发生的病程时间的因素。3)中医药辨证联合西药抗病毒治疗是能降低肝硬化发生率,延长慢性乙型肝炎至乙肝后肝硬化发生的病程时间。4)5年以上的中药治疗能有效降低乙型肝炎后肝病进展。5)AST水平和白蛋白水平是影响乙肝患者乙肝后肝硬化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Hepatitis B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Fact Sheet 204 dex[J].Revised October 2000.
[2]Liaw YF,Tai DI,Chu CW,et al.The development of cirrhosi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type B hepatitis:a prospective study[J].Hepatology,1988,8:493-496.
[3]Hsu YS,Chien RN,Yeh CT,et al.Long-term outcome after spontaneous HBeAg serocovers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J].Hepatology,2002,35:1522-1527.
[4]Liaw YF,Tai DI,Chu CW,et al.Natural course 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cirrhosi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type B hepatitis:a prospective study[J].Liver,1989,9:235-241.
[5]吴福宁,李猛.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型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3,22(6):24.
[6]张端阳,高桂英,穆尔敬,等.119例慢性肝炎临床、病理诊断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2(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