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抗依
导致孕妇死亡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产科出血问题[1]。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产科出血导致孕妇死亡事件也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然是导致孕妇死亡所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降低孕妇产科出血死亡率,是降低我国孕妇死亡率最重要的措施之一。作为防范孕妇分娩时(或分娩后)子宫出血、危及产妇生命安全时最重要的手术措施,子宫切除术在挽救产妇生命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但是,近年来,随着剖宫产技术的日趋成熟、麻醉技术的不断提高、抗生素的广泛运用,以及非临床因素的影响,全球剖宫产率呈日趋增长趋势,子宫切除的手术风险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忽视。此外,受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仍有一些产妇(尤其是农村地区产妇)仍然选择院外分娩方式,加大了孕产妇死亡的风险[3]。鉴于这些实际情况,本文在回顾性分析产科子宫切除患者资料的基础上,还分析产科子宫切除术的危险因素,为降低产妇子宫切除率和死亡率提供理论依据。
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从多家医院所收治的产科子宫切除术患者中选择80例作为研究样本。其中,行剖宫产子宫切除术者56例,行阴道分娩子宫切除术者24例(院内分娩12例)。另随机选择56例剖宫产产后出血但未行子宫切除术患者56例作为对照组样本。研究组年龄24~43岁,平均(28.6±2.3)岁;孕周35~44周,平均(37.2±2.7)周;对照组年龄24~42岁,平均(28.6±2.5)岁;孕周35~43周,平均(37.8±2.8)周。两组中的孕周、年龄虽然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所收集的病史资料包括孕妇年龄、孕周、异常孕期情况、孕产史、血常规、产时情况、剖宫产指征、产后情况、抢救措施、子宫切除指征及切除方式、治疗结果及其它因素。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及分类依据乐杰所著《妇产科学》(第六版)确认[4]。出血量的计算中,院内分娩采用“容量法+称重法”计算,院外分娩采用“目测法+血红蛋白检测+休克指数”综合判断。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加以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采用t检验方法进行检验;相关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为降低遗漏所产生的影响,论文研究中,单因素筛选时以P<0.15作为差异显著的评价标准,多因素分析筛选时以P<0.05为差异显著的评价标准。
采用阴道分娩方式中,24例患者因出血原因被切除子宫。其中,院内分娩者12例,无术后死亡情况;院外分娩者12例,死亡4例。产后出血原因中,因子宫破裂致出血者10例,因宫缩乏力致出血者6例,因胎盘滞留、胎盘植入致出血者各2例。此外,因子宫内翻、胎盘残留、软产道损伤、羊水栓塞致出血者各1例,产后出血均量在2800 ml左右。
在剖宫产手术前,子宫切除患者56例和未切除患者56例,均存在两种以上的病理情况。但与子宫未切除组相比,子宫切除组在胎盘早剥、凝血化验检查等方面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子宫切除组胎盘早剥患者15例(未切除组胎盘早剥患者3例);子宫切除组术前检查发现存在凝血功能异常者24例,未切除组术前凝血功能异常者7例。此外,两组在前置胎盘例数及其它病理因素方面,都不存在统计学差异。
在剖宫产子宫切除组中,有胎盘植入者15例(包括穿透性胎盘7例、植入性胎盘5例、粘连性胎盘3例);术中或术后出现宫缩乏力者30例,出现DIC者19例,出现多发性或巨大子宫肌瘤者8例,子宫动脉(或骼内动脉)结扎7例,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100±1128)ml;术后平均出血量为(2340±975)ml。
在剖宫产子宫未切除组中,有胎盘植入者8例(包括粘连性胎盘6例、植入性胎盘2例);术中或术后出现宫缩乏力者43例,出现DIC者2例,出现多发性或巨大子宫肌瘤者4例,子宫动脉(或骼内动脉)结扎2例,术中平均出血量为(560±435)ml;术后平均出血量为(1040±652)ml。
对56例剖宫产子宫切除原因的分析表明,子宫切除并不完全是单因素所致。现将10例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者列为一组指征。另有2例妊娠合并重症肝炎患者、2例胎盘早剥患者、2例前置胎盘合并多发性子宫肌瘤引起出血者、1例穿透性植入胎盘者等共同列为凝血机制障碍指征。统计数据表明:胎盘因素是产科子宫切除的主要指征,其次分别为宫缩乏力、妊娠合并多发性(或巨大)子宫肌瘤、凝血功能异常及子宫破裂等情况。
在56例子宫切除术中,行子宫全切除者24例,行次全切除者32例;在56例子宫切除患者中,有46例行术中切除,10例行术后切除。其中,在术后2h内切除者6例,在术后2~4h内切除者1例,在术后4~6h内切除者2例,在术后6h后切除者1例。
针对剖宫产产后出血情况,对比分析切除组和未切除组的失血病因及出血量,采用t检验法行单因素计量检验,采用x2检验法对计数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组间差异程度。发现在胎盘植入、胎盘早剥、前置胎盘、术前凝血指标异常、子宫破裂、妊娠合并多发(或巨大)子宫肌瘤、联合用宫缩剂、出现DIC、产后出血量等因素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这些因素加以分析,即可获得剖宫产产后出血时,上述各因素的子宫切除危险度。
3.1 与阴道分娩相比,孕妇行剖宫产时,在产后出血率、子宫切除率两个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表明严格控制剖宫产指征、认真把握剖宫产时机、提高孕妇阴道分娩率等,是控制产后出血率、降低孕妇子宫切除率的有效手段。
3.2 对于孕妇来讲,采用家庭式的院外分娩方式,是生命安全的重大隐患[5]。提高接生技术、采用住院分娩方式,是降低子宫切除率、降低孕妇死亡率的必然选择。
3.3 剖宫产产后出血进而导致子宫切除时,存在诸多高危因素,按危险程度来分,依次是胎盘因素、子宫破裂因素、妊娠合并多发(或巨大)子宫肌瘤因素、术前凝血指标导常因素、联合应用宫缩剂、出现DIC、产后出血量等。
3.4 导致子宫切除的主要原因及指征是胎盘因素。可见,提高生殖健康程度、降低人流及孕产史,对减少剖宫产率具有显著性的意义。
3.5 做好围分娩期的准备工作、及时输血、及时抢救产妇失血性休克等,是治疗孕妇产后出血的关键[6]。但是,对于那些心跳骤停后复苏的患者而言,行子宫切除术极易导致孕妇死亡,因而必须慎用。
[1] 宋澍.孕产妇产后出血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7):51.
[2] 梁娟,李维敏,王艳萍.2001~2007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8(5):257-260.
[3] 马水清,连旭明,郎景和.产科临床中的子宫切除术[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1):39-41.
[4] 李家福,刘永玉.子宫切除对卵巢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9(12):55-58.
[5] 常俊霞,盛清.宫腔填塞纱条用于控制前置胎盘剖宫产胎盘剥离面出血的临床价值[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9(1):34-36.
[6] 周莉,吴连方.40例植入性胎盘的回顾性分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6(1):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