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瑶钿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中国民间舞教学规律与特点的探索
李瑶钿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中国民间舞蹈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文化体系。一个民间舞蹈教员要熟悉教材、掌握选择和提炼教材的标准,了解民间舞蹈教学规律、特点和方法,并把它上升到理论、运用于实践。
中国民间舞蹈;艺术;教学规律;提炼
“中国古代著名学者朱熹曾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可见在以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介和教学方法等要素构成的教学系统中,教学方法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1]。下面就动律与风格、开发儿课、组合及教材的提炼与升华四个方面谈一下笔者在实践探索中的体会。
民间舞蹈,顾名思义,源自民间的舞蹈。民间舞蹈是人们在日常生产、劳作过程中创造,反映群众的生活和思想情感、理想愿望,是各民族社会历史文化的积淀,具有鲜明的人文风俗和浓厚的地域特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民间舞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六大特性:一是继承性。民间舞蹈保存着许多古代生活的形象特征,积淀着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文化因素。二是群众性。民族舞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各民族人民的劳动和生活是各族民间舞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民族舞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成果。舞者从小就受到民间舞蹈的耳濡目染和实践锻炼。三是自娱性。民间舞蹈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娱自乐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来自人们心中最真挚的情感流露。四是即兴性。即表演程式规范性不强,舞姿造型因人而异、随情而发。五是适应性。它是以历史时代为背景,适应社会的发展潮流,有着与时俱进的特点。六是地域民族性。它受地域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特点和地域文化色彩。民间舞的民族性表现为反映本民族的社会生活,抒发本民族广大群众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要求,散发出该地域民族生活的泥土芳香,从而使本民族群众感到亲切和熟悉。民间舞的地域性表现为居住在不同地区(不同地貌、不同气候、不同生态环境)的不同民族有着形态、风格、节奏完全不同的民族舞蹈。
中国民间舞是舞蹈的一个分支,它来自民间,并非高居庙堂的艺术。因而,在教学和教学方法上,也是有其独特性的。
生命的冲动、生理的条件反射、求生的欲望、对生命安全感的企求、对美好未来的祈祷,这一切构成的生存意识是人的心理特质最初、最原始、最真切的核心,它既是一个民族群体的胶合剂,也是民间舞蹈的自身原始意义。以情动人是中国民间舞最本质的特点。中国民间舞蹈来自各民族各地区的人民生活,它集中反映了各民族不同的性格、气质和审美观。
民间舞蹈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深深扎根在人民大众生活的土壤之中,它是群众集体创作的成果,又在群众中直接传承和传播。民间舞蹈的舞蹈程序、场面调度、队形图案、表演场地以及服饰道具化装、伴奏音乐等都体现着其民族的历史、宗教、伦理、社会乃至语言等文化因素。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民族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本民族文化,更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民间舞蹈。中国民间舞教学的多样性特点集中体现在教材内容的丰富多样上。
目前中国民间舞教学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由浅入深的课程教学体系。各舞种教材形成了从单一动作元素过度到动作短句、综合性组合、表演性组合、技巧性组合、传统组合、民间原生组合等难度逐渐升级、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充分说明了中国民间舞教学的复杂性。
中国民间舞蹈跨越千年流传至今,依然盛行不衰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中不断孕育着时代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不适应时代精神的部分逐渐消失,而富有生机的文化因素、新的审美情趣则不断发挥作用,从而增加民间舞蹈的时代感,使其更富有生命力。现今的中国民间舞教学必然随着“原生态”民间舞蹈的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不断赋予新的时代精神
日本著名舞蹈家石井漠曾说:“舞蹈也和其他艺术一样,决定其本质的是律动”。他认为如果没有律动,舞蹈是绝对不能存在的。民间舞教学实践是与此认识相一致的。从提炼教材把握动律起,到突出强调动律开发止、以动律为中心择取主干动作和基本动作、体现风格、编排典型组合等,这条逐渐深化的“动律线”成为民间舞蹈教学最重要的规律特点。动律决定民间舞训练的本质,在教学深入的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皆起决定作用。节奏是风格得以体现的重要保证,节奏在民间舞教学中与动律起同样重要的作用。节奏给舞蹈本质的动律以内在生命,是动律的“脉搏”,它不仅使舞蹈具有动的规律,也作用于不同风格韵律,作用于情绪起落和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舞蹈和音乐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张与驰、动与静、大与小、明与暗……皆通过节奏不同的处理及运用来体现。节奏同动律一样对民间舞教学的每个阶段起决定作用,在规律上也有一条向纵深发展的线。舞蹈节奏的深化可归纳为节奏适应、节奏控制、节奏处理、节奏升华。这几个深化步骤分别在不同教学阶段起关键作用”[2]。
一般说,开法儿课是指全部教材的开端和教法的开端。这一教学阶段是整个单一舞种科目教学的基本阶段,中国民间舞教师对教材剖析深浅粗细的程度,都将在开法儿这个阶段经受考验,同时对于学生来说,这一教学阶段内容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对整个风格的把握。
民间舞作为一门基础训练课程,它用什么来开法儿,怎样开始教学,这是民间舞教员着意探索的问题。民间舞教学的目标是培养集民间舞风格、技能、乐感、表现于一身的全面而出色的演员。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上手就拿动作或者组合开法儿是不成功的。抓住动律这个决定舞蹈本质的东西来开法儿,这是唯一正确的途径。仅此还不够,还应对动律加以科学剖析,提炼出解决动律开法儿的有效步骤,抓准能够举一反三、一通百通的开法儿点。如“藏舞《堆谐》,原来多年来是用第一基本步的动作一二三四来开法儿,依动作次序教组合,后来剖析了《堆谐》的诸动作中含有一个膝部小而快的连续微颤,它贯穿在大部分动作和动作连接之中;把这一动律确认下来,同时也提炼出从原地双膝微颤到保持微颤原地小踏步,直至空第一拍完成基本步。这样有效的训练步骤明显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真正掌握了这一动律并化到自己身上,这样就把死板的模仿式的教学方法变活了”[3]。
“教学组合”是指“在音乐或某种节奏的配合下,经过科学和艺术的构思,由若干动作串联和组织起来的一种短小而精湛的训练小品”。它不承担舞台演出的任务,只供课堂训练使用。
对于中国民族民间舞组合的产生,有多种说法,但将这些归类分析,只有两种较为宏观的产生途径。一种是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师课堂上的再创造,即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师在课堂上依据教学需要,将一些零碎的单一民间素材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以达到教学目的;另一种则是对民间一些较为成熟的原生态舞蹈直接传承,因为在许多世代流传于民间的民族地域舞蹈中,蕴藏着许多相对成形的舞蹈,而每一段舞蹈又有相应的音乐与之相配,如藏族舞蹈锅庄与踢踏是一个优秀的教学组合。
民间舞教材中,保留、借鉴或部分保留、借鉴了各族各地的组合内容,同样也保留和借鉴了组合这一形式,这是我们教学取材的一个重要特点。
组合一般说应具备以下特点:节奏明快、动律鲜明、风格性强、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有启承转合、连接有机、通顺流畅的逻辑规律,音乐组合严谨亦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根据教学任务与阶段要求不同,组合类型特点也各异,归纳有四种类型:即训练性组合、表演性组合、个性组合、即兴组合。
训练性组合是基础训练的一种手段,在基础训练阶段起着重要作用,并贯穿于民间舞训练的全过程。它为动律风格、形体技能两方面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必要而且必须的训练。训练性组合包括:节奏训练、动律训练、技巧训练及专项部位训练等。其组合共同特点是任务单一、目的明了、节奏鲜明、组合精悍。训练性组合切忌任务繁杂、动作堆砌、华而不实。在有明确任务的前提下,教员应力求规格要求准确,抓住实质解决问题。可采用多种有效手段,务求达到训练目的。表演性组合是民间舞教师提高学生表演水平和掌握民间舞蹈原生性风格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节奏、动律等基础训练的延续和运用,它要有风格性的主干动作与基本动作的配合,要有基本体态的流动变化,要有一定技巧的运用及节奏速度的处理等。个性组合是民间舞中较为突出的特点,是民间舞教学中的基础环节,个性组合教学既要在个性中寻求共性,又要从共性中突出个性。这是因为任何一种民间舞蹈的形式和风格,都是由不同个性的艺人所表演的各具特色的典型形象所构成的。即兴组合的训练是使学生从课堂走向舞台的桥梁。学生在即兴组合中把所学到的教材融会贯通,经过自己的消化和再创造,把教材上升为表现感情的手段。这种训练方式过去在民间舞课堂上出现得不多,今后应予以重视,它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这是启发学生创造性和形象思维的良好方法。
所谓教材的提炼,首先是把素材变为教材,即把原来民间的广场表演形式的内容变成课堂上用来训练演员的手段;把零散的自娱性的内容提炼加工为有规律性(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特点)、表演性等特点的课堂训练内容。并按教学任务的要求加以取舍和布局,成为系统的教材。
在各族各地诸多的民间舞中,如何选择和提炼教材呢?选择的标准即有代表性、有训练性、有系统性。
是指鲜明的风格特点和民族地区特征(各民族和地区艺人流派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选择具有民族特征的典型性动作作为教材的主干内容,如藏族的旋子、踢踏、蒙族的肩、硬腕、柔臂、马步等。掌握了主干动作的规格、要领、节奏和韵律,就基本掌握了该民族舞蹈主要风格特征。
是指有训练形体各部位松弛解放、训练灵活性和技巧性及训练气质和表现力的功能,表现在集中对动作的根元素进行训练,以便在运用中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如从东北秧歌中提炼出动律、踢步、手巾花、片花、双花、顿步缠花、走场等动作的元素,对这几种元素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东北秧歌的风格。
系统性有两重含义:一是整部教材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册,它是一个由浅入深的系统性教材;二是就教材的初步部分来讲,其中的五大舞种也做了由易到难的安排。舞种中的训练组合更是注意从单一到复合的递进关系。如云南花灯的小崴徒手训练性组合,主要是动作的单一性训练,后面的小崴捻扇训练性组合,是前一组合的延伸。正崴组合和跳颠崴组合也是在完成上述组合的情况下进入的。前面的组合对后面的组合起迁移的作用,它是一个完整的组合训练系统。
总之,中国民间舞蹈学科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特定的历史发展过程。民间舞蹈正处在深入探索和蓬勃发展的时期。民间舞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规律特点,这是必然的结果,同时也激励着我们勇于探索、创造。
[1]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140.
[2]于平.中国舞蹈教学参考资料[Z].北京:舞蹈学院内部教材,1998.159.
[3]于平.中国舞蹈教学参考资料[Z].北京:舞蹈学院内部教材,1998.161.
G712
A
1671-5136(2011) 01-0117-03
2010-09-23
李瑶钿(1984-),湖南岳阳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