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俊国
(国家电网公司 营销部,北京 100031)
国家电网公司经过5年矢志不移的探索与实践,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创造和积累了经验,为电动汽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引擎。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电动汽车加快推广的起步年。加快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标准化建设,推进规范化运营,构建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是促进电动汽车推广应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
世界上第一辆电动汽车于1881年诞生,其发展过程起起伏伏,今天终于驶入推广应用的新时期。作为基础保证,电动汽车的充电问题开始被重视。国家电网公司从2006年起就积极主动开展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科学总结分析国内外电动汽车发展及充换电设施建设的经验教训和前景,深入研究电动汽车产业技术、经济和管理规律,结合智能电网发展,针对当前电池技术瓶颈,综合考虑我国电网实际等多方面问题,提出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建设运营模式,即“换电为主,插充为辅,集中充电,统一配送”,通过智能电网、物联网和交通网的“三网”技术融合,实施信息化、自动化和网络化的“三化”管理,实现对电动汽车用户跨区域全覆盖的同网、同质和同价的“三同”服务。
充换电建设运营模式是一个综合命题,受技术、政策、产业链等多种因素影响。“换电为主”模式是以当前电池不能实现快充技术为前提,综合考虑电网实际等多方面问题提出的。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建设运营模式与电动汽车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相适应,通过电池更换,使电动汽车充电像燃油车加油一样快捷,同时将为电池维护、梯次利用、有序充电、电网应急备用电源、配合随机性较强的风能和太阳能接入电网等方面奠定基础。国家电网公司服务和满足政府、汽车上下游企业、汽车用户的要求,全面支持充电、换电技术路线,推动我国电动汽车发展和普及。
规划是做好充换电网络建设的前提,对于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有国家补贴的及“十城千辆”示范等20个试点城市的省市公司,需要按照国家电网公司构建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的要求,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各地电动汽车充电实际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结合电网智能化、配电网及营销专项规划,开展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同时,密切跟踪电动汽车发展的变化情况,跟踪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动态,及时滚动优化调整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发展规划。
规划和建设应该坚持“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统一标识、优化布局、安全可靠、适度超前”的重要原则,统筹集中充电站、充换电站和交流充电桩建设,充分利用变电站土地资源及变电容量,实现充换电设施的网络化布局,扩大充换电设施覆盖范围,提高充换电服务能力。
在电动汽车快速发展的省市,当地电力公司要率先推广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建设运营模式,结合电动汽车发展实际,创新服务方式,对不同应用领域的不同用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完善运营模式,发挥示范引导作用。统筹城际间高速、干线公路沿线充换电设施的布局,构建跨城际、跨省际的全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实现区域内充换电服务网络一体化。
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是新型业务,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做到责任到岗,责任到人,方能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由于电动汽车发展变化较快,电动汽车分项工作计划目标应早筹划,早落实,提高工程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加强对节点工期、重要环节的跟踪管理,对计划申报、招投标、项目实施和验收投运等进行全程动态管控,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降低工程造价,确保年度建设任务目标的实现。
充电设施运营管理包括安全、质量、效益、服务等方面。要严格贯彻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有关技术标准、建设规定、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实现充换电服务网络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高度重视动力电池的安全性,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确保动力电池充电、储存、转运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
进一步强化培训工作,根据工作实际,编制培训计划,针对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的建设运营,对设计、采购、施工、调试、验收、运行、检修等环节和岗位的人员分期分批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以专业化保障规范化。
国家电网公司建设运营充换电设施,有着天然的技术、管理、网络、人才优势,要发挥国家电网公司技术优势,集中力量,组织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成果转化步伐,加强充换电设施技术标准编制工作,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加强电池更换技术研究,进一步提升设备性能,形成系列化电池更换装备;做好运营管理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工作,为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建设运营提供技术支撑。
充换电把汽车企业和电网企业连在一起,电网企业为电动汽车提供电能供给服务,与汽车上下游企业开展的是跨行业、跨领域的合作,因此,存在对技术路线、运营模式、有关标准的不同理解,需要开展主动的交流,畅通沟通渠道,在发展中消除分歧,在合作中取得共识,需要积极与政府主管部门建立沟通交流机制,实时掌握当地电动汽车发展动态,争取电动汽车应用及充换电设施建设的各种优惠财税政策。要积极发挥媒体和营业网点作用,宣传普及电动汽车与充换电知识,促进社会形成共识,促进电动汽车推广应用,为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