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宏 王天文 李桂莲 李德友 费伦英 魏祥云
罗甸秋冬黄瓜霜霉病田间消长调查及防治
文林宏 王天文 李桂莲 李德友 费伦英 魏祥云
黄瓜霜霉病俗称“跑马干”,是黄瓜生产中的常见病害,是全国保护地和露地黄瓜上最严重的流行性病害之一。黄瓜发病后,叶片枯黄,结瓜少而小,拉秧提前或未结瓜就死亡,严重影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罗甸县属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春早、夏长、秋迟、冬短,年均日照1 350~1 520 h。年均温19.6℃,最冷1月气温10.1℃。无霜期长达335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 335 mm,享有“天然温室”之美称,被誉为贵州的“西双版纳”,是发展早熟蔬菜的理想基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罗甸的种植模式多为 “早熟蔬菜—水稻”,直到2003年,我们在罗甸县选择热量条件较好的乡镇进行秋冬果菜栽培试验,并获得成功,促使秋冬黄瓜的栽培面积逐年增加,2008年罗甸秋冬黄瓜的种植面积已达300多hm2,2009年全县已发展到500多hm2。随着连年栽培面积的扩大,霜霉病的发生为害也逐年加重,严重影响了黄瓜的产量和品质。为掌握霜霉病在罗甸秋冬黄瓜上的发生流行规律,准确预测和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提供同类型地区参考,2008-2009年笔者在罗甸县沫阳镇对该病的发生为害作了仔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调查地点位于罗甸县沫阳镇飞龙桥村,海拔400 m,年平均气温19.8℃,前作为水稻。水稻收割后及时翻犁,整地开厢,厢面宽80 cm,沟宽40 cm,结合整地开厢每 667 m2沟施充分腐熟农家肥2 500 kg、三元复合肥50 kg作基肥。调查地块黄瓜的栽培条件与大面积秋冬季黄瓜的农业措施一致。调查的黄瓜品种为罗甸本地黄瓜,该品种生长势强,主侧蔓结瓜能力强,瓜条长棍棒形,长约21 cm,横径约3.5 cm,单瓜质量180~210 g,瓜皮淡绿色,间有深绿色条纹,表皮光滑,无刺瘤,品质好,耐运输。
2008-2009年调查发现,罗甸秋冬黄瓜霜霉病主要为害叶片,茎和花梗未发现为害症状。从苗期到采收末期叶片均有受害症状,且是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发病初期,叶脉间出现淡绿色小点,扩大后受叶脉限制,成为不规则的多角形黄褐色或淡褐色病斑,叶背病斑处很少有灰黑霉层,可能是由于罗甸的秋冬季相对比较干燥的缘故。随着病情的蔓延,后期部分叶片病斑连成片,叶片变成黄褐色、干枯、卷缩,部分病斑开裂。
2年的调查结果显示,罗甸秋冬黄瓜霜霉病发生前期轻,后期重,且随着黄瓜的不断生长,病情指数不断增加。从总体上看,2009年的发病率比2008年的低,这可能与气候有关,因为2009年秋冬季罗甸较为干旱,田间空气湿度小,不利于病害的发生蔓延。2008年及2009年的9月30日前后均有零星发生,病情指数仅为1.556和2.074,说明苗期均可发生,但不严重。随着植株的不断生长,病情逐渐加重,病情指数不断增高,9月30日至11月中下旬,病情指数为1.556~22.143和2.074~32.586,并且呈逐渐加重的趋势。因此,就2年的发病结果看,应该从定植后1周左右开始用药喷雾防治。
黄瓜霜霉病是由古巴假霜霉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Berk.et Curt.)Rostov.侵染所引起的。病原菌产生孢子囊适温15~20℃,萌发适温15~22℃,空气湿度高于83%时易产生,且湿度越高产孢子越多,叶面有水滴或水膜持续3 h以上,孢子囊就可萌发和侵入。罗甸的秋冬季(11~12月)平均温度在18℃左右,加之秋冬季晚上的露水较多,晨雾时有发生,因此较适宜于霜霉病的发生。因此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
①选抗病品种 如津青1号、津春5号、燕白黄瓜等。
②种子消毒 用50℃温水恒温浸种20 min,捞出后冷浸3~4 h,进行药剂拌种,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和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1∶1混合,按用药量为种子质量的0.3%拌种,拌种后催芽播种。
③药剂防治 于国庆节前后使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72.2%霜霉威 (普力克)水剂800倍液或72%杜邦克露(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每667 m2喷药液45~60 kg,以后视病情发展,隔7~10天再喷1次,连续1~2次。喷药时一定要正反叶面都喷到,特别是叶背面,一定要喷匀、喷透,不漏喷。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和防止病菌产生抗药性,几种药剂可交替使用。
贵州省省长基金项目“罗甸早果菜—水稻—秋冬果菜三熟高效种植模式研究及推广”[黔省专合字(2007)96]
李德友,通信作者,贵州省植物保护研究所,贵阳,550006
文林宏,王天文,贵州省园艺研究所
李桂莲,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费伦英,魏祥云,贵州罗甸县蔬菜办
201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