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玲 (长江大学临床医学院 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湖北 荆州434000)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居民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增长,高血压是导致心脏病、脑血管病、肾脏病发生和死亡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全球人类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控制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关键,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药物治疗。
当前常用于降压的药物主要有以下5类,即利尿药、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ARB)、钙拮抗剂。以上5类降压药及固定低剂量复方制剂均可作为高血压初始或维持治疗的选择药物。笔者从我院2010年收治的高血压患者中选出96例,对在服用抗高血压药物期间发生的副作用进行了观察和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本组选出高血压患者96例,其中男68例,女28例,年龄38~82岁,平均69.2岁;单纯高血压30例;首次使用抗高血压药物25例。治疗:服用β受体阻滞剂16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5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9例,钙拮抗剂17例,联合用药49例。发生副作用的类型:情绪障碍42例,头昏头痛、眩晕、面部潮红37例,体位性低血压7例,咳嗽4例,下肢浮肿11例,低钾、低钠33例,高钾6例,心动过缓9例。
首先向患者讲解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重要性。大多数患者需终身服药,让患者充分认识到即使血压正常后,仍应使用合理有效的维持降压药物剂量,保持血压稳定,切不可吃吃停停。因此一定要帮助高血压病患者树立打 “持久战”的信心和恒心。长期坚持服药,不仅能使血压稳定在理想水平,还可以保障重要器官不受损害。间歇性服药,或频繁换药,会使血压波动更加明显,结果导致动脉硬化,使重要脏器缺血、缺氧,最终形成急慢性心脑血管疾病。因此,抗高血压治疗贵在持之以恒。
由于高血压患者服药时间较长,有时降压效果不理想,加之药物的副作用,以及经济能力等原因,患者极易出现情绪障碍,如性格改变、焦虑、紧张等。男性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时有时可影响男性性功能,造成悲观失望心理。①护士应有针对性地向患者讲解高血压的一般常识,特别是抗高血压药物的有关知识,使患者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疗效以及药物副作用有大致的了解。②讲明高血压是可控制的疾病,只要有效地控制血压,便可减少重要器官受损。③把疗效好的病例介绍给患者,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④向病人说明情绪对血压的影响,教会病人训练自我控制能力,转移注意力,可听音乐、看书、下棋等调节紧张情绪。⑤护士和家属应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允许病人发泄心中的不满和烦躁。
为防止降压药物的副作用对患者造成的危害,需要进行相关指标监测:①每周监测心电图、血钾、血糖、血脂、肾功能等。②每天测量血压、脉搏,当脉搏低于60次/min时应停止服药,防止心动过缓。③必要时记录24h尿量。
2.4.1 头昏、头痛及体位性低血压的护理 ①加强血压监测,警惕服药后的低血压,发生后立即平卧,头低足高。观察有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症状,如有这些症状要嘱病人卧床休息,增加陪护。②避免潜在的危险因素:剧烈运动、迅速的改变体位、地面太滑等。③增加一些人性化服务措施:走廊设扶手,卫生间安装坐便器,床上安护栏等。④除了危重症之外,不要将血压降的过低过快,特别是老年人或血压显著增高已经多年的患者更应该注意。
2.4.2 咳嗽的护理 仔细观察、辨别是否因服药引起,如确因药物引起,告知患者不必惊慌,症状较轻时不必换药,严重者可改服其他降压药。
首先是合理饮食,减少膳食脂肪,建议高血压病人每天1斤新鲜蔬菜、500ml牛奶、1个香蕉,达到补钙补钾的目的。注意减少钠盐摄入,高盐饮食易患高血压,人群平均每人每天摄入食盐增加2g,则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升高2.0mmHg及1.2mmHg。吸烟是公认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男性持续饮酒者比不饮酒者4年内高血压发生危险增加40%[1],因此,应力劝高血压患者戒烟酒。坚持适当运动:运动强度必须因人而异,按科学锻炼的要求,常用运动强度指标可用运动时最大心率达到180(或170)减去年龄,如50岁的人运动心率为120~130次/min,如果求精确则采用最大心率的60%~85%作为运动适宜心率,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运动频度一般要求每周3~5次,每次持续20~60min即可,可根据运动者身体状况和所选择的运动种类以及气候条件等而定。
取得家人朋友支持,教会患者或家属正确测量血压和脉搏,要求患者遵从医嘱,不能自行停药和换药[2]。不可轻视非药物疗法的价值,尽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度运动,按期复诊,出现不适症状时及时到医院治疗。
目前高血压防治指南上推荐的5大类降压药,都有不同的特点及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上大多以联合用药为主,目的就是控制血压、保护重要脏器的功能,减少或防止高血压药物的副作用。管床护士必须掌握抗高血压药物的副作用及护理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王洁耀 .内科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42.
[2]朴信淑,李桂子,朴哲山,等 .家庭病床的高血压病患者用药分析 [J].中国全科医学,2003,4(6):32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