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荣华 刘新民 凤林谱 邢 洁 (皖南医学院心理学教研室,安徽 芜湖 241002)
目前我国空巢老人家庭约占老年人家庭的 25%,空巢老年人有 2 340万之多,预计到 2030年,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将达到90%,届时我国老年人家庭将“空巢化”〔1〕。研究证实,空巢老年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抑郁是危害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抑郁可导致身体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严重者甚至会有自杀行为。这不仅给家庭带来许多困难,还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2〕。由于抑郁研究工具、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的不同,空巢老人抑郁的检出率也有所不同,从 10%~42%不等〔3,4〕。老年抑郁起病较隐匿、表现不典型、多以轻症和躯体症状为主,导致家庭、社会和医护人员对该病的识别率低,或被认为是伴随机体衰老的正常现象而得不到足够的重视〔5〕。目前,我国关于老年抑郁的研究对象主要来自住院和门诊病人,来自社区的样本较少〔6〕,而社区是我国老年人主要的居住和活动场所,对社区老年人开展抑郁的早期筛查和心理干预可以使更广大的老年人受益。为此,本研究对社区中有抑郁症状的空巢老人进行为期 6个月的心理干预,研究其干预前后抑郁症状、孤独感和幸福感的变化情况,以期为社区空巢老人抑郁的防治提供依据。
1.1 研究对象 在芜湖市市区某个街道选取 2个社区居委会,在每个社区居委会随机选择 60户空巢老人家庭和 60户非空巢老年人家庭,入户调查了 240户,共 385名老人,愿意配合研究的有 380人,其中非空巢老人 189人,空巢老人 191人。使用老年抑郁量表(GDS)〔7〕在 191名空巢老人中筛选出 84例有轻中度抑郁症状者,3例重度抑郁者建议去医院就诊,104例无抑郁症状者不做任何处理。将 84例轻中度抑郁的空巢老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按性别、社区相同,年龄相近(相差不超过 3岁),以 1∶1的比例选择入组,每组 42人,被试均知情同意。心理干预过程中,干预组中寻求其他治疗方法者 1例,不明原因脱落者 1例,最终完成实验的干预组有 40例,其中男性 17人,女性 23人,平均年龄(72±6)岁。对照组 40例,男女比例相同,平均年龄(71±6)岁。研究对象人选标准:①年龄 60~85岁;②居住在社区;③GDS评分 10~25分。排除标准:①有严重的躯体疾病、精神分裂症或严重器质性精神疾病者;②正在接受抗抑郁治疗者;③严重抑郁者(GDS>25分);两组病人年龄、性别、婚姻、慢性疾病及文化程度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 研究工具 GDS〔7〕采用 1982年 Brink等编制的 GDS中文版。GDS是专为老年人编制并在老年人样本中经过标准化的抑郁量表,可作为老年人抑郁水平和筛查老年抑郁症的首选量表。量表共计 30个条目,采用“是”或“否”的表述来回答,各项得分相加为总分。0~10分为无抑郁,11~20分为轻度,21~25分为中度,26~30分为重度。即得分越低,抑郁程度越轻;得分越高,抑郁程度越重。UCLA孤独量表第 2版(UCLA)〔7〕主要用于评价由于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该量表共有 20个条目,每个条目有 4级频度评分,得分范围为 20~80分,得分越高,表明孤独症状越严重。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量表(MUNSH)〔7〕由 Kozma编制,用于测量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量表由 24个项目组成,以 0、1、2三级评分,分数越高表明主观幸福感水平越高。
1.3 研究方法
1.3.1 调查方法 在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相关部门的配合下,由课题组成员进行调查,调查前进行统一培训。首先对被试说明调查目的、意义及答卷方法,由被试自行填写问卷,书写或视力障碍者由调查者向被试逐条询问、记录,并代为填写。
1.3.2 干预方案 干预期为 6个月,时间自 2009年 12月至2010年 6月,包括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干预,具体方案如下。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为:①讲座,介绍如何正确应对老年期常见的问题,特别是防治老年抑郁的知识;②组成抑郁治疗团体,将干预组的老人组织在一起,在课题组成员的指导下进行小组讨论和人际交往训练,让患者学会正确宣泄情绪,开放自我,寻找认同感,交流保健经验,相互支持和沟通,保持心理平衡。地点在社区居委会,每月 2次,每次时间 2 h。个体心理干预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干预和行为治疗等。
支持性心理治疗是由经过培训的课题组成员利用倾听、共情、解释、保证、指导和建议等支持性心理治疗方法,帮助老人宣泄不良情绪,加强人际沟通。
认知干预是向老人讲解抑郁的防治知识,纠正其对疾病的错误认知,以消除不必要的顾虑,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和衰老,提高他们对治疗的依从性。
行为干预是对老人进行不良行为模式及应对方式的纠正,指导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慢跑、打太极拳等。并帮助老人学会一种放松训练的方法。采取适宜放松体位,闭上双眼,从头到脚依次放松各部位肌肉,先收紧后放松。同时做深慢的呼吸。吸气时收缩肌肉约 5 s,吐气时缓缓放松(约 15 s),借此体会到紧张与放松的感觉。每个动作连续重复 3遍。每次自行训练 30min,每日一次。
个体心理干预的地点为老人家里,每周 1次,每次 50 min。
心理干预期间干预组和对照组不给予针对抑郁的任何药物及其他治疗方法,6个月后评定干预效果。整个干预过程都由课题组经过专业培训的 5名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完成,对每一项目的实施时间、先后顺序、完成质量都有严格规定,每完成一项均有记录,确保 5名咨询师干预的一致性。通过干预前介绍实验目的并签订协议、干预期间不断行为强化、干预后电话回访等方法来保证被试的依从性。
2.1 空巢老人的抑郁症状、孤独感和主观幸福感的比较 心理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的 GDS、UCLA和 MUNSH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组及对照组的 GDS、UCLA得分均高于无抑郁组,MUNSH得分均低于无抑郁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 1。
表1 干预组、对照组和无抑郁组的 GDS、UCLA和 MUNSH比较(分,±s)
表1 干预组、对照组和无抑郁组的 GDS、UCLA和 MUNSH比较(分,±s)
与无抑郁组比较:1)P<0.05
项目 干预组(n=40)对照组(n=40)无抑郁组(n=104) F值 P值GDS 18.70±3.281)18.88±2.881) 5.97±2.13 556.62 0.000 UCLA 54.75±11.371)54.90±10.131)32.30±7.07 146.36 0.000 MUNSH 15.80±5.341)16.63±5.521)28.70±7.88 73.50 0.000
2.2 心理干预前后各组之间的 GDS、UCLA和 MUNSH的比较
心理干预后,干预组干预后的GDS总分、UCLA总分低于干预前(P<0.05),MUNSH总分高于干预前(P<0.05);对照组 6个月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干预后的 GDS总分、UCLA总分低于同时期的对照组,MCTNSH总分高于对照组;干预后的GDS总分、UCLA总分高于无抑郁组(P<0.05),MCTNSH总分与无抑郁组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 2。
表2 干预组心理干预前后、干预后与对照组、干预后与无抑郁组的比较(±s)
表2 干预组心理干预前后、干预后与对照组、干预后与无抑郁组的比较(±s)
与干预组干预后比较:1)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2)P<0.05;与无抑郁组比较:3)P<0.05
组别 GDS UCLA MUNSH干预组(n=40)入组前 18.70±3.281)54.75±11.371) 15.80±5.341)6个月后 12.20±3.872)3)35.07±8.472)3) 28.35±8.292)对照组(n=40)入组前 18.88±2.88 54.90±10.13 16.63±5.52 6个月后 18.38±2.95 54.43±9.66 17.45±5.46无抑郁组(n=104)5.97±2.13 32.30±7.07 28.70±7.88
3.1 有抑郁症状的空巢老人的孤独感强,主观幸福感低 贝克的负性认知定势理论认为,抑郁情绪的产生与人的消极认知有关,抑郁老人倾向于认为自己可怜与无助,不被人喜欢,所以回避与他人交往,倍感孤独。因此对有抑郁症状的空巢老人来说,可能是抑郁导致了孤独感,也可能是孤独感加剧了他们的抑郁〔8〕,而抑郁又使得空巢老年人自我评价低,自卑、自责,兴趣缺乏,造成其幸福感降低。因此,与无抑郁的空巢老人相比,有抑郁的老人孤独感增强,主观幸福感降低。此结果与徐兰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9〕。
3.2 心理干预可以改善空巢老人的抑郁症状、减轻孤独感,提高幸福感 心理干预前后变化显著,而对照组前后无变化,且干预后各项心理指标与 6个月后未经任何处理的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说明心理干预效果显著。本研究对空巢老人的心理干预主要采用了团体心理辅导与个体心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性心理干预方法,这也是当今国际上心理干预的一个主导方向〔10〕。本研究结果表明,综合性心理干预能显著改善空巢老人的抑郁症状,减轻其孤独感,提高其幸福感;且干预后的老人的心理状况优于未经过干预的空巢老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小组活动和讨论,使得老人在互动中愿意表露自己,分享经验;宣泄不良情绪,及时缓解压力;同辈朋友的心理支持可以减轻孤独感,满足了空巢老人的爱与归属的需要,且进一步改善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证明,社会支持对老人心理健康影响较大,尤其是对老人抑郁症状影响最为明显〔11〕。一些研究认为社会支持对抑郁的发生发展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12,13〕。
对个体的支持性心理干预的基本原则是提供空巢老人所需要的心理上的支持。除了咨询师定期上门给抑郁老人进行支持性的心理辅导外,同时帮助老人与子女、亲友沟通,鼓励他们关心老人,加强情感联系。从而强化了老人的社会支持系统。
本研究采用了认知治疗,认知治疗的理论依据是:负性情绪患者的错误观念或不正确的认知过程常导致不良行为和情绪。通过改变空巢老人的不合理的信念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抑郁情绪和不良行为的目标。在治疗过程中既采用各种认知矫正技术,又采用行为治疗技术,使患者不仅认识到不合理的认知对情绪的影响,更学会如何控制情绪。因此认知疗法可以有效改善抑郁情绪〔14〕。
行为学习理论认为,抑郁的产生不仅与适应性、积极的行为减少有关,而且与适应不良性行为的增加有关。本研究应用的行为干预是通过矫正抑郁的不良行为模式,帮助老人学会适应性的行为,从而改善抑郁。如帮助老人进行社交技巧和自信心的训练,可以让抑郁者提高自信心,减少回避行为;放松疗法可使老人全身骨骼肌张力下降,呼吸频率和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同时可使患者情绪稳定,改善心理状态,达到缓解焦虑和抑郁的目的。
孤独寂寞感是空巢老人最普遍的心理状态,这种情绪会导致老人情绪低落、行为能力降低,记忆力和判断力衰退,甚至会诱发老年痴呆、老年性抑郁症等老年性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的行为干预,老年人的社交活动会相应增加,可以获得更多的物质或情感资源,增强人们的归属感,减少孤独感〔15〕。
Deiner将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因素分为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涉及生活事件及人口统计学变量等方面的内容,内部因素则着重探讨个体的人格特质、价值观、认知特征等内容〔16〕。在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的众多因素中,社会支持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良好的社会支持的个体拥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17〕。心理干预可以改善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系统,进而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心理干预可以大大改善有抑郁症状的空巢老人的心理状况,但值得注意的是,抑郁症状、孤独感在心理干预后未能达到正常空巢老人的水平,可能与心理干预时间较短(半年)有关。也可能与心理干预的“睡眠者效应”有关,即心理干预的效果随着时间而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干预效果会逐渐显现出来。
本研究说明如果不经心理干预等有效的方法,空巢的抑郁、孤独感等不良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自行减轻,幸福感也不会提升。
1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 .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2 Katon WJ,Lin E,Russo J,et al.Increased medical costs of a population based sample of depressed elderly patients〔J〕.Arch Gen Psychiatry,2003;60(9):897-903.
3 谢 姣,高艳斌.城市空巢老人焦虑抑郁发生率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21):2785-6.
4 李兆良,张兰初,冯晓黎,等.城镇“空巢”家庭老年人抑郁状况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2008;21(10):47-9.
5 Bird MJ,Parslow RA.Potential for community programs to prevent depression in older people〔J〕.Med J Austr,2002;177:107-10.
6 戴必兵,李 娟,吴振云 .我国老年抑郁心理干预研究的方法学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6):851-2.
7 汪向东,王希林,马 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217-9;284-6;86-8.
8 朱海林.安阳市空巢老人的孤独、抑郁状况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7):2237-8.
9 徐 兰,宁长富,王成美,等.老年公寓中丧偶老人主观幸福感和抑郁情绪的测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5):321-1.
10 Noreross JC,Bike DH,Evans KL.Thetherapist′s therapist:A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20 years later〔J〕.Psychotherapy,2009;46(1):3241.
11 Bowling A.Social networks′health and emotion well-being among the oldest old in London〔J〕.JGerontol,1998;46(7):20-32.
12 Prierce R,Fron EM,Russell M,et al.A longitudinal model of social contact,social support,depression,and alcohol use〔J〕.Health Psychol,2000;19(1):28-38.
13 谢丽琴,张静平,焦娜娜,等 .农村空巢老人抑郁状况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10(19):2515-7.
14 周淑新,崔雪梅 .抑郁症的认知疗法〔J〕.中国全科医学,2006;9(4):3034.
15 周 策,陆素妍,刘敬珍 .心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情绪及血压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8):805-6.
16 Dei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the science of happiness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J〕.Am Psychol,2000;55:34.
17 王 枫,况成云,王 娟,等 .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27(5):3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