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菲菲
(济南大学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
乐菲菲
(济南大学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教育与经济之间存在着多方面、多层次、密切的互动性关系,学术界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笔者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后认为,现有成果侧重教育对促进经济增长间接作用的单方向研究,忽视了教育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忽视了教育投入或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直接贡献的研究,忽视了经济发展对教育发展拉动效果的研究,缺乏教育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作用机制研究,缺乏教育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政策设计研究。针对上述不足之处,文中从深化、细化、定量化、加强实证研究等不同角度对今后教育与经济关系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教育;经济增长;经济发展
教育与经济之间存在着多方面、多层次的密切关系,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和物质保证,经济决定着教育的需求与供给,决定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增长速度、教育质量以及教育结构;而教育是经济发展的智力基础,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培养各种不同熟练程度的劳动力以及专门人才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另外,教育投入、教育支出是构成第三产业增加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发展不但间接而且会直接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一方面依赖于教育,另一方面又影响和制约着教育,二者之间有着很强的互动性。目前国内外对二者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虽取得了大量成果,但还存在一些欠缺和不足,许多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研究。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找出不足,明确未来方向,对于促进我国教育和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国外研究情况看,最早提及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年在他发表的代表作《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把人的经验、知识和能力看作国民财富的主要内容和生产要素。亚当·斯密认为“社会上所有一切人们学到的有用才能”是和机器、工具等生产资料等同的财富①,而学习才能时所付出的成本费用是有所回报的,19世纪40年代德国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李斯特(List Friedrich)在他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文中②,运用到了“精神资本”的概念,分析了教育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作用。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1890年发表的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一书提出,“用于教育方面的投资是极其有效率的投资”,“所有资本之中最有价值的则是对人的教育投资而形成的资本”③。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教育与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为我们科学地揭示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将和教育有机结合,从而为多方面的技术训练和科学教育的实践提供相应的基础”④。1935年2月,美国经济学家沃尔什(J.R.Walsh)在其代表作《人力资本观》一文中分析了不同教育程度下学生个人产生的教育费用和学生毕业后由于能力提高而使其收入增加的情况,进而计算教育收益率的大小。
虽然亚当·斯密、马克思、马歇尔等人不同程度地提出了教育能够促进一国的经济增长,但这些思想并未成为主流经济学说的核心思想。人力资本理论则全面、详尽地阐述了有关教育对经济发展产生的作用。芝加哥大学教授西奥多·W·舒尔茨(Theodore.W.Schultz),分别在1961年和1963年发表了《人力资本投资》、《教育的经济价值》等著作,标志着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舒尔茨首次将资本区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⑤。舒尔茨认为,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都属于生产过程中的投入要素,都能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并带来一定的收益。
舒尔茨之后的学者在教育对经济发展贡献的研究方面不断深化。加里·贝克尔(GBkaer)和丹尼森(Denison)等学者将国际贸易理论与信息经济学的思想成功地运用到教育对经济发展贡献方面的研究,得到了一些表面上批驳了人力资本理论,但实际上与人力资本理论殊途同归的结论。贝克尔在舒尔茨的教育人力资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和深化。在他的代表作《人力资本》(1964)一书中,研究重心从正式学校教育方面转移到了劳动培训,并且建立了一套关于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以及分析教育与训练投资回报率方面的理论。贝克尔对由于劳动培而形成人力资本的决策过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强调那些非专上述研究对舒尔茨的教育人力资本理论进行了补充,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了完善。
罗默(Romer)、卢卡斯(Lucas)、格鲁斯等经济学家的新增长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人力资本理论。他们通过对研究与开发、边干边学、产品品种增加与质量升级、知识资本外溢、劳动分工与产业化、政府补贴、人力资本投资、开放经济与垄断化等问题的分析,重新论述了经济增长率产生的根源。罗默(1990)还提出技术进步内生增长模型,把知识完整地纳入经济和技术体系,即知识水平和人力素质是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之一。根据这种理论,经济增长源会从“资本积累”向“知识积累”转移,“知识积累”的途径虽有多种,但教育是最主要的方式。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家奖得主斯彭斯(Spencer,1973)提出了“教育甄别假说”,作为人力资本理论的一种补充,“教育甄别假说”成功地将关于信息不对称方面的思想方法引入到了教育对经济发展贡献方面的研究之中。“教育甄别假说”认为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另外一条路径就是促进社会人力资源方面的合理配置。
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学者纷纷把目光投向国际贸易理论运用到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中。经济学家们发现,教育具有某种类似于出口的性质,教育不仅能够直接形成人力资本,而且还能通过多种路径促进其他部门的生产,产生了外溢效应。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使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范围极大的得以拓宽,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
从国内研究情况看,早在公元前我国的墨翟就提出了“教人耕者其功多”,但是关于教育经济效用的思想却一直未能理论化和系统化。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学者才致力于教育经济效用方面的研究。
1979年召开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中学者们提出建立我国的教育经济学,1981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经济学研究工作交流会上,于光远、许涤新、董纯才等著名教育学家和经济学家纷纷在大会上提倡创立我国的教育经济学。
80年代初著名学者厉以宁陆续发表了((论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1981年)、《智力投资与知识密集型经济》(1983年)、《试论教育经费在国民经济中合理比例的依据》(1984年)等文章。1984年2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厉以宁编著的《教育经济学》探讨了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以及智力投资的经济效用,该书强调了智力投资的生产性问题,最早提出“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能力工资”以及“知识与技能标准分”等概念,这些概念均属于人力资本范畴,今天看来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对我国的教育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⑥。1988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厉以宁主编的《教育经济学研究》一书,该书主要阐述了教育投资的国际比较问题,对我国的教育投资进行历史分析、评价和预测,并对各级各类教育投资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⑦。
1996年12月著名学者王善迈发表了《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一书,该书从教育资源的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主要是从人口数量及其构成、科学技术带来的影响、经济发展的影响等各个方面,论证了我国需要不断增加教育投资⑧。
1997年勒希斌编著的《教育经济学》一书中,吸收了教育经济学科学研究领域里的高水平学术观点,搜集、整理和引用了当时最新的数据资料、计算模型以及计量公式,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对教育投资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勒希斌提出教育属于一个产业,应该从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即教育产出的人力资本情况和作为投入的教育经费投入情况,来看待教育的发展情况⑨。
范先佐(1999)认为教育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而且可以改善社会环境及经济社会制度⑩。他认为通过教育能够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改善人口结构,因而教育对生产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熊春文(2002)基于制度的视角来考察教育的经济价值问题。
刘雅静、孙世明(2005)把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理论概括为人力资本理论、筛选理论以及劳动力市场理论,他们认为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进而还分析了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文化发展和政治文明之间的关系,极大地开拓了研究视野。
叶茂林(2005)认为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方面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本;另一方面是教育推动了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了经济资源的配置效应。
柯佑祥(2009)从教育资源配置出发,结合目前我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现象以及重要的经济问题进行全面分析,从高等学校学费、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私立高等教育产权、教育利用资本市场、教育盈利、过度教育等方面阐述了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国外有大量的文献实证研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最早是舒尔茨以传统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使用投资增量分析法来研究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舒尔茨认为国民经济的增长是劳动力、资本、土地三个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产出的增长率就等于投入要素的增长率。舒尔茨对1929年至1957年之间美国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教育投资的收益占劳动收入增长的比例是70%;各级教育投资的平均收益率为17%;教育投资的收益占国民收入增长的比重为33%。分析得出:人力资本投资是回报率最高的一项投资。
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Denison)采用因素分析法进对经济增长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他创立了“经济增长多因素分析法”,被西方教育经济学界认为是计算教育经济效益的最细致深入的一种方法。丹尼森的方法,具有较好的推广性,后人的研究大多借用这一模型或对模型的指标进行修正。
美国学者Angus.Maddison(1957)采用丹尼森等的方法,即教育要素投入所带来的那部分国民产值的增长速度占国民产值总增长速度的比例,计算了西方6国1973年至1984年间教育及高等教育对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的贡献。
美国沃尔什教育收益计算法,也称“现值折算法”。其基本思路是用个人育费用(成本)和预期收入相比计算教育收益。
前苏联学者斯特鲁米林、科斯塔年等人提出了劳动简化法,用以计算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该算法计算出来的教育贡献率一般值都很大。原因在于假定劳动简化系数与新创造的价值或劳动生产率有直接的因果联系,劳动者提高的生产能力全部归因于多接受的教育,但这是与事实情况有所冲突的。
关于宏观回归这类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区别各种回归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统计上的显著性,以及各种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影响方面的相对强度。巴罗(Baror,1991)以实际人均增长率作为解释变量,以1960年的教育注册率作为起初人力资本的代理变量,考察其对1960年至1985年实际人均GDP的增长率的作用。巴罗德研究结果表明,初等教育的系数是0.025,中等教育的系数是0.3,这说明1960年初等(中等)教育注册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与以后年度人均GDP的增长率2.5—3个百分点的提高是相关的。
我国学者对教育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定量研究相对较少,但有不少有价值的实证研究成果。从研究方法上看,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以劳动系数简化法为基础;二是利用生产函数来测定;三是利用国外最新发展的一些模型进行研究。
1983年,全国教育经济学研究所编的《教育经济学概论》一书最早采用了劳动系数简化法研究我国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认为我国在1952年—1978年的国民收入总增长额中有34.88%的比例是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带来的,同时假定3/5是由教育带来的劳动者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测算出教育对该时期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20.9%。后来的学者纷纷采用简化劳动系数法进行研究,王玉昆(1998)计算1964年—1982年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贡献率为24.9%;研究计算1982年—1990年的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贡献率为26.7%。
运用生产函数来测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主要依据的是舒尔茨投资增量法以及丹尼逊的收入系数法,其理论基础则是人力资本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采用了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运用了协整检验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崔玉平(2002)运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计算出1982年—1990年教育对国民收入的贡献率为8.84%;叶茂林等(2003)采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计算出1981年—2000年教育对国民收入的贡献率为31.17%;林勇(2003)运用了关联度法对我国“九五”期间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论是“九五”期间我国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联度。叶茂林(2005)运用了教育生产函数和教育超越生产函数研究了教育对经济增长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产出最高,为0.2011;受过中等教育的劳动力产出次之,为0.1645;受过研究生教育的劳动力的产出为0.1384,位居第三;初等教育程度以及以下的劳动力的产出为0.0385,位列最小。王莹(2006)在《教育对我国经济拉动的实证分析》一文中采用C-D函数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是我国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双向的因果关系,但是教育投入对经济产出增长率的贡献率并不大。余惠利(2005)研究认为,政府的教育支出收益不会在当年完全反映到经济增长上,而是经过若干年的积累,其累计收益才会发挥出来,教育投资是一项长期的可持续投资。
近一个时期,国内学者大量采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研究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关系。如:周英章等(2001)采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得出1952年—1998年教育对国民收入的贡献率为0.976%;孙蕾(2005)采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1978-2002年教育投资和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认为短期内扩大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并不产生作用。
综观以上国内外学者关于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充分认识到了教育对经济增长方面的影响,证实了教育确实能够促进一国经济的增长,并特别强调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为大力发展教育以及促进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充分依据,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纵观现有成果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忽视了教育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现有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缺乏对经济发展贡献方面的全面分析。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不是同一个层次的概念,经济发展需要建立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其内涵比经济增长丰富得多,是指一个经济主体从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转变的过程。这一概念主要反映的是一个经济主体经济变化的“质”的概念,主要包括经济结构、经济制度的进步、经济增长以及包括教育发展在内的国民生活质量改善等方面。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全面影响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
(2)忽视了教育投入或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直接贡献的研究。现有的定量研究多数侧重教育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和间接贡献,是沿着教育→劳动力素质提高→经济增长的思路进行研究的,但教育部门是第三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上说,对教育的投入、加大教育支出必然会直接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但目前缺乏这方面的定量研究。
(3)忽视了经济发展对教育发展拉动效果的研究。教育与经济之间是互动性的关系,目前的定量研究多数从教育对促进经济增长的角度入手的,多数是单方向研究;而对经济发展如何拉动教育发展,经验分析多、理论分析少,更缺乏定量化的绩效评价研究。
(4)缺乏教育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作用机制的研究。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教育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教育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已引起了学者们的密切关注。然而,相关的研究未能深入分析教育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作用机制的研究,更多的是侧重于综述性宏观研究,定性分析的研究较多,发展模型呈现单一化趋势,很少涉及教育要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互动机制的研究。
(5)缺乏教育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政策设计方面的研究。由于社会、经济、传统、文化等方面的不同,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发展态势,因此对教育发展的结构、规模、层次等方面的要求也会不尽相同。国内外学者充分论证了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显著影响并提出了教育区域化的相关建议,但目前仍缺乏针对特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发展的整体政策设计等方面的研究。
针对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今后的研究有必要深化、细化、定量化,并加强实证研究:
(1)开展教育对经济增长直接贡献的定量研究。充分利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和财政支出、教育支出数据,开展特定区域教育对经济增长直接贡献的定量研究,并与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促进“转方式、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研究成果将对加大教育投入提供相应参考依据。
(2)加强教育对经济发展贡献的分析研究。在目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仅研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还远远不够,必须加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即对经济结构、经济制度的进步以及包括教育发展在内的国民生活质量改善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全面研究。
(3)加强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协调关系的实证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比较突出,并在很大程度上带来区域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针对特定区域,对二者非均衡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原因,尤其深化教育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作用机制的研究,对促进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将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4)加强教育与经济发展双向互动关系研究。在继续深化对教育促进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加强经济发展拉动教育发展的绩效评价研究,同时总结先进地区互动发展的典型模式,为寻求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的优化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5)加强对区域教育发展的整体政策设计研究。在对特定区域教育、经济发展及相互关系进行全面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整体的政策设计建议,对全面贯彻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具有一定意义。
①亚当·斯密:《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57-258页。
②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7-40页。
③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3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页。
⑤Theodore.W.Schultz..The Economic Value of Education.[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2:13-54.
⑥厉以宁:《教育经济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第56-81页。
⑦厉以宁:《教育经济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5-144页。
⑧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8-104页。
⑨靳希斌:《教育经济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2页。
⑩范先佐:《20世纪中国教育经济学发展的回顾与前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9年第1期,第19-25页。
F069.9
A
1003-8353(2011)07-0189-04
乐菲菲,女,济南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
[作者简介]丰云,女,德州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文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