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口译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1-03-31 14:04彭念凡
关键词:口译英语专业大学

彭念凡

(广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大学英语口译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彭念凡

(广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大学英语口译教学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相对滞后,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学生的态度和基础、教学条件、教学模式和承担口译教学的教师等因素影响了口译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大学英语口译教学应针对六级以上学生开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多媒体优势,开发网络资源;强化教育者的口译意识,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优化大学英语口译教学课程设置,以培养优秀的口译人才。

大学英语;口译教学;教学评价;课程设置

一、大学英语口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口译是跨文化交往活动中所必需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但长期以来,口译课程所针对的仅仅是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学者研究的重点也是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对大学英语口译教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状态。

大学英语口译教学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学生的态度和基础。首先,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英语口译只是一门选修课,他们所重视的是专业学习,即使许多学生选修了口译,但他们选修口译的原因可能仅仅是因为他们对此比较感兴趣,能轻而易举地拿到相应的学分,从而可以省下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专业知识。其次,口译要求学生英语水平在六级以上,有较高的听说能力和扎实的语言功底,但目前因为学校开课人数限制或者学生整体水平有限,很难满足这一要求。

第二,教学条件的限制。大学英语口译教材匮乏,目前市面上找不到一本专门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译教材,主讲教师只能借用英语专业教材中的入门系列教材,而且大部分教材中的素材不适用于非英语专业学生。此外,口译需要专门的语音室,很多学校的口译教学只能借用听说教室,不利于组织口译活动,也不方便学生对自己的口译进行录音跟踪,发现自身的问题。

第三,教学模式落后。不少老师仍然无法摆脱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在口译课堂上仍以语言知识、口译理论甚至语法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口译技能的掌握,以及口译思维和心理素质的构建。口译是一个动态过程,其技能掌握既需要语言知识体系,也需要非语言知识体系,两者相结合,才能提高学生的口译水平。

第四,教师的经验。口译课程需要具有丰富口译经验的教师,如果教师本身没有临场的经验,就很难了解这些经验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也就不会重视对学生临场经验的传授。如果学校重视教师的经验问题,口译课的实际效果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大学英语口译教学对策

大学英语口译教学不同于精读、听说课程,而有其特殊性。教师在开设口译课程时应摒弃旧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开发新的资源和授课模式。

针对六级以上学生开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选修口译课程的学生设置报选限制,在启蒙阶段尽量采用难度较低的素材,增加学生的操练准备时间,打消学生的畏难情绪。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口译课只是一门公共选修课,学生在课外不可能拿出太多的时间练习口译。口译本身就是英语技能输出的方式,要想掌握这个技能,需要不断去操练。因此,口译课应以课堂实践为主,让学生唱主角。由于非英语专业学生对口译材料的背景知识存在不同程度的陌生感,所以在口译课之初不宜以课文内容的主题来组织课堂教学,而是以口译技能为主线。可以先训练一些专题性不强,套路相对固定的内容,如,欢迎词、祝酒词等礼仪致辞,然后逐渐过渡到各个专题的翻译。

强化教育者的口译意识,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当前,公共英语一线教育者多为语言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对具有理工科特色的翻译很难达到较高的水平,所以先行强化教育者自身的特色翻译培训是必要的。加强与企业和翻译公司的合作,能延伸学生的锻炼平台,增加教师对社会实践的渗透,做到企业和院校资源共享,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改进教学方法。制作教学材料时可以将各种专题内容作为载体来训练学生的口译技能。可以充分利用主题材料自身的特点为技能训练服务,如,经贸专题的材料多数字,可以用来进行数字口译训练;文化、旅游专题的材料多成语,可用于成语口译训练。专题材料要注重一般性和代表性,如果其技术性和专业性太强,容易导致口译实践课变成知识课和词汇课。另外,口译课作为公共英语教学高级阶段的课程,课时有限,教师往往不能专门抽出时间去强化学生的语言基本功,这就需要大学英语教学课程在整体规划上遵循“一条龙”的原则,在初级阶段有意识地加入与口译技能相关的内容,如听力课上的 speech recognition,retelling,note taking等练习,口译课上的即兴演讲以及阅读写作课上的翻译技巧训练,等等。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过程性评价贯穿于口译教学的全部过程,以学生的出勤、在课堂操练中的表现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为评测依据。终结性评价以口译水平测试为主,采取口试的形式,侧重点在交替传译上。

优化大学英语口译教学课程设置。大学英语口译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基础训练和专题训练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应以口译技能的分解练习为主,从口译基础知识学习入手,以提高学生短时记忆、理解、笔记、表达和源语分析理解能力为主,使学生明确口译的主要任务不是语言的复述而是内容的复述,并通过训练做到:听到言语链之后,学生能马上做出反应,抓住信息主干,将主要内容表达出来。第二阶段以专题训练为主,强化学生的口译技能。专题训练可以采用非英语专业的材料,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如旅游专业的可采用导游素材、景点介绍,建筑专业的可选择中西知名建筑介绍。

目前大学英语口译方面的教材非常匮乏,这对于大学英语口译课的开设既是挑战,又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大的研究空间。编写口译教材,其内容要能够反映快速变化中的时代,要处理好口译专业知识、语言训练和相关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教材不仅要着眼于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批评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1]蔡小红.以跨学科的视野拓展口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1(2).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刘和平.翻译的动态研究与口译训练[J].中国翻译,1999(4).

[4]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仲伟和.译员的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J].中国翻译,2003 (4).

H319

A

1673-1395(2011)06-0132-02

2011-04-18

广州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彭念凡(1978-),男,湖南益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责任编辑 强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

猜你喜欢
口译英语专业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口译认知构建中的概念整合——以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古语诗词口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