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行语看都市青年亚文化群体

2011-03-31 14:09:00刘世华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亚文化流行语词语

刘世华,钟 帆

(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0 引言

自上个世纪末以来,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已经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广泛关注,那就是都市流行语的风靡。校园,餐厅,公共汽车上……在形形色色的公共场合里都不难发现流行语的使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可以反映文化。同样,流行语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其使用者的文化圈。如今,流行语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表征,折射了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也反映了其主要使用群体——青年人的特点和心理。对流行语的研究无疑可以从一个侧面窥探当今的都市青年亚文化群体。

1 流行语的定义

什么是流行语呢?现今对它的定义主要有如下说法:

1)“流行语指的是在某些人中间,主要是在青少年中间,在某个时期广泛流行,过了一段时间又为新流行的词语所代替而悄然消失的特殊词语。”

2)“流行语是俚语的一种,是新兴的、流行的俚语。流行语也是特定的阶层、行业、集团用语,在人口集中、阶层众多的大都市中尤为丰富。”

3)“流行语是语汇中特殊而敏感、变化极快的词语层面,是在某一时期社会上广泛流行的城市人(主要是城市青年)的惯常用语,或某一阶层、行业的习惯用语。”(于静,吴斐,2004:94)

从以上几种对流行语的解释中可以看出,虽然“流行语”这个概念的表面并没有限定任何使用范围,但是它的主要活跃地点是在“人口集中、阶层众多的大都市”中,使用它的主要人群是城市青年群体。作为一种习惯用语,它也可能流行于特定的阶层或行业,其显著特点是变化快,易被新的语汇所替代。

2 青年流行语的使用目的

2.1 青年亚文化群体

流行语的使用者是都市青年,它实质上是青年亚文化群的语言代码。每一个亚文化群都有其特殊的用语特点,青年亚文化群体也不例外。都市青年是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群体成员因为有着类似的经历和观念,有着相同的兴趣和爱好,所以他们在文化模式上趋同,构成一个亚文化群体。这个群体内部的成员通过频繁的社会交往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语言社群。该语言社群带着和其他社会群体区别开来的各种特征,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特征,形成了社群内的特有文化内涵。而这种独有的文化内涵如何来体现呢?当然是通过语言。从语言的运用方面来看,这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具备与其他群体有明显区别的语言标记的社会集团。

2.2 文化认同感

一个文化群或者一个语言社群之所以会选择各自不同的语言变体,根本原因就在于群体中的成员要通过集团特殊语言标记来表达自己的文化认同,来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所属和身份。

亚文化语言代码的其中一项重要功能就是标志和确认群体成员身份的作用。“圈内人”甚至用它来彰显自己的某种心态,地位,身份,阅历,乃至小小的优越感。根据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在特定情形下,尤其是听众对象确定的情况下,说话者的语体选择范围往往是可以预期的。一般来说,说话人应该使用“无标记性的”语体,也就是说,是正常情况下应该使用的语体,正如“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所要求的那样,避免使用晦涩或异常的表达方式;而其他语体则是“标记性的”,是正常情况下不会使用的,而一旦使用就会产生特殊的“会话含义”。

3 青年流行语的语言特征

3.1 借用外语词

青年流行语中借用外语词的现象不胜枚举。最最常见的就是“酷”了(英语单词“cool”的音译)。“酷毙了!”既可以表示“好极了!”,也可以表示一个人有个性到令人崇拜的地步。另外,“小case”指“轻而易举的事情”;“今晚大家一起去happy一下吧”指的是叫大家一块儿高兴地玩一玩;“你今天看起来好high哦!”其实是说“你今天情绪高昂,挺兴奋”的意思……例子是多如牛毛。

总结大多数外语借用词形成的青年流行语,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特点:被借用的外语词汇都是单音节词语,短小精练,意义丰富,十分符合口语体的色彩。青年人在自己的语言中混用外语单词,让自己沾上一点“洋气”,是因为他们怀着追逐国际时尚,渴望和国际潮流接轨的心情。

3.2 修辞手法的使用

流行语生动活泼,原因之一是多种修辞手法的大量运用。例如,析字修辞法:赞叹别人很厉害、很能干时说“弓虽”,故意把“强”字拆开来。类似的还有,用“马叉虫”形容人“骚”,用“刀巴”形容人“色”等等。

夸张修辞法:不少年轻人在难以接受别人的意见或者是为了表示惊讶的时候,喜欢很夸张地用一个词“晕”来表达自己地的态度,简洁而又生动。当表达程度很深的意思时,许多青年惯于用“狂”来夸张地形容。比如,“狂好看”、“狂烂”“狂帅”……夸张的语言也反映了青年人越来越注重个性宣扬的心理特点,显露了他们性格中的热情和朝气。

谐音修辞法:有的住校大学生常常诙谐地说“今天是我的大喜之日啊!”。实际上意思是说“今天是我的大‘洗’之日啊!”,因为堆了好多天的脏衣服要在一天之内全洗干净。又如,有人把“美女”谐音成“霉女”,指丑陋的女人,把“帅哥”谐音成“蟀”哥,整个意思颠倒了,又达到了幽默的效果。

化用典故或模仿名词名句:一个非常经典的化用典故的例子便是用“旺才”来指代“狗”,用“小强”来指代“蟋蟀”。他们都来源于红及一时,堪称无里头喜剧电影经典的《唐伯虎点秋香》。另外,在许多青年学生的“课桌文学”中还出现了化用名词名句的现象。比如,“举头望黑板,低头思姑娘”;等等。

比喻修辞法:“恐龙”指长相难看的女生,“青蛙”则是长得不好的男生。

3.3 缩略形式甚至是非语言缩略符号的创造

缩略语带有亚文化群体隐语的性质,它们的识别依赖于亚文化群体中成员的频繁社会交往和共有文化背景。这种缩略语在青年网络用语中尤为明显。“ft”是“faint”(晕)的缩略形式,“3QS”代表“Thanks”,“886”和“3166”分别代表英语和日语中的“再见”,等等。

在青少年网络流行语里面还涌现了大量非语言交际符号,这正好符合网络交际方便快捷的特点。虽然它们并不是真正的语言符号,但是事实上它们确实起到了交流沟通的作用,其功能类似于语言符号。例如,

∶-)表示“微笑”

∶’表示“哭泣”

∶-0表示“惊讶”

∶Q表示“抽烟的人”(毛东辉,2003:37)

这些符号虽然不正规,不规范,但是却形象具体,在交际中还能起到特殊的传神效果。

4 影响青年流行语形成的因素

青年亚文化群体的流行语形式活泼多样,富于变化,所以,它的来源以及影响它形成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1)社会的变迁是影响青年流行语的一个风向标,包括各种经济、政治和文化变迁。就拿一个很简单的词语——“同志”做例子。这个词语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乃至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几乎都是对别人的一个普通称呼词。可是近年来该词语的语义早已悄然发生变化。它经历了一个语义降格的变化过程。在原来的普通称谓词基础上多了一层意思——“男性同性恋”。并且,随之流行起来的还有这个意思的英译词——“gay”。这些新词在几十年以前都是不可思议的。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是社会文化的重大变迁带来的。思想的改变直接反映在语言的变化中。而年轻人的流行语又是所有语言变体中对社会变化最为敏感的一种,是及时反映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

另一个例词是“审美疲劳”。这个词语原本是美学术语。随着著名导演冯小刚的贺岁片《手机》风靡一时,“审美疲劳”在这部影片中的意义——“长期的婚姻生活后对伴侣感到麻木”也被很多人广为引用。影片的流行当然是这个词语流行的直接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这个词语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是许多婚姻的真实写照。不少人似乎从中找到了夫妻感情淡漠,离婚率升高的一个原因——“审美疲劳”。

2)青年人自身的特点和生活圈子也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流行语的形成。年轻人充满朝气,思想前卫,喜欢求新求变,标新立异,所以常常结合他们的生活环境创造新的流行语。就拿时下的大学校园流行语来说吧,当中出现了很多与大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流行歌谣。比如,

“本人今年刚twenty,有幸进入university,考试只求sixty,没钱只管找daddy,生活本来不happy,因为学习不easy,何必整天去busy,不如找个好lady,回家去抱胖baby。”(潘世松,2005:82)

这首流行歌谣生动地描写了校园青年生活的几个侧面——对待考试的态度;对父母的依赖;学习上的懒惰情绪;对恋爱的向往等。学生们编写这样的顺口溜,其实也是一种娱乐,一种自身情绪的宣泄。

3)群体文化之间的互相影响渗透也会催生新的青年流行语。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就是“无厘头文化”对青少年的深刻影响。这种风格的文化“以个人欲望为内在基础,以幽默、放松、讥笑、自嘲、叛逆等为外在表现形态的娱乐倾向”。(党元春,2004:7)这种反传统、解构经典的文化模式一经问世就广受年轻人的青睐。周星驰的喜剧电影台词中就不乏“无厘头”的经典。

怀疑和不满使他们叛逆和反传统,内心的渴望和迷惑使他们乐于接受一种突破限制、可以自由宣泄自身情绪的娱乐方式。“无厘头文化”恰好具备了这些元素。因此,青年群体迅速融入了这样一种文化中,被它深深影响。

5 结语

综上所述,青年流行语是一种亚文化群体的语言代码,体现着亚文化群体的文化。青年流行语符合年轻人的特点,生动活泼,灵活多变,极具时尚和潮流感。但是也很容易被不断产生的新新语汇所替代。通过了解变化中的流行语,可以从侧面探究青年人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也可以审视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对文化研究大有裨益。

[1]于静,吴斐,英汉流行语初探,[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5).

[2]毛东辉,英语学习中的亚文化现象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3).

[3]潘世松,大学校园流行语的词语特征,[J],咸宁学院学报,2005,(4).

[4]党元春,“无厘头”青春部落的流行语——浅析“无厘头”文化现象,[J],现代语文,2004,(8).

猜你喜欢
亚文化流行语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流行语大盘点
幽默大师(2020年12期)2021-01-04 00:35:42
找词语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学生天地(2020年12期)2020-08-25 09:16:44
大学流行语考察
流行色(2019年7期)2019-09-27 09:33:38
巧借 流行语
快乐语文(2018年25期)2018-10-24 05:38:42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玩具世界(2017年10期)2018-01-22 02:52:48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词语欣赏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