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征教授治疗消渴病经验

2011-03-31 13:24檀,南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知母心火五脏

王 檀,南 征

(1.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四期师承班,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南征教授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消渴病,初发较为轻微,若能经过正确的辨证论治、积极的治疗是可以治愈的,但消渴病初发时未能引起大多数人的注意,包括一些医生,最终使疾病急性加重,成为不可治愈的虚损之疾,疾病的最后会有多系统,多脏器的并发证出现。

1 病位

南征教授认为,消渴病在散膏,但与五脏相关。《难经·四十二难》:“脾……有散膏半斤”,散膏与脾共同为人体气化之枢纽。对于水谷的运化及气血精微的输布,是由脾胃和散膏的升降、传输,肺的治节宣肃,心神的调控,肝的疏泄,肾的开阖,经络的连接,三焦的相互为用,渗透协同完成的,脾胃和散膏在这一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故脏腑经络中任何一个环节失常,就会有疾病的发生,随其脏腑之薄厚翠坚的不同而有不同疾病的发生,平素火盛者、阴虚者易发为消渴。肺为娇脏、胃为阳明燥土,均易为燥邪所伤,又肾藏元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久病及肾,故消渴病以散膏为核心,以肺、胃(脾)、肾为主,波及五脏经络。

2 病机

《临证指南医案》讲:“三消之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消渴病病机关键为阴虚燥热,以阴虚为主,燥热为标,间杂气虚、津枯、血瘀,病久损及阴阳,有些患者也夹杂湿热,但少见。消渴初起以阴虚燥热为主,二者相互为因,相互加重,阴愈虚则燥愈甚,燥愈甚则阴愈虚,只要病程稍长,就应充分重视气虚、血瘀的存在。阴虚则气无所敛藏而耗于外,燥热则阴分受灼而见阴伤,壮火食气,燥热亦可伤及于气,故可见气虚,可见津枯,阴虚燥热,煎灼营阴,血脉失于濡润,气虚则运血无力,津枯则血脉涩滞,均可形成血脉瘀阻,而血瘀一成,气机不畅,气有余便是火,更伤气阴,如此相互为因,相互加重,病程缠绵,病证丛生,终至气血阴阳俱虚,五脏之体俱损,而阴阳离绝。

3 治疗

南征教授常说:“消渴之疾,治一则偏,阴阳兼调则全”,消渴病是气化失常之疾,所以在针对阴虚燥热的基础上,着重调整后天,兼顾血瘀,又阳生阴长,可酌加温阳之药,以强气化。南征教授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制定滋阴清热,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健脾益肾为治疗消渴病的基本法则,笔者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该法能执简驭繁,三消同治。用药以生地黄、知母、黄连为主药,生地黄、知母可重用至50 g,其中血糖高者重用生地黄,尿糖高者重用知母,阴虚燥热,营血受伤,血之源头在于肾,故重用苦甘寒之生地黄清润营血,泻火补肾;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肺主治节,为水之上源,肺肾受燥热所伤,水液代谢失调,故重用苦甘寒之知母下以润肾燥,上以清肺火,肾燥润则肾能收藏,肺火清则肺能治节;火气通心,心者为五脏六腑之大主,阴虚燥热,阳气有余,必扰于心,黄连苦寒善清心火,心火清则诸脏腑之火势必减,而阴虚燥热亦可减轻,故相须以清心之黄连。此3药在消渴病的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

4 结语

消渴病可由多种因素所致,如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过服温燥补阳药等,遂使肾水枯竭,肺失治节,脾土不健,阳明更燥,心火燔炽,三焦猛烈,五脏干燥,百骸受损,由是渴利瘦弱、心悸肢麻、雀盲疮疡、昏花强中等症丛生[1]。

[1]南红梅,南劲松.南征医学文集[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8:98.

猜你喜欢
知母心火五脏
Systematic review of robust experimental model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for basic research
牛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猪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四) 摇头摆尾去心火
失眠与五脏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ICP-MS法测定不同产地知母中5种重金属
知母中4种成分及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知母多糖治疗糖尿病大鼠
《黄帝内经》的五脏俞穴与消渴相关性探究